姜萍+田华+张欣
摘要:针对河北大学所处地域特点,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基础标准》,立足于地方大学所处地域的经济发展需求,回归工程实践,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并制定培养标准,由此构建了完善的培养方案。遵循工程项目开发流程对课程体系、校内外实践平台和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及教育理念等进行了改革,经过教学实践,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83-02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河北大学自动化专业努力提升工程教学水平,于2013年获批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大力践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并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深化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自动化专业正朝着培养应用型人才方向高速发展。
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明确培养目标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总体部署,学校制定培养目标和标准要以“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
河北大学地处河北省保定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畿辅节点城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谋划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现代物流等产业。
面向河北大学所处地域的经济发展需求,利用现有产学研合作基础,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中的成果和经验,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明确了本校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的的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素质高、能力强的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人才。
二、加强工程训练,构建合理教学体系
1.培养模式改革。原有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1)课时分配不合理,实践环节薄弱。(2)实验项目类型单一,在实践教学中主要仍为传统的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较少,各门实验课程较为独立。(3)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由此造成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较为薄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工程师教育的需求。
经过多方调研、考察论证,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采用“3+1”培养模式,学制为本科四年制,即校内3年、企业工程技术实践1年,并大幅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所占重,达到50%,并提高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践教学的比例。
2.课程体系改革。围绕培养标准的知识、能力素质而建立的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了全面调整重组:(1)建立模块式的“特色课程群”,可根据专业发展兴趣进行选择。(2)多方位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大幅提高实践环节的学分;实践教学课内外结合、形式多样化,加强综合型实验、综合课程设计和校外实习环节。(3)课程内容改革,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避免部分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增设经济和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4)企业全程参与,从一年级下学期的企业认识实习开始,到第四学年在企业完成实习和毕业设计,与学校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提供实习场地和相关师资。
三、校企联合共建综合实训平台
重视工程实践,加强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改革中心,实训平台的建设是实现该目标的有力保障[4]。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与地方多家生产企业和一些国际知名设备厂家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建立了四级功能分层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如图1所示。
1.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基础,建设基础实践教学平台。本学院拥有的河北省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通识基础训练提供了良好平台。利用该平台,学生参加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分析与处理、微机原理及应用等15门基础课程的实践学习。采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方式,提高自主实验教学和综合实验教学的比例。
2.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建立工程基础训练平台。以基本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为目标,以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传感器原理实验室等为基础,重点建设了过程控制、电机与拖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和嵌入式系统等实验室,构建了工程基础训练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强化实践教学和工程能力训练。
3.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共建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为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学习国际先进技术提供了良好平台,学生可完成实验课、大学生创新项目、电子设计竞赛、创新设计竞赛以及科研项目等。学生在与工厂企业完全相同的硬件、软件平台上,以“项目驱动”模式,按照工业开发流程进行“真刀真枪”的实验训练,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应用的无缝链接。
4.校企联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与企业联合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多年建设形成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顺利完成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实训。每年定期进行“实验创新项目”、“实验室开放课题”、“创新创业计划”等多种活动,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了创新意识、锻炼了团队协作的精神。
四、校企联合培养,更新教育理念
培养过程中,企业全程参与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标准、共同研究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共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
1.面向工业界的培养方案改革。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有校内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均需要校企联合共同制定,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协调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学习与企业学习之间的关系。在课程设置中,企业学习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认识实习(一年级夏)、生产实习(二年级夏)、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年级),使学生逐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和职业素养。
2.建设“双师制”的教师队伍。强化“双师制”模式,将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校内、外教师以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为纽带,划分团队,联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各类科技竞赛和毕业设计。
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教学工作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由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工程背景的教师主讲;实践课和新技术扩展课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部分教学工作。企业实习阶段,以企业教师为主导,校内教师辅助。这样有利于加强教师之间、校企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的良性发展。
3.遵循工程集成与创新的特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强化设计与创造力培养为核心,围绕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现,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
同时探索“项目驱动式”教育培养机制,围绕以工程项目的开发和运行,打破课程的界限,对学生进行综合应用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全方位训练。
五、结论
面向未来工程的需求和未来工程人员的素质要求,大力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高等院校只有找准定位、确立目标,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验平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Z].
[2]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81-84.
[3]韩璞,林永君,刘延泉,等.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262-264,271.
[4]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Reform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Programfor Autom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JIANG Ping,TIAN Hua,ZHANG Xin
(The College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ommon basic standards of training program for outstanding engineer' which promulgat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training program is returning to engineering practice,the training standards is built based on the local economic needs. Following the process of project development,the reforms are embarked on the curriculum,the training platform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actice,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and other aspects.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engineering,engineering qualit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re improved obviously.
Key words:excellence engineer;automation major;training program;comprehensive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