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 要: “学案导学”的核心是“导和学”,关键是教师,根本在课堂。学案导学是一种以学案为教学载体,以引导帮扶为教学方法,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强调师生合作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 学案导学模式 农村高中 应用效果
学案导学是一种以学案为教学载体,以引导帮扶为教学方法,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强调师生合作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促使教师角色转换。要求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把主演位置让给学生,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在利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如何避免由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学生放任自流的放羊式,真正做到以学案为载体,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使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得到有效且有形的体现。长期以来农村高中物理教学现状一直困扰广大农村高中物理教师。针对这一现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根据新课标理念,就如何运用学案导学实现农村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学案为载体——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案导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师在遵循教材要求并贴合教材内容基础上,根据知识要点设计问题并借此打通课堂脉络的神经,而其必须以学案为有效载体。教学过程中每一个问题都会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使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积极主动地探索,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变。教师可以依托学生问题的解答,层层递进,识别他们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同时通过恰当的引导,引发学生互相交流和质疑彼此观点,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使各自想法、思路明晰化,帮助不同学生实现最终学习目标,构建知识体系框架。
如在《摩擦力》学案中设计如下问题引入新课:问题1.行驶中的汽车刹车后,为什么很快能停下来?问题2.当你用一个很小的力拉物理课本(物理课本未动),你能感觉到有东西阻碍吗?如果有,是谁给的呢?问题3.当你用很大的力拉物理课本时,你会看到什么现象?问题4.当你松手后,你又会看到什么现象?问题5.在物理课本运动的过程中,受到东西阻碍吗?通过以上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很好地理解静摩擦和滑动摩擦,设问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引导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情境性、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和引导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小题训练。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中关于公式F=ma的理解与应用,学案设计中以问题探究形式存在,学生交流讨论为主,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展开课堂教学:
问题探究一: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蚂蚁竭尽全力都推不动一块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砖头,这跟牛顿第二定律是否矛盾?你能否帮助蚂蚁解决困惑?(提示:画砖头的受力图)
问题探究二:一个质量为m=1kg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突然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F=2N,
问题1:当力刚开始作用的瞬间,物体的速度为多少?加速度为多少?
问题2:如果力变为4N,加速度为多少?力为8N,加速度又为多少?
如果力F增大,加速度如何变化?力F减小,加速度又如何变化?
问题3:如果力F作用一段时间后突然消失了,思考此时物体的加速度如何?
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小题训练,一个复杂枯燥的概念教学变得充满激情与挑战,学生对于这样的学案还是容易接受的。
三、以运用为目的,练习实践、强化巩固,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知识的最终目的除了帮助人类更好地认知世界之外,还在于协助人类改造世界、解决问题。因此,学案导学法的最终落脚点应当放在以运用为目的的练习实践上。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在学案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应当是习题演练或实验操作,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运用的转化。表现在知识掌握上就是学生会通过正确的思维与方法解答题目或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如“交变电流的产生与描述”复习课,涉及的概念很多,有交变电流的产生及变化规律、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交变电流的图像等。如果我们将各个部分割裂开来一个个知识点复习,必然导致复习低效,而且目标定位非常像新课教学,学生没有思维挑战,缺乏听课兴趣。为此我们设计选择如下情境问题:如图所示,设矩形线圈abcd以角速度ω绕OO轴从线圈平面跟磁感线垂直的位置(中性面)开始做逆时针方向转动。磁感应强度为B,线圈的面积为S,匝数为N,总内阻为r。
(1)t时刻的电动势是多少?
(2)t时刻的回路电流是多少?
(3)四分之一个周期内,流经电阻的电量是多少?
(4)一个周期内,外电阻产生的热量是多少?
通过这四个问题,学生在尝试中完成交变电流的产生、峰值、瞬时值平均值和有效值及中性面复习,知识、方法在问题背景中得到复习,实现“知识习题化”的目标,改变过去那种将知识与方法与问题情境脱离的空洞记忆、脱离思维、无趣低效的教学方式。
“学案导学”的核心是“导和学”,关键是教师,根本在课堂。导的形式多种多样、多姿多彩,需要教师导以目标,导以兴趣,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规律,导以能力,导以创新。“学案导学”模式促使“教”围绕“学”转,但以学定教,不是对教的全面否定,而是对教师的导提出更高的要求。运用“学案导学”这一模式,教师只有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好导和学的矛盾,才符合教育发展客观规律,实现教和学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