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
摘 要: “学案导学”简单地说就是运用学案,由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先学,教师再教,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几个环节所构成的一种方法系统,它也是一种能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将这种模式运用到生物探究教学中,能很好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学案;学案导学;探究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07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2.044
在生物新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广大教师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地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体验和反思,探究性学习方式受到了广大初中学生的欢迎,也成为主动参与生物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自然,探究教学也就成为了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推进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方式改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却产生了诸多困惑,探究课中很容易出现“教师讲,学生做”的局面;若是想放开手,就会出现课上一片热闹,课后学生“啥也不知道”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主体性没有体现出来。由此,如何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许多教师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在寻求解决问题的道路上,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悄然出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学案导学”。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就是教师在准备教案的同时,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设计编写的教学辅助材料,供学生预习、上课、复习及教师教学之用,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学法引导、思考讨论、技能训练等。“学案导学”简单地说就是运用学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先学,教师再教,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几个环节所构成的一种方法系统。它也是一种能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在此,笔者就自己在《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消化》一节中运用学案导学提高探究教学有效性的尝试做一阐述。
一、目标先行,探究有向
学案的第一版块即是依据《课标》定出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学习
目标 1.学会设计实验探究馒头成分变化的方法。(※重点)
2.通过完成探究实验,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3.学会在实验中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对馒头成分变化的影响。(※重点、难点)
《课标》是每个教师在备课时的有力依据,能帮助教师制定每节课的课时目标,让教师在“教”时心中有数。而学案中学习目标的呈现也为学生的“学” 指明了方向。在这节课中学生就能更好地明确探究的目的。
二、任务驱动,探究有序
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也就决定了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时容易碰到的难题——失控。学生的思维难以控制,很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1.气氛过死会表现出课堂沉默,学生不积极思考,教师无奈之下只有自己讲,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做实验,这是假探究,学生的主动性会受到抑制。2.气氛过活学生不听指挥,乱做一气,这其中不否认会有成功者甚至有意外发现者,但更多的是学生“玩”了一节课,教师“急”了一节课,下课时许多学生毫无收获,探究无效。
此外,探究教学中的时间把握也是一大难题。在本节课的学案中,第二版块将学习过程分成了四个任务:任务一(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任务二(设计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任务三(实施并记录实验);任务四(表达与交流)。任务驱动的形式给了学生内在的动力和明确的任务,给学生搭建了探究的阶梯,引导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地、一步步地向上攀登,完成了自己可完成的任务,达到了自己可达到的水平。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保证了探究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综合评价,探究有度
首先要明确,这里说的“度”可以说是制度的度和效度的度的统一。如何评价探究是否有效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在这我认为可充分发挥学生自己和同伴的作用,如下表(学案的第三版块):
学习情况评价 ☆能独立提出见解
☆能参与设计方案
☆能明白组员设计的合理方案
☆不能理解探究过程
小组评价 ○积极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服从小组安排,参与活动。
○不参与活动。
填表备注:“学习情况评价”一栏为自我评价,将相应的“☆”涂黑即可;“小组评价”一栏由小组组员共同评价,将相应的“○”涂黑即可。
在这个表格中,从自评、小组评价多角度,从参与探究的不同深度,从纪律的遵守程度等多维度地评价了学生的这次探究活动,再加上教师对学生学案书写情况的评价、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每个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否有效就能较直观地体现出来。而教师探究教学的有效性也能得以呈现。
综上所述,笔者在运用学案导学上这节探究课时,感觉有许多不同寻常的收获,似乎原来在探究教学中感觉难解的一些问题也得到了改善。不过因为是新的尝试,在教学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困惑:
1.“学案”PK实验报告?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通常会有实验报告,那么“学案”的设计和实验报告该如何区分,还是可二合为一?
2.实验课中的“学案”是以“小组”为单位好还是以“个人”为单位好?学案中如何体现个人智慧?如何与集体结晶相统一?
笔者本以为,实验课中多要分组讨论,如果“导学案”要人手填一份,似乎有点重复做工的嫌疑,所以一开始设计时是以每小组一份来设计的。但真正在实施时发现不好用,就没能很好地调动组员积极性,甚至出现组员互相推诿不写“学案”的现象。后来一思索进行了修改,人手一份,每人都动笔了,但也有少数学生直接抄袭别人的方案,还振振有词地说“既然是一个组的,那方案肯定就是一样的了”。
3.“学案”中如何进行评价?
“学案”的使用涉及到一个当堂评价的问题。教者认为,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如果再加入自我评价环节,这一作用将会更充分地发挥。在这一节中,笔者设计了小组互评、组员自评等栏目,使用的是星级评价方案,也可用“评分制”学生更好操作。
总之,探究教学是生物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案导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两者的结合势必有一个磨合的过程,但只要教师潜心钻研,不断探索,一定会找到最佳契合点,以实现高效的生物探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