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陈素娟
稻茬小麦种植建议
桐柏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陈素娟
稻茬小麦面积约占河南省小麦总面积的10%~15%,有效提高这类麦田单位面积产量,关乎全省经济稳步发展。
据史料记载,稻麦两熟耕作制度最早起源于汉代桐柏。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和现行市场行情看稻麦两熟,可以说这种种植模式自古至今都是粮食生产中最佳的种植模式。
近年来,随着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和投入的不断增加,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稻麦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升,其中水稻单产已达到700 kg,而小麦产量虽有提高,但仍处于350 kg/667 m2的生产水平,成为全省小麦生产的“拉腿田”。
据桐柏县农技站实践证明,稻茬小麦是可以高产的。自2009年以来,全县以开展高产创建为载体,进行稻茬小麦高产试验示范,万亩方稻茬小麦产量均在500 kg/667 m2以上,百亩攻关田在600 kg/667 m2以上。可以说稻茬小麦生产前景非常可观。
(一)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具备。据气象资料,豫南稻区年日照时数2 030 h,日照百分率46%~47%,小麦生育期内活动积温2 160 ℃以上,比小麦生产需求的2 000 ℃超出160 ℃。
2.土壤肥力基础好,水田种稻淹水时间长。有机质矿化作用小于腐质化作用,因此有机质积累的土壤养分测定,稻田土比旱地有机质高0.4%,全氮高0.04%,全磷高0.018%,速效磷高2.96 mg/kg,速效钾高8.1 mg/kg。
3.有适合稻茬种植的小麦新品种、优良品种。
4.稻区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民已经积累了很多稻茬小麦生产经验。
(二)限制因素
1.老稻区地下水位高,小麦生产季节易遭湿害,诱发病虫草害。
2.土质黏重,适耕期短,整耙较困难,影响小麦一次全苗。
3.土壤营养不平衡,僵苗不发以及中晚期脱肥现象比较普遍。由于以上因素,目前广大农民不断采取错误对策,如盲目早播,盲目加大播量,盲目加大氮肥用量等等。
(一)技术指标
1.产量目标,每667 m2产量为400 kg。
2.产量构成指标:基本苗16万~18万,每667 m2成穗30万穗左右,每穗35~40粒,千粒质量35~42 g。
3.配肥原则:用测土配方办法计算各类化肥用量并施入有机肥,或者依照每生产50 kg小麦需吸收氮1.47 kg、磷0.95 kg、钾1.5 kg的生理需求量,当季氮、磷、钾比例应控制在1:0.5:0.5,每667 m2总施肥量纯氮8~9 kg,P2O54~5 kg,K2O 5 kg,返青期每667 m2追施尿素8~10 kg。
(二)种植建议
1.选用适宜的对路品种。稻茬小麦种植的选择应用原则,应是适应性广、耐湿、耐病虫、灌浆快,成熟黄好、适播期较长;中秆、中粒、中早熟;弱春性或春性品种;正规制种或育种单位生产的原种或经过田间观察并去杂去劣、单收单打的一代种。
2.强行推行小墩深沟。一是于水稻收获前5~7 d排水晾田,力争早收稻、早腾茬,为适墒翻犁创造条件。二是推行两犁多耙,严防打炕岱。沟墩的具体做法是:第2次翻犁要计算好种麦墩的宽度进行翻犁,多湿易涝麦田一般为2m,畈田可适当放宽至2.5 m,河湾和冲田排水畅的田块最多可放宽至3 m。墩沟在播种后清理至25 cm深,边沟深至40 cm,排水渠深度必须达到50 cm,田块较大的,连块麦田地势较平坦的地方,力争加挖30 cm深腰沟,达到“雨住田内无积水”的标准。
3.合理施肥。总的原则是肥分全、施足量、分布均匀。底肥数量:每667 m2有机肥2 000 kg,碳铵50 kg、磷肥40 kg,系列微肥0.5 kg或硫酸锌30~50 g。施用小麦专用肥的田块,每667 m2要在40~50 kg,并力争施入有机肥。
4.播期与播量。稻茬小麦播种量8~9 kg,少数不宜机播的田块可加大播量。播期的确定要在土壤墒情适当的情况,日均气温稳定在14~16 ℃,播种到出苗积温以110℃为佳。春节前小麦每长1片叶需要积温80 ℃,壮苗越冬主茎以5叶1心,单株分蘖1个以上为壮苗越冬。
5.加强麦田管理。稻茬小麦田间管理目标应是个体与群体协调,年前分蘖不缺位、中期稳健、后期不早衰。具体措施:包括早查苗补缺;3叶期及早看苗情补追苗肥,早清沟排水防渍害;早防病虫害;后期适时叶面喷肥。
6.适时早收割。稻区雨水充沛,往往造成迟收减产,要大力推广腊熟收割,力争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