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动能供给
——关于坚持创新引领优化科教兴农工作机制的思考

2017-02-01 16:25河南省农业厅胡若哲
河南农业 2017年1期
关键词:推广站农技体系

河南省农业厅 胡若哲

为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动能供给
——关于坚持创新引领优化科教兴农工作机制的思考

河南省农业厅 胡若哲

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战略,这对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坚持创新引领优化科教兴农工作机制,在促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上形成新模式,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上探索新机制,在科技进步引领农业现代化方面走出新路子。

一、充分认识坚持创新引领优化科教兴农工作机制的必要性、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当前我省农业发展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

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农业科技也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课题。要依靠科技创新,依靠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支撑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科技资源布局,调整创新方向重点,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推动现行以产量为中心的农业技术体系加快向兼顾产量、质量、安全、可持续等多重目标的农业技术体系转变,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提高推广服务效能,不断开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发展新局面。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目标及“保供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中心任务,做好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各项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有力推进了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事业发展。但现行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还不适应现代农业强省建设的新形势,不适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不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任务,不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期盼。突出表现在,在驱动农业现代化的科教兴农链条上,诸如科技创新链、成果转化链、技术推广链、绩效评价链,不仅没有完全具备围绕农业产业链发力的素质,而且也没有完全链接成为紧密的完整链条,自然就没有表现出应有的驱动发展效应。因此,必须加快改革和创新建设。要继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教兴农、人才强农和职业农民固农战略,围绕农业产业链,拧紧科技创新链,强化成果转化链,延展技术推广链,完善绩效评价链,夯实科教兴农工作链条,优化科教兴农工作机制,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的通道,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基于此,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全面推动农科教推、产学研用,深入结合、充分聚集、有效整合农业科技要素资源,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创新导向,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称创新体系)为引领支撑,以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为服务平台,以农业产业化集群为孵化基地,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示范载体,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试验阵地(以下称推广体系),加快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工作“一盘棋”,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为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助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动能供给。

二、全面把握坚持创新引领优化科教兴农工作机制的主要任务

坚持创新引领优化科教兴农工作机制,要围绕完善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突破关键技术、推进成果转化,履职责、谋服务,施战略、搭平台,建体系、促创新,重转化、强推广,壮主体、精绩效,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式、新途径,形成技术体系(创新体系、推广体系、应用体系)与发展体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紧密联系、合作与协同的双向闭合循环的科教兴农服务模式,显著增强农业科技成果供给能力、转化应用能力和推广服务效能,增强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度。

(一)完善创新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河南省农业科教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农业大省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面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任务,必须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创新体系基础性、公益性、前瞻性定位,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整体结构和布局,推动形成创新团队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格局,努力将创新体系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先遣队”、科教兴农“播种机”、人才强农“排头兵”。

1.建立科技资源动态优化机制。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为基本要求,构建与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产业链为主线、以农产品为单元、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组合模式。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对创新体系进行适当数量扩充、结构优化和人员调整,力争造就和集聚一批农业科研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使之成为河南省乃至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完善科技创新任务生成机制。坚持问题意识和产业导向,努力构建“任务来源于市场需求,成果应用于发展实践”的科技创新机制,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把实施农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作为一项重要举措来抓,积极推进农业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生态保护和绿色增产等方面开展攻关,力争突破,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3.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协作配合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坚持以科研创新为核心,增进创新体系内部的协作配合,扩大创新体系间的合作交流,加大协同攻关、技术集成和推广力度,充分发挥创新体系多学科联合作战的优势。加强与国家创新体系的衔接与配合,积极承担国家级协同创新、重点攻关及事关农业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应急性技术研究服务工作,实现农业科技力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赢发展。通过制定发布产业技术标准和示范生产技术规程,集成示范推广规模化种养、工厂化生产、生态化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充分发挥创新体系对农业生产实践的指导服务作用。

4.畅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通道。遵循农业产业发展和科研规律,加快构建农业科研与推广、科技与产业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化连接机制。坚持服务发展实践和市场需求,加快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科研、带动生产的综合试验站和示范基地,打造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示范样板,真正做到专家下沉、技术到人、服务落地。

(二)加强创新体系与推广体系的协同配合,着力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效能

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聚集了国家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专家)177名,其中,首席科学家(专家)12名、岗位科学家(专家)71名、综合试验站站长94名。如果这些创新体系的专家团队根据自身特长,定向、定点联系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充分发挥其公益性服务“主阵地”作用,通过资源信息共享、智慧技术共用,就会成为聚集专家教授的“大本营”、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试验田”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大课堂”。

1.共享科技资源和信息。创新体系通过定点联系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合理规划示范基地功能定位和结构布局,可以上传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下推研发的新技术、新成果,有效破解农业技术推广“末梢断层”难题,就会实现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化和带动地方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双赢。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通过定期联系创新体系专家团队,可以及时掌握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研发动向,就会促进创新体系专家与农技员或农技员与农民之间科技信息沟通的高效便捷。

2.共用科研智慧和成果。创新体系专家团队通过定向联系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根据区域独特种质资源、生态环境及生产技术特色,可以凝练科学问题,形成技术模式,探索发现农业科技创新的规律和机理。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通过围绕创新体系的科研活动,搭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突出本地主导特色产业、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示范”的原则,开展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可以实现创新体系和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在智慧及成果上的共享共用。

3.协同培训人才和推广技术。创新体系及其专家团队通过加大对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选派所带大学生到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顶岗实习,可以不断提升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联合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广泛开展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需求的技术培训。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通过为创新体系及其专家团队到基层开展服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可以保障“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等应急技术支撑服务活动开展,促进重大技术措施落实;联合创新体系制定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组织开展培训、指导和服务,可以加快适应当地需求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栽培模式的传播和推广。

(三)加强创新体系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对接合作,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质量和效益

在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涵盖了农牧渔机行业30种农产品产业,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涵盖了全省粮油、果蔬、食用菌、畜牧业、渔业等11个农产品产业,基本覆盖了我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和产品从产地到餐桌、从市场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如果发挥创新体系人才和技术优势,围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加工增值率,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就会引领农业产业化集群“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

1.努力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服务。选择相应的农业产业化集群,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支撑与服务,结合集群发展特点,联合开展科技研发和试验示范,把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落地、落实。优化技术路线和技术措施,着力将种养结构调优、加工能力调强、经营规模调大、产业链条调长,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

2.帮助集群优化原料基地建设。发挥创新体系专家智囊团作用,聚焦当地区域特色农业资源,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针对集群内加工企业的个性化原料需求,强化上游产业链建设,加大研发推广契合集群实际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集群生产基地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从源头上保证原料供给和质量安全。围绕提高集群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加工增值率,创造重大突破性品种,创新高效生产、加工技术和设施装备,着力塑造地域品牌,形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

3.合力推进龙头企业科技进步。加强与集群龙头企业沟通,厘清其发展方向和技术需求,研究提出科技帮扶方案。整合创新体系和龙头企业的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突破一批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关键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企业竞争优势。与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建立公共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平台,积极推广新工艺、新理念,不断增强精深加工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与龙头企业合作成立产业技术联盟,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新型产业技术创新模式。

4.建立联合培养人才机制。鼓励创新体系与农业产业化集群建立长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采取集中培训、线上线下、一对一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培养适应集群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支持创新体系与农业科研、推广及农民培训等机构地沟通和协调,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就业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对集群中龙头企业经营管理者、基地建设领头人和技术骨干的培训力度。

(四)加强创新体系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跟踪服务工作,提高其创新创业致富能力

在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无论国家还是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专家)岗位,都围绕遗传育种、耕作栽培、植物保护、病虫害防治、储藏加工、农机农艺结合等产业链各环节设置。如果依托创新体系综合试验站,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加强跟踪服务,就会尽快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农村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和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

1.提供技术指导服务。依托创新体系综合试验站,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农业科技培训。通过综合试验站的试验示范,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介绍新品种、传授新技术、推介新器械,提高科学种田水平。通过综合试验站的辐射带动,推广先进模式,扩大示范范围,可以发挥倍增效应,引领新型职业农民转方式、调结构、降成本。

2.引导科技创新服务。坚持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现代经营理念和产业发展模式武装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生产技能、经营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创新体系专家团队按照有关规定,以技术入股等形式与新型职业农民联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或以直接承包经营其生产基地的形式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可以示范带动相关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3.开展创新创业孵化服务。以促进农民职业化为导向,可以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培育能力。以培养造就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目标,可以在项目选择、生产经营、产品营销、品牌创建等环节提供创业辅导服务,让其眼界更加开阔、知识更加专业、技能更加先进、经营更加现代,不断增强创新引领能力、创业致富能力。

(五)加强推广体系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精准服务,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创新,河南省相继建成了1 031个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如果通过强化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公益性服务能力,努力掌握服务需求,创新服务理念,每个站精准服务5个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骨干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就能够帮助实现科学发展和快速发展。通过这500多个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就能够为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蓄积强劲力量。

1.研究掌握服务需求。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主渠道作用,全面掌握服务区域内农业产业发展状况,熟悉广大农民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情况,认真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规模与技术需求,并对其生产技术水平与经营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以便结合实际开展针对性服务。

2.推动科学生产经营。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优势,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优质高效农畜业,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宣传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帮助其解决生产上的各类技术难题等,提高科学种养能力。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学制定技术方案,增强信息化应用能力,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骨干人员的科学决策与经营管理水平,有效规避和化解市场风险。

3.创新推广服务模式。以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重点,围绕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狠抓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和基地建设的选聘与管理等关键环节,促进“农业专家+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责任制落实。紧密对接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持续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服务行动。择优对接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强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规模化、专业化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农资销售、技术指导、公共植保、农产品销售等社会化服务。围绕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拓展经营服务范围,引领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机构开展配套服务。

4.提高精准服务水平。将开展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作为目标考核的主要指标,促进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和方法创新,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在服务内容上,由单一生产技术服务转变为产业经营与管理服务;在服务方式上,鼓励根据应急应约开展出诊式、顾问式、保姆式服务等,通过“互联网+”、技物结合等方式开展互动服务;在服务形式上,将有合作意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选定为生产调查和试验示范基地,从种养制度与种养方式到生产管理与收获贮存,提出技术指导意见,进行全程技术服务(产前指导制定详细技术方案,产中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产后分析技术应用效果等),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三、加强对坚持创新引领优化科教兴农工作机制的组织保障

坚持创新引领优化科教兴农工作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牵涉面广,必须科学谋划、统筹兼顾,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扎实推进、确保实效。

(一)搞好统筹协调。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负责统筹指导优化科教兴农工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搭建对接合作平台,推动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形成合力,搞好分工协作,确保取得实效。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要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制定科学实施方案,加强系统团队建设,确保科教兴农机制优化工作顺利推进。

(二)整合项目资源。坚持和完善稳定支持机制,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项目的支撑作用,以农业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三支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集群为载体,建设高水平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综合试验示范基地。

(三)强化激励引导。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工作立项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技术承包责任制和包村人员公示制,与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包村联户服务责任制相结合,一同公示、一并落实。注重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科学设置“河南省农牧渔业丰收奖”评奖要素权重。注重工作业绩和推广实效,开展“星级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创建活动和“最美农技员”评选活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评聘职数向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倾斜。

(四)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健全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实施科教兴农机制优化工作的绩效评估、动态管理考核制度。坚持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等为主的评价导向,实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其专家岗位竞争制度,开展体系和人员动态调整。以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为重点,强化对农技推广体系的绩效评价和动态管理,实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资金奖优罚劣制度。

猜你喜欢
推广站农技体系
西双版纳州开展甘蔗收获机 现场演示评价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省农机推广站(省农机鉴定站)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开展经典诵读集中交流学习活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创建农技推广新模式助推产业扶贫见成效①
基层农技推广站O2O模式的探索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系统2个项目3名个人荣获省农业技术推广奖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