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回响
——巴尔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形成及音乐特征

2017-01-30 08:40任雪峰
北方音乐 2017年7期
关键词:长调蒙古蒙古族

任雪峰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额尔古纳回响
——巴尔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形成及音乐特征

任雪峰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巴尔虎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一千多年前,巴尔虎蒙古先民就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流域和呼伦贝尔草原腹地,蜿蜒的河流与广袤的草原给予巴尔虎蒙古人得天独厚的生机。巴尔虎蒙古族长调民歌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形成了以气息宽广,悠扬辽阔,节奏宽广自由为特点的音乐风格,并逐步占据了巴尔虎地区民歌的主要地位。本文意在通过分析巴尔虎长调民歌形成的历史背景、地域环境并对巴尔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旋律特征及演唱特征进行全面阐述,从而更深入、更详细地了解巴尔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文化内涵。

蒙古族;巴尔虎;长调;民歌;特征

一、巴尔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形成

(一)历史背景

“巴尔虎”是蒙古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支,得名于其先祖巴尔虎代巴特尔。历史上,巴尔虎蒙古人经历多次的聚合分散,随着不断迁徙,分散到贝加尔湖东部和南部。清康熙年间,一部分巴尔虎蒙古人驻牧在大兴安岭以东布特哈广大地区,还有一部分成为喀尔喀蒙古(今蒙古国)诸部的属部。1732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呼伦贝尔地区的防守,将包括索伦(今鄂温克族)﹑达斡尔﹑鄂伦春族和巴尔虎蒙古族士兵及家属迁驻呼伦贝尔牧区,以防俄国人侵扰。1734年,清政府又将在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志愿加入八旗的巴尔虎蒙古人迁驻克鲁伦河下游和呼伦湖周边,即今新巴尔虎左﹑右两旗境内。在漫长的岁月里,巴尔虎蒙古人乘着高轮大车,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游牧。在大自然的熏陶下,他们性格开朗好吟长歌,是一个能歌善舞的部族,凝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地域环境

文化地理学领域中的“环境决定论”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与生物一样, 人的活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的严格限制。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命运”。这段话充分表明地域环境对人及文化的制约性和影响力。自古以来,蒙古民族生息于我国北部边疆四分之三左右的区域。由于地区跨度较大,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特征和审美观不尽相同。巴尔虎蒙古人自古以来生活在本民族的发祥之地——额尔古纳河流域,这里地产富饶,资源丰富,景色宜人,生活在这里的蒙古人从事着“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为巴尔虎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来源,并与呼伦贝尔草原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畜牧业生产生活以及独特的人文民俗融为一体,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传统长调民歌之一。

二、巴尔虎蒙古长调民歌的音乐特征

(一)旋律风格特征

1.旋律特征

旋律是体现音乐风格特征最为重要的手段和标志。巴尔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旋律构成主要体现在高音区拖腔﹑骨架音延伸﹑大幅度下行转折三个方面。第一,高音区拖腔:巴尔虎蒙古族长调民歌多以高腔开始陈述并伴随着长时值的拖腔。换言之,一般第一句都在高音区开始并展开,给人以先声夺人之势;第二,强调骨架音延续:巴尔虎蒙古族长调民歌将骨架音的演唱时值延长,并在骨架音的周围进行装饰性演唱,形成一种高亢嘹亮且婉转动人的音乐质感;第三,大幅度下行转折,从高音向下大于八度的音阶大跳转折,从高亢激昂转为婉转动听,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使其棱角分明。

2.节奏特征

就宏观角度而言,巴尔虎长调民歌的节奏形态以散逸自由而著称,这是由于蒙古语词组发音规律和巴尔虎长调民歌重视旋律拖腔的审美观念所造成的,其根本原因则是受蒙古诗歌高度音乐化的影响。蒙古诗歌注重语言发音美,更注重音乐性和抒情性,同时讲究清晰有旋律感的逻辑性,从而形成了巴尔虎蒙古长调民歌以“先紧后松”﹑“上缓下急”﹑“头重脚轻”﹑“低密高疏”为特征的节奏规律。这些节奏规律要从巴尔虎蒙古人民独有的音乐审美观念﹑艺术表现习惯﹑语言发音特点和演唱技术运用等多方面研究,才能全面正确地诠释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形态。

(二)演唱风格特征

巴尔虎蒙古族长调民歌从整体上来看追求饱满的音量﹑震撼的高腔以及富有棱角的旋律演唱特征,以此来展现该风格区长调民歌豪放雄浑的音乐风格和演唱特点。

1.高腔演唱技巧——“柴如拉乎”

巴尔虎蒙古长调民歌以音乐宽广﹑旋律跌宕为主要特点,尤其高音区演唱和高腔演唱技巧是重要而独特的演唱技巧。“柴如拉乎”的汉语意思是“使其亮出来”,即真声唱法,是巴尔虎蒙古长调民歌演唱中运用最广泛的技巧之一,是一种基础性的演唱技巧。要求演唱者在高音区演唱时既能发出明亮清脆有穿透力的声音,获得的声音既飘逸动人而又无挤压感。用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先生所提出的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理论解释为“真声多于假声的混合声”。

2.润腔演唱技巧——“浩来·诺古拉”

润腔是指在长调民歌旋律骨架音的基础上运用装饰音进行润色和装饰,“诺古拉”的汉语意思是“波折”﹑“弯转”,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重要的演唱技巧,对蒙古族长调民歌音乐风格的建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巴尔虎蒙古族长调民歌多采用 “浩来·诺古拉”演唱技巧,“浩来”的汉语意思是“喉咙”﹑“嗓子”,“浩来·诺古拉”的发音方式比较复杂,除了正常的气息冲击声带发声之外,还需喉咙﹑咽部的肌肉在松弛的状态下瞬间颤动,从而发出极富弹性的同音反复和颤动,但是颤动的频率一定要在适当的范围之内,过快或过慢都无法充分体现“浩来·诺古拉”的风格特点,也会影响长调民歌情绪和内涵的表达。

3.甩腔演唱技巧——“恰其拉嘎”

与润腔演唱技巧一样,甩腔也是巴尔虎蒙古长调民歌重要的演唱技巧之一。“恰其拉嘎”,汉语是“扬”﹑“甩”﹑“泼”的意思,单纯从字面意思上来讲有向上﹑向前的意思,因此,恰其拉嘎在音乐中的解释为“上甩腔”。在运用“恰其拉嘎”时,发声的共鸣位置逐渐向上移动至鼻腔甚至是头腔,即由一个真声演唱的旋律骨架音逐渐转移到有装饰性的假声区,然后再回到下一个由真声演唱的旋律骨架音上,即旋律骨架音—上方假声后倚音—旋律骨架音,伴随着声音上甩的过程产生微妙的滑音。

[1]呼格吉勒图.蒙古族音乐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

[2]李世相.蒙古族长调民歌概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3]包·达尔汗 乌云陶丽.蒙古族长调民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J60

A

任雪峰(1989—),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民族声乐与少数民族艺术。

猜你喜欢
长调蒙古蒙古族
蒙古语族语言概述
草原的长调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天籁之音 生命之歌——锡林郭勒长调民歌编译
草原长调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蒙古靴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明英宗羁留蒙古陪侍考
我的蒙古 我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