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湄
( 广州市协和小学,广东 广州 510180)
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沈 湄
( 广州市协和小学,广东 广州 510180)
本文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实践, 尝试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奥尔夫;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性是人的主体性充分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表现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完成的能力。关于创新教育,一般认为,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就世界范围而言,音乐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世界著名的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育家,都十分重视音乐的创新教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创新潜能,人的创新思维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创新潜能的展示。激发人的创新潜能实际上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各门学科中,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音乐教学各个领域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歌唱教学﹑器乐教学﹑综合性表演活动等,都体现出对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使音乐教育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得到充分的发挥,音乐教育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是当前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探索的一个课题。
近年来,我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在发掘小学生的创新潜能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
奥尔夫是奥地利著名音乐教育家。他认为,感觉能力是人认识世界﹑发展智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他强调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应当从“元素性”的音乐教育入手。元素性的音乐决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在传统的课堂音乐教学中,我们较注重给学生传授知识,强调结果,虽偶尔穿插一些游戏,但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培养出来的结果是,学生总是围绕老师的指挥棒转。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掘。使学生只会求同,不敢求异﹑不敢创造,不能创新。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展示个人能力和爱好的氛围,没有积极参与的机会,也就不会有创造的欲望。这是在教学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要尽量尝试用活动教学模式,以动带课。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把学生从那没有多少移动空间的座位上解放出来,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真正在“玩”中教学。
附:
在这样的目标体系下,慢慢地,音乐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感和活力。既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使他们在乐中学。让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日常教学的主要目标,原则是设计每一个活动时都要注意拟订学习和训练的目的,既要有趣﹑好玩,又要互相联系,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符合教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的最直接形式。即兴创造是指学生根据当时的感受而产生的一种音乐创作行为,事先不必准备的临时创造,它往往与即兴表演联系在一起。即兴创造与创作是音乐教学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展示学生创新潜能的好途径。在即兴活动中,我发现孩子能主动学习,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并有独创性地发挥。例如,利用孩子认识的3个音:do, re, mi, 为节奏组合××|×× ×|作曲,孩子们想到的可多了,3 1 | 23 1| 2 3 |22 3| 1 2 | 32 1 | ……第二节上课,要求用这三个音作曲,孩子们创作的空间更广阔。孩子会给你无限惊奇,他们原来这么聪明,简直就是天才。
又如,音乐课前几分钟,尝试让孩子围成圈听鼓点走:轻﹑重﹑快﹑慢﹑高﹑低等反复出现,要求脚必须按拍点,上肢可自由创作相关动作。开始时,听到“轻”,大家没什么反应,突然有孩子掂起脚尖学小鸟飞,其他全部一齐模仿。我每次都及时表扬第一个有新意的创作者。渐渐地,孩子们只管听鼓点,各做各的。如表现“快”时,一个孩子模仿医生奔向手术室。表现“高”时,有孩子把双手高举成“太阳”。从此以后,上肢动作不断创新,与此同步的,是脚的拍点一天比一天准。
从一年级上学期下半段时间开始,每学完一首歌,我有意识地让孩子分组(6—10 人一组)创作歌表演。记得第一首歌曲是《上学歌》,在老师的精心引导下,孩子们第一次在舞台上出现了“家”﹑“上学路上”﹑“学校”的位置及分界线,虽然表现得比较粗糙,但也给了我信心。
第二首歌曲《雁南飞》,要求各小组上肢做大雁飞的动作,每个段落要变换队形。各小组想法很多,在左右﹑横排﹑圆圈﹑竖排等队形中变来变去,花样虽不多,但也有点舞台空间感觉了。
第二学期,加大了同类型创造活动的内容比重,并把奥尔夫体系的“引导创作法”运用其中,它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引导创作法整个过程由探索—模仿—即兴—创造四环组成。其中“模仿”,是指学生看老师示范,自己模仿,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创作少走弯路。孩子们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发挥。通过模仿,可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创造学习。它是音乐创造的必经之路。值得一提的是,歌曲《快乐小舞曲》,每个小组的设计都很有特点,有些还有自己独特的内涵。
小组进行创作的时候,应特别留意哪些孩子创造力比一般人强,有意识地更多刺激他们积极去创新和创造,并使同学们相信,就是这样一些人,以后能带着大家去创造一番事业。
音乐课本剧属于综合性的表演活动。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很少提到排练戏剧,所以我们学生的表演能力﹑舞台空间感觉都比较差。这是学生进一步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感受的机会,也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充分发挥的机会。为此,要重视排练音乐课本剧的工作,检验学生创新潜力发掘的程度。
记得第一次演课本剧《小壁虎借尾巴》,几乎所有的小动物,包括小壁虎﹑牛伯伯﹑鱼姐姐﹑蛇都在地上爬,我问孩子们:“为什么不站着表演?”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说:“这些动物不都这样行走的吗?”我当时倒吸了一气,没想到孩子们的戏剧表演竟如此“生活化”。这种类型的音乐课对老师来讲,尤其在中国的国情,难度是很大的。可这些小品﹑小剧本对引导孩子观察和感觉人的各种情感,学习创作表演,挖掘潜台词是很重要的。
于是,师生共同合作,重新调整了教学设计,一切由零开始:先通过一个孩子模仿小壁虎的表演,老师进行讲解,使学生初步建立舞台的概念,让孩子们知道这是在表演课本剧,可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设计台词与潜台词,大胆地表现,是要让台上﹑台下的观众都能看到的。然后,把故事情节图一幅幅画在黑板,慢慢引导学生自由创作。
第二次表演,孩子们有点感觉了。第三次表演时,学生已经能够用自制的简单乐器配上音响。对孩子来说,这是个“零”的突破,是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和肯定,对提高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事后,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没有想到我自己能做得这么好,超出我自己的想象。可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发掘出来是多么的重要。也只有把创新潜能发掘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有立足点和基础。否则,只是纸上谈兵。
学习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可以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主动参加音乐实践。学习内容要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学习过程要运用多种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展示自身的创新潜能,树立创新的意识和体验创新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欧海婴.在游戏中学习音乐——奥尔夫教学法实践课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尹爱青,曹理,缪力.我国儿童音乐教育[M].1999.
J60-06
A
沈湄,广东省广州市,大学本科毕业,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是奥尔夫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