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亚当·斯密的行为合宜性思想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2017-01-30 11:43:38侯芸芸
山西青年 2017年1期
关键词:斯密情操亚当

侯芸芸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24

浅析亚当·斯密的行为合宜性思想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侯芸芸*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24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中,开篇便提到了其道德哲学的核心,“同情”的思想,他认为同情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他在这里提到的同情,并不局限于我们所说的“怜悯”和“体恤”,斯密的同情主要指“同感”。同情的产生需要旁观者设身处地的想象,和当事人融为一体,但是我们并不能够做到和当事人情感的完全一致。同情能够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同时,同情也是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的情感基础。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借鉴斯密的“同情”思想,一方面,道德教育要促进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相互同情;另一方面,道德教育应注重受教育者美德的培养。

同情;行为合宜性;道德教育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的“同情”思想是其道德哲学的核心,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就是从人类道德情感的本性,即同情出发,进行一系列问题的深入阐述,阐明了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怎样去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怎样使自己的行为合宜,成为一个拥有美德的人,进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一、亚当·斯密的人性思想——同情

亚当斯密认为人类普遍存在着一种天然的感情——同情,同情产生德行,并且给人们带来幸福,同情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

(一)同情的内涵

《道德情操论》的开篇就是对“同情”思想的深入阐述。斯密提到:“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①斯密认为同情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亚当斯密在这里提到的同情,并不局限于我们所说的“怜悯”和“体恤”,“同情,……然而现在用来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也未尝不可。”②在这里,斯密所说的的同情主要指“同感”,是一种情感转移过程,他认为,我们对他人的快乐也可以表示同情。

(二)同情的产生

首先,同情的产生需要旁观者设身处地的想象,脱离以自我为中心,想象使我们和当事人融为一体,感受当事人的内心体验,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并不能够做到和当事人情感的完全一致。斯密指出,一种情况,有一些激情的表露,在我们获悉它由已产生的事情之前,引起的不是同情,反而是厌恶和反感。另一种情况是我们想象带来的情感的扩大。当事人或许根本没有感觉到自己的不幸,旁观者反而以更加强烈的同情心来理解这种不幸。如母亲会把孩子受到的疾病的痛苦无限扩大,导致内心的恐惧,其实孩子的疾病并不严重。因此,人们产生的同情,并非一定就是当事人真实的情感。

(三)同情的作用

一方面,同情能够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同情能够使当事人在心理上产生满足,得到支持,增强对对方的信任,彼此产生情感的共鸣,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同情是社会秩序建立的情感基础。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在改造自身的同时也在间接影响着社会,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同情他人,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彼此相亲相爱,为对方着想,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在无形中形成良好的秩序,变得安定团结,进而实现和谐。

二、基于人性理论的行为合宜性思想

在《论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的方式》这一章,斯密首先对合宜进行了界定。“在当事人的原始激情同旁观者表示同情的情绪完全一致时,它在后者看来必然是正确而又合宜的,并且符合它们的客观对象……赞同别人的激情符合它们的客观对象,就是说我们完全同情它们”。③所以,行为的合宜性的产生是以作为人性的同情为基础的。

斯密认为双方都需要同情对方的感受,因为每个人是他人的情感的旁观者,是他人的情感是否合宜的判定者,只有将自己的行为表现得合宜,能够得到对方的赞同,才能实现彼此情感的协调一致。“如同天性教导旁观者去设想当事人的各种境况一样,天性也教导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去设想旁观者的各种境况。”④人们在同情之中,产生出合宜的行为,也自然地产生出了美德。旁观者努力体谅当事人的感情,会确立和蔼可亲、宽容仁慈的美德,当事人努力把自己的情感降低到旁观者所能赞同的程度,会确立令人尊敬、自我控制的美德。有了这些美德,就能够在社会中自觉生成一种和谐的秩序,而非外力强迫,更大程度上实现人们精神上的幸福。

三、亚当·斯密行为合宜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道德教育不同于一般知识的教育,在注重“入脑”的同时更加强调“入心”,强调受教育者在思想上、精神上、心灵上的净化与提升,更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主体在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的和谐氛围中进行。亚当·斯密在这里的思想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一)道德教育要促进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相互同情

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教育活动中最根本、联系最密切的两个因素,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教育对象尚处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没有教育者,教育对象就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激励就会变得盲目,而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没有教育对象的积极配合,教育任务便不存在,教育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同时,双方又是一个矛盾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自教育产生以来就充满了矛盾,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难以避免的冲突。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要建立和谐的教育关系,首先要实现他们内心世界的和谐。如果师生都能考虑双方的处境,在沟通、互动的过程同情对方的感受,自然能消除不和谐因素,打破紧张局面。

一方面,教师应从教育过程的权威者的形象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努力和学生成为朋友,成为学生可以倾诉的对象,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和需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也应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真诚地与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知教师,确保交流的真实性,这是进行有效互动的保证。只有双方共同做出努力,我们的道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道德教育应注重受教育者美德的培养

美德的培养就是使人向善的教育,使人懂得宽恕和体谅他人,不为一己私利为中心,能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他人行为的原因以及他人的感受,同时进行自我反思,做到对他人的理解、宽恕,进而体现出自身的美德,产生合宜的行为。

当前,社会上存在很多道德败坏的现象,使我们的道德教育处在一个相对不利的环境中,也表明我国的道德教育面临很大的挑战,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小悦悦事件、毒奶粉事件、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以及复旦大学投毒案等一系列事件,严重损害了校园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这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出现,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德的缺失,人性的泯灭。社会制度只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每一个人在实施主体行为的过程中,都能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与想法,自然也就产生了从根本上维系社会良好运行的美德。只有拥有美德的人能够自觉地去履行道德法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物欲的无限膨胀,利益、欲望的盲目追求,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危机,社会道德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在正确看待道德领域出现的这些问题的同时,更需要作出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人人向善,彼此为他人着想,这些问题便不攻自破了。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对我们在当下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其伦理哲学的思想十分丰富,有待我们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 注 释 ]

①亚当·斯密著,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

②亚当·斯密著,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

③亚当·斯密著,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4.

④亚当·斯密著,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2.

[1]亚当·斯密著,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徐凤果.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人性结构理论研究.东南大学,2006.

[3]高华.亚当·斯密“合宜”思想探析.中国政法大学,2009.

[4]张勤.“美德”及美德教育浅谈[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2).

侯芸芸(1992-),女,山西和顺人,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091;D

A

猜你喜欢
斯密情操亚当
亚当·卡罗拉的十大珍藏
车迷(2018年11期)2018-08-30 03:20:40
语言层次
浅谈古典诗歌对学生情操的陶冶
文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9:14:17
亚当·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题解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
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从原始情感到道德基础:关于亚当·斯密同情理论的思考
开车时别发短信
环球时报(2009-07-28)2009-07-28 19: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