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伟华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少数民族学生对声乐艺术的追求与期望
肖伟华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本文主要从高校民族声乐艺术专业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了少数民族学生在声乐艺术中的优势、特点,以及他们对声乐艺术的追求与期望,对于如何实现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传承和创新展开了详细的分析。
民族声乐;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期望;追求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各民族的音乐艺术更是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民族歌曲也逐渐的走向世界,受到了世界各界人士的青睐和关注。但是当前文化全球化正在不断的发展,市场经济也正在飞速前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获得生存的空间以及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是当前我国需要加以重视的一个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够不断促进少数民族歌曲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使其不至于被淹没在全球文化的海洋里。要使民族音乐得到发展,必须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教育,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更好的实现民歌教学的优化呢,这是我国高校音乐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教学模式十分古板,毫无新意,缺乏民族特色,无法提高学生对于声乐艺术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在高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教学当中应当重点强调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优势和特色,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
我国高校声乐艺术教育发展至今,也已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拥有九所专业的音乐高校﹑三百多所二级音乐学院,还有若干个艺术学院。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高校的声乐艺术专业教学当中,主要的教学内容为欧洲音乐,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也大多以西方音乐教学模式为主。只有极少的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属于教授范围内。
自建国之后,西方音乐就逐渐的与少数民族的声乐艺术走进各大高校,所涉及到的课程范围有政治理论﹑中西方音乐理论﹑文化基础以及声乐专业理论等等。尽管如此,我国当前的声乐艺术教学中对于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也没有足够的重视,教学方式古板而单调,并没有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其在声乐艺术教学中的优势和特点进行教学,这其实对于少数民族声乐的传承和创新是十分不利的。
声乐艺术其实指的就是表演和声音两方面的艺术,但是这种艺术其实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内涵之上的。所谓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文化历史背景﹑思维方式以及语言上的差异,因此也就造成了风俗习惯的不同。而这些种种不同之处,也就使不同的民族都具有不同的音乐文化,并具有内容丰富﹑独具一格﹑形式多样化的特点。
在中国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中,主要以藏族﹑羌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这四个民族的声乐艺术为代表,分析这些民族的学生在声乐艺术学中的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有利于民族声乐艺术教育的实现和发展。
(一)维吾尔族
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文化更加包容和广泛,主要是因为新疆地域辽阔,少数民族也比较多,形成了维吾尔族的一种多地域﹑多民族的音乐风格。也就具有十分丰富的民族乐器和歌曲。因此维吾尔族学生在这种浓厚的音乐文化背景的熏陶之下也就具有天然的优势:能歌善舞﹑性格豪迈粗犷,并且具有极强的音乐节奏感,情绪一般激情而热烈。所以他们在声乐艺术中的优势就是不仅能唱歌,还能在唱歌的同时以舞蹈助兴。
(二)藏族
欢歌载舞是藏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并且藏族中民歌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受到这种文化背景的影响,藏族的学生在进行歌曲演唱时一般明亮而高亢﹑音乐情绪格外的活跃和热烈﹑旋律优美﹑音域宽广,具有刚健﹑奔放﹑热烈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优势就是,在演唱极具藏族风格的歌曲时,藏族学生更多的倾向于通过喉头的运用来控制自己的声音,这其实就是藏族歌曲的一大特色和优势:装饰性技巧。
(三)羌族
羌族人民一个个都擅长唱歌和舞蹈,对他们而言,生活中没有音乐和舞蹈就不能算是生活。他们对于声乐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主要特点就是音乐古朴而原始﹑格调更加的清新自然。一般来说,在羌族人民的主要聚集区,他们更习惯以二声部或者多声部的演唱方式来表演,像是男女合唱﹑二重唱﹑混声合唱等等,都是羌族中很流行的唱法。甚至在一些歌曲的合唱中,还具有复调因素。可以看出在羌族学生的声乐优势就是具有独一无二的和声特质,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羌族学生在演唱歌曲时嗓音一般都是在小字组c到小字I组的b音之间了,甚至还有可能会达到小字ii组的e音也是常有的事。
(四)蒙古族
蒙古族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大草原中,因此就形成了勇敢﹑耿直﹑豪爽的性格,而这种性格直接或间接的对于他们的演唱方式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为:熟悉的运用前倚音﹑回音﹑滑音以及后倚音。而蒙古语所说的“诺古拉”(也就是波折音)和“呼麦”(也就是喉音)及通过缩紧喉咙而实现双声的演唱技法,以及长调,指的就是将某一段音乐从最低的音区慢慢提到最高的音区,再回到最低音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旋律和节奏自然奔放﹑句子中的尾音和颤音,都使得蒙古族的声乐更加豪放。这些蒙古族特色的唱法展现了浓浓的草原气息。
每一个不同民族的音乐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基础。如何实现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不仅会直接的影响到我国少数民族的非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更是会直接的影响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在今后的发展。而要想实现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传承和创新,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师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实施多个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根据以上对维吾尔族﹑藏族﹑羌族﹑蒙古族这四个民族学生的声乐特点和优势的分析,可以认为,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艺术的教学当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点就是需要将不同民族的演唱方式与他们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的展现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身在声乐艺术上的优势和潜能。那么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达到这个目的呢?笔者认为,首先就需要极尽所能的保护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和特色;然后就是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训练,选择训练的曲目最好是具有这些少数民族的调性的曲目;最后,就是在教学教材的选用方面,应该以民族特色作为选择教材的核心,但是也需要注意文化的融合。以下从如何实施这三个方面的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极尽所能的保护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和特色
极尽所能的保护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和音乐特色,使他们不至于在多元文化中完全消失或是被融合。而通过这种保护,能够有效的激发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于声乐的兴趣﹑爱好和表现力。比如羌族,大多聚居在我国四川省,这就大大降低了我国对于羌族音乐的研究成本。通过笔者前往羌族聚居地所进行的相关的采访,收集了许多的羌族音乐和素材,通过羌族人民所使用的二声部或者多声部的演唱方式来进行歌曲表演,展现了羌族音乐的风格,而如果一旦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演唱方式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这对于羌族声乐艺术的传承是有着毁灭性的打击的。比如像是在歌曲《羌山妙音》这首,歌曲中的语言为羌族语,旋律具有羌族音乐的特点,文化气息也有着浓重的羌族色彩,而通过传统的羌族唱法,,更是能够充分的展现出这歌曲的可贵之处。与此同时,如果还加上编排过得羌族舞蹈,加上富有特色的羌族服装,更是能够让学生在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学习中认识到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进一步吸引学生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满足他们对声乐艺术的期望的同时,提供追求的一个渠道。
(二)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训练,选择训练的曲目最好是具有这些少数民族的调性的
既然是为了训练少数民族学生的本民族的声乐艺术基础,选择的曲目最好就是具有这些民族特色和调性的曲目,训练方法当然也是一样。比如,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喊话的方式来达到开嗓的目的,由此来启发学生进行发声训练。然后就是在练声曲时,也可以选择具有明显特征的五声﹑七声音节或者是民族音阶的练声曲。或者说如果正在学习的某一个曲目其中有一个旋律训练价值十分高,也是可以单独选出来作为学生训练的素材的。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演唱技巧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提高,这不管是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呢,还民族文化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在教学教材的选用方面,应该以民族特色作为选择教材的核心,但是也需要注意文化的融合
要想实现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传承和创新,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教材,即选择以民族特色为基础的教材时,也需要选用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材,主要是因为,随着世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文化正处于不断的融合的过程当中,要想实现声乐艺术的创新,就需要借鉴一些其他民族的文化,使少数民族的声乐艺术在这种多文化的音乐背景之下,能够使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在演唱歌曲时,传承自身民族音乐特点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对本身民族音乐的创新。
在这个过程当中,充分利用不同民族学生的声乐优势和特点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这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针对不同民族的学生选择不同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歌曲。同时也需要强调学生对于其他民族歌曲的学习,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其他的民族歌曲的优势,并借鉴过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从而能够更有效的学习到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重点和精髓。选择一些在民歌素材基础之上所改进的严肃型的艺术歌曲作为教学内容。一般来说,民族歌曲与严肃型的艺术歌曲相比,艺术歌曲是具有着多方面的优势的,像是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及思想情感的表达方面,都有着更高的造诣。因此,选用这些歌曲作为教学内容,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艺术歌曲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不断发展繁荣起来的一类曲目。音乐家在民歌的基础之上,重新创作出艺术歌曲,并在之后的过程中不断的更新,形成了我国艺术歌曲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品位。这类曲目的不仅完整的保留了民族歌曲的旋律﹑节奏或者是风格上的优势,更是结合了时代的特点和个人的思想,这类曲目在作为教学内容,比民族歌曲更能够锻炼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情绪的表达,可以说,这类曲目作为教学教材,能够有效的推动少数民族声乐的发展和繁荣。最后一点就是,文化全球化的使我国能够认识到国外音乐文化的优点并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一般来说,世界各地的音乐都有着不同的风格﹑语言和表达,但是它们都是为了表达自身的情感。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传承和创新,就需要有依据的借鉴一下西方声乐艺术的教学经验,或者是直接在教学中将西方的优秀曲目作为教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得到更加科学有效的训练。像是在气息运用的教学当中,西方声乐教学有着更加科学﹑系统和完整的训练方法,教师就可以直接应用,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他们的演唱技巧,更是可以使他们的艺术经历更加丰富,艺术素质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而言之,我国在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和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本民族的声乐艺术的优势和追求,应该在我国高校音乐院校之中得到相关的训练和实现。使少数民族在多元化的今天仍然保持特色和风格﹑不断创新不断传承下去。
[1]吴静寅.声乐艺术心理学对声乐教学产生的作用(上)——评《声乐艺术心理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6(03).
[2]荣豫川.声乐艺术心理学对声乐教学的指导意义——评《声乐艺术心理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5(04).
[3]张淑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评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
[4]胡建华.刍议声乐艺术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之应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4).
[5]吴静寅.声乐艺术心理学对声乐教学产生的作用(下)——评《声乐艺术心理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6(03).
[6]陈毅彬.声乐艺术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1(01).
[7]赵勇.不断完善 精益求精——读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J].人民音乐,2002(11).
[8]刘曼君.论声乐教学中想象的作用及歌唱想象力的培养[J].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11).
J605
A
肖伟华(1981—),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读艺术硕士,南昌工学院音乐教师,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