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欣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关于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陈可欣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养不教父之过”,通过这一句话就能看出父亲在幼儿的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深深强调出了父亲对幼儿教育的义务以及责任。父亲的优良品质会在一点一滴中渗透给孩子,文章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幼儿认知发展、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认同,影响幼儿健全人格形成、影响幼儿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研究,希望可以对我们国家幼儿教育作出一些贡献。
父亲;幼儿发展;影响分析
父亲、母亲在幼儿成长中的生理、心理双方面都起着特别的作用,母亲好比茵茵绿草,给孩子温馨、舒适感,而父亲就是参天大树,给孩子以信赖、依靠、力量。父亲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勇敢、自信、坚毅这都是父亲所独有的,父亲的点点滴滴都易被孩子效仿,这都会对未来孩子良好的品质有着有利的影响。
学龄前子女与母亲接触的时间较多与父亲相处的机会常少于母亲,可是调查表明,对于孩子的社会情绪情感方面母亲的影响力远远不如父亲。父亲对于幼儿自我成长的发展、伙伴交际和社会的认识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调查得知,表面显得较羞涩,胆子小,这通常都是缺少父爱的表现,不喜欢参与具有挑战性的游戏,这样的性格容易交不到朋友;反之,得到足够父爱的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表现的积极主动,在同伴前表现自然和谐。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肩膀上扛起的任务对儿童以后的发展有着大影响。
对于母亲,会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常见事物名称、礼貌用语及用途、社会规则等等,而关于社会常识这些就由父亲来完成了。父亲的动手操作与思维远远超过母亲的判断能力,在和孩子的交际里,父亲灵活多变、思维灵敏,通过多样式的活动、丰富游戏内容,可以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提升幼儿对困难的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精神,从而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丰富想象力,这些对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都是特别重要的。由此可见,父亲更多地参与教导对幼儿思维认知能力的提升是有帮助的。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性别是幼儿分辨自我最基本的方面。低年龄的幼儿因为太小还不具备对人准确分辨社会范畴,儿童在很小年龄时只能用性别分辨男人和女人,性别角色是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对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的要求。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孩子呱呱坠地之后第一个主要生活境地,幼儿模仿不同性别都是从家庭学来的,也是形成性别角色取向最重要的场所。简单点说,男孩利用父亲性格模仿就逐渐形成为男性,女孩也是同理模仿母亲逐渐就形成了女性角色。现在“女汉子”、“软男”诸多现象的出现,这和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是很大的。
在幼儿抚养中,父亲与母亲相比下,在幼儿的健全人格形成中父亲的地位至关重要。因为父亲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意志坚定、勇敢冒险、独立自主、创新进取等等这些优良的品质会在点点滴滴中影响到孩子,帮幼儿形成健全人格。父亲在游戏中也能渗透出粗犷、勇敢和力量会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与安全感。孩子可以分成两方面来看,首先,男孩在父亲的影响下会在不经意间“观察、模仿”父亲的举止、性格,研究表明,父亲参与教养的家庭中男孩的男性化人格特征更显著。如果父亲缺失,男孩未免会产生人格上的“变向”,如敏感自卑、攻击性行为、沉默自闭等等。其次,女孩与父亲的游戏过程中可以培养成果敢、自信、坚毅的积极特征,但是对于父亲缺失的家庭,女孩多会有自卑、焦虑等等消极的人格特征。由此可见,父亲在幼儿教育中的影响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十分重要。
“男主外、女主内”这是我们国家传统的观念,父亲“主外”以“赚钱为主”,而母亲“主内”做家务、教育孩子是母亲的职责,不难看出由于“分工不同”父亲对幼儿的教育少于母亲。但是,父亲在幼儿的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幼儿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举例来说,父亲在幼儿的成长中关系着孩子的身体健康,幼儿生长中发育最快的时期就是此时。父亲陪伴孩子游戏时,更倾向于动作幅度较大、锻炼孩子意志力的肢体活动,如陪孩子摸爬滚打、走跑跳攀爬等等这些活动离不开父亲的参与,母亲可以与孩子做些运动量小的运动,散步、放风筝等等。这些劳逸结合的运动,可以帮助幼儿协调身体的能力,可以使幼儿的各项身体素质不断增强。
综上所述,人们的一生中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的成长、生活中父亲和母亲因为性格的不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母亲,心思缜密、慈祥温柔,可以说母亲是温柔的一面;父亲,注重条理、健壮有力,父亲是坚强的一面。在这两方面共同的“调和”下,幼儿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这两方面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使幼儿受到“偏向”的发展。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对幼儿身心产生正面的影响,能使幼儿快乐的成长。
[1]陈铭铭.爸爸回来了吗?——论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对儿童社会性认知与发展的影响及相关对策[J].中华少年,2016,17:11-12.
[2]邢淑芬,梁熙,岳建宏,王争艳.祖辈共同养育背景下多重依恋关系及对幼儿社会-情绪性发展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05:518-528.
[3]刘丽莎,李燕芳,吕莹,李艳玮.父亲参与教养状况对学前儿童社会技能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01:38-45.
[4]周晓云,王建.从亲子活动现状谈幼儿教育中的父亲角色定位[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01:74-77.
[5]彭欢.父亲教养方式对幼儿好奇心的影响[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08:77-80.
[6]马娥.3-6岁回汉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跨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G760;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