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朋
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 330031
古代诗歌字数的韵律研究
王 朋*
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 330031
韵律句法学主张“韵律制约句法”,这一观点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较为显著的体现。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多说都受到韵律的影响,最明显的表现是押韵,但是古代诗歌在字数的使用上也体现出韵律的制约作用。中国古诗在句式上主要先以四言诗为主,然后是五言诗和七言诗。在句子字数上的体现就主要是由四个字发展为五个字和七个字,从偶数发展为基数。从语法结构上由2+2发展为2+2+1和2+2+2+1结构。这些形式的改变,是为了更好的抒情达意表达情感。本文将着重从韵律的角度考察这种字数改变的原因。
韵律;字数;五言诗;七言诗
中国古代诗歌在句式上主要是以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其中二言诗、三言诗、八言诗和九言诗也都是存在的,但并不是占主流的地位。诗歌在字数上基本是从二言诗为始,到九言诗为止,因为在古代真正的以一个字为一首诗的诗并不存在。而且绝大部分诗歌是为了满足吟唱的需要,如果字数太多,超过正常表达的需要,给正常的吟唱带来困难,就会挫伤了诗歌的美感,所以九言以上的诗歌就基本上没有了。这一点也符合陆丙甫先生提出的“在这种语言解码过程中从起点到任何一个时刻的言语片段中含有的离散板块都不会超过七块左右(7+2chunks),否则句子就无法理”的观点。
二言诗是中国最早,最原始的诗体形式。中国古代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但并不是没有双音节,只是双音节不占主导。但后因为生活范围的扩展,单音节不能满足日常表达的需要,所以出现了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变的趋势。二言诗就是为了满足表达的需要和古代诗歌节奏短促,韵律简单的需要而产生的。最早的二言诗载于《吴越春秋》中的《弹歌》,其诗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但这种诗歌形式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发展,在整个诗歌发展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二言诗的发展为四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限制了二言诗的发展。
四言诗是在二言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内部结构上继承了二言诗双音节的特点,同时表达的内容相对于二言诗来说更加丰富。四言诗最早见于《诗经》,是诗歌的主要创作形式。《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但是在汉代以后随着五言诗的发展和壮大,四言诗的使用范围逐渐减少,丧失了诗歌中的主要形式的地位。
六言诗萌芽于《诗经》,但这并不是整首诗全是六言,所以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六言诗。现存可考的六言诗最早产于孔融的三首六言诗,其诗曰:“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减去厨膳甘肥。羣僚率从祁祁。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六言诗产生的时间主要是汉魏时期,这一诗歌形式虽然紧接四言诗之后产生,但是这种形式只是偶尔才得到应用,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发展,这其中的原因与五言诗的广泛发展有关,下文将着重介绍。
八言诗萌芽于《诗经》,产生于西晋,唐宋诗人的创作中偶有涉及,但是通篇的八言诗很少见到。据赵翼《顺余丛考》所言,作完整八言诗者仅唐人卢群一人而已,其诗是:“祥瑞不在凤凰麒麟,太平须得边将忠臣。但得百寮师长肝胆,不用三军罗绮金银。”八言诗产生的较晚,而且成果比较少。这其中的原因既是受到四言诗和五言诗的影响,也是因为八言诗本身包含的内容太多,对于创作者本身的要求比较高的原因。而且这种不符合主流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创作者尝试和猎奇的心态有关。
三言诗萌芽于《诗经》,春秋战国时期达到成熟,汉代是三言诗发展的主要时期。三言诗虽然一直都没有像四言诗和五言诗那样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但是也没有像二言诗那样夭折,它一直贯穿于整个诗歌的发展之中,这其中的原因与三言诗简约易写,韵律和谐的诗歌特征是分不开的。汉代的三言诗最早产生于民间的歌谣之中,而且现在流传至今的歌谣也有很多是三言的。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卷一录的《汉郊祀歌》中的《练时日》和《天马歌》二首都是三言诗,《天马歌》的诗序引《汉书》说是汉武帝时期的诗歌,后人视为三言诗之祖。《天马歌》其诗曰“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志俶傥,精权奇,苶浮云,晻上驰驱容与,迣万里。今安匹?龙为友。”
五言诗最早产生于秦汉时期,汉武帝时有一首五言歌谣,其诗曰“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仪为?史书而仕臣;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之后五言诗长足发展在汉至六朝时期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
七言诗产生的较晚,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柏梁诗》相传是汉武帝和群臣联句,是七言诗。其诗部分内容为“日月星辰和四诗。三驾四马从梁来。郡国士马羽林材。总领天下诚难治。和抚四夷。”七言诗直到唐代才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
九言诗最早产生于三国时期,是继五言诗、七言诗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相传九言诗是由魏主曹髦开创,但是其九言诗却没有流传下来。九言诗出现的较晚,而且传世的作品也很罕见,这其中的原因和上文的八言诗没有能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的原因有相似之处,即九言诗要求的内容太多,再加上格律和押韵的需要,整体来说创作难度大,而且不易于传颂,所以没能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流行开来。
上文大致从古代诗歌句式的字数角度大概介绍了一下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中国的古代诗歌最终是以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作为最主要诗歌形式。二言诗、八言诗、九言诗都是十分罕见的诗歌形式,没能成为诗歌的主流。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诗歌形式与个人所要表达的内容之间的矛盾,二言诗因为所能表达的内容太少,八言和九言主要在于诗本身能够承受的内容太多,反而违背了正常表的需要和诗歌对韵律美的追求,所以不能流行开来。
除了上述的这些诗歌形式之外还剩下三言诗和六言诗,这两种诗歌形式,虽然没有被广泛使用,但也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有所不同。三言诗产生于汉初,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四言诗和五言诗为主要形式,三言诗的内部结构不同于四言诗但却在整体结构上和五言诗很接近。五言诗和三言诗在字数上都是基数,五言诗之所以可以代替四言诗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主要是因为自身的奇数格式。相对于偶数字的诗歌形式而言奇数字的诗歌形式更加具有韵律感,更适合吟唱,而且更加灵活多变。那么与之结构相似的三言诗也具有五言诗的这些特点,而且三言较之于五言结构上更加紧凑,变化性更大,更容易创作,这也是为什么三言诗最开始出现在民间歌谣里,所以它可以一直被沿用。但是三言诗虽然有五言诗结构上的有优点,但是相对于五言诗来说,它承载的内容太少,不如五言诗的内容丰富,这也导致了三言诗不能像五言诗那样广泛发展成为主流形式,而主要在民间流行的原因。六言诗主要流行于汉魏时期,这个时期仍是以四言诗和五言诗为主,同时也是五言诗总体超过四言诗成为诗歌主流形式的开始。六言诗继承了四言诗的内部结构特点,最终都是2+2+2的形式,他虽然在表达内容上比四言诗更加丰富,但这一优势相对于五言诗和七言诗来说就比较微弱,最终不能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中国古代诗歌形式从字数来讲基本上是从四言诗发展到五言诗和七言诗的,也就是从偶数到奇数的转变。笔者认为导致这种演变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内部结构上,2+1的结构形式比2+2的韵律更加灵活,更适合吟唱。中国古代以单音节为主,后来向双音节转化,汉语最基本的节奏音步是双音节的,所以四言诗可以一度流行起来。但是诗歌是用来吟唱的,在吟唱之中通常会在句子末尾出现拖音的现象,以此来表达感情的延伸。四言诗最终是2+2的模式,也就是完整的两个
音步的组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在进行拖音反而会影响诗歌的韵律美。这就导致了四言诗句式韵律呆板,从而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继承四言诗的六言诗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五言诗和七言诗却可以蓬勃发展成为主流。五言诗和七言诗在结构上最终都可以归为2+2+1和2+2+2+1的形式,也就是奇数结构的形式,结构形式上基本相同。两者的主要不同在于,七言诗比五言诗表达的内容更多。从音步结构的完整性来讲,奇数结构在句子末尾都缺少一个音节,需要补上一个音节才能构成完整的音步。但是在实际诗歌的吟唱之中这个缺少的音节刚好可以用来拖腔。奇数结构刚好留出一个音节用来拖音,一个音节不长不短恰恰满足了吟唱的需要也满足了韵律中完整音步的需要。所以诗歌从结构韵律上讲奇数结构更胜于偶数结构。
第二:对偶的广泛应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对偶是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同、相关或相反的意思。用奇数结构的诗句更容易造成不完整之感,让人期待下一句的出现。等到两句都出现,再两句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意义,而且更易于感情的连绵和延伸。而偶数结构的诗句因为在结构和韵律上的完整性,反而破坏了语句之间的连绵关系。
韵律对中国古代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押韵上,也体现在句子的字数选择,句子字数的奇偶选择问题上。那些诗歌形式可以流行,那些诗歌形式最终走向衰亡,那些诗歌形式只能一时繁荣,这些都是有原因的,不是偶然发生的。
[1]刘文斌.二言诗的成文即意义.
[2]陆丙甫.共性背景下的汉语句法研究.
[3]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引论.
[4]冯胜利.韵律句法学研究的历程与进展.
[5]吴为善.论汉语后置单音节的粘着性.
[6]胥陆华.论中国各种诗歌体制的产生递变决定于口头语言的发展.
王朋(1990-),女,汉族,安徽宿州人,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I
A
1006-0049-(2017)17-0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