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
(吉林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吉林长春 130051)
多元智能(Multi-Intelligences)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兼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其著作《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中首次提出。在此之前,加德纳就已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且这一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得到较好的运用和完善,继而得到了世界多个国家的认可和接受。因其内涵契合我国学者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培养目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多元智能理论给予了较多的关注。[1]多元智能理论内涵丰富,高等教育可借助这一理论来认识和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智能专长,它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推动教育技术的发展。
霍华德·加德纳指出,人的智力的基本结构与特征都是多元化的,并非一元结构,也就是说,人的智力是多种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也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在多元智能理论体系中,个体身上至少存在八种与特定认知或知识领域相互关联的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2]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积极向上的学生观,其本质内涵是既要尊重个性,但同时也要注重差异,承认学生间的智能差异,认识不同学生智能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上述界定可知,多元智能理论其内涵已延伸至素质教育领域,因而这一理论的提出既能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发展提供理论参鉴,也可对我国的教育实践和教学模式、方法起到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
多元智能理论自提出以来就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持续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缓解社会上高精尖人才短缺的困难,并努力解决这一问题,而多元智能理论正是为人才培养,提升人才素质提供理论参鉴与方法指导,因此两者有着共同的内在目标。第二,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暴露出诸多教育发展的弊端,因此急需一种科学的理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说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及破解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给予了极大的理论支撑和启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借助该理论进行了有益尝试,大量实践推广的同时也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积累了一定价值的实践经验。因而这一举措也为我国的教育发展与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启示。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导下,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数字化网络平台,创造了一个集文字、图像、音视频以及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学习环境。如为了扩充和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体系,课上可以借助音视频、动画等形式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对空间、音乐以及自然的认知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此外,现代教育技术影响下的网络学习形式层出不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共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构建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如精品课程、数字大学城等,学生结合自己的智能特点和优势,有效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八种智能的综合运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在大数据时代以及“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诸多弊端已经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而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多种教学平台,如专题学习网站、MOOC、翻转课堂、微课、SPOC等,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研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将学生分组,鼓励自由讨论,进而共同完成任务;此外,针对实践课,任务驱动法也是教学过程中常被使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还可提高学习效率。构建学习共同体,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人际和自我认知智能。
现代教育技术的多样化能够发展和强化学生的多元智能和优势智能,同时为发展智能提供学习、评价的工具,而这些学习、评价工具能够满足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空间和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两者紧密结合,能够更好的为教育服务。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普及也为深化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全新的理念,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注入了新鲜血液。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及素质教育的逐渐完善,定会有更多的学者对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
[1]钟志贤.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4,(03):7-11.
[2]王继新,张屹.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