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艳邹雪琴
冠心病患者在护理中实施应用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
张艳艳1邹雪琴2
目的分析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当中采用认知行为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按照患者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将两组患者干预后的不良习惯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疾病知识掌握情况作为对比依据。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习惯、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均优异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当中采用认知行为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情况,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冠心病患者;护理;认知行为
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比较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1],其发病群体大多在老年阶段,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2],这种疾病逐渐年轻化,本文主要分析认知行为护理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本次研究选取自本院80例冠心病患者,样本选取时间为2015年4月—2017年4月,所有患者均参照《心脑血管疾病相关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冠心病患者,按照患者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最小年龄55岁,最大年龄71岁,平均年龄(61.5±3.6)岁,其中出现急性心肌梗死1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11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最小年龄56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61.2±3.2)岁,其中出现急性心肌梗死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12例。所有患者均排除患有肝肾功能不全、恶心肿瘤等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采用认知行为干预,护理人员首先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然后在与患者的交谈当中,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情绪情况等,找出患者冠心病的患病原因。在找出基本的原因以及患者不良生活习惯与情绪之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认知到自己生活当中的不正确行为和导致发病的原因,帮助患者改善一些不合理的习惯。在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了初步的认知之后,护理人员开始与患者进行深入的探讨,比如对患者抽烟酗酒等不良习惯进行反复提醒,告知患者其中的危害性,在最后的修正阶段,护理人员需要与家属进行沟通,让家属对其进行监督,并且给予患者心理安慰,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在护理干预后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疾病知识掌握情况,通过与家属的沟通了解患者不良习惯改善情况、生活质量。
(1)不良习惯改善情况;(2)健康知识掌握程度;(3)疾病知识掌握情况[3]。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计量资料用(±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以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中,不良习惯完全改善人数为25例,基本改善人数为13例,改善率为95.0%;对照组患者中,不良习惯完全改善人数为15例,基本改善人数为10例,改善率为62.5%。两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为92.5%,对照组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为75.0%;观察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率为97.5%,对照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率为75.0%。两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冠心病患者的不同病情可以对其进行分类[4],临床常将其分为心肌梗死型、心绞痛型、心力衰竭型等,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部的压迫窒息感,并且伴有剧烈的疼痛感与胀痛感[5]。对于患者身体有着较大的伤害,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对于患者心脏有着一定的损伤,如果未及时进行有效治疗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6]。行为认知护理主要是让患者自身了解疾病情况与健康知识[7],护理人员进行指导,家属加强监督,使患者能够自己控制健康的生活习惯[8-9]。冠心病患者的发病受到肾素血管系统、交感神经系统等影响,而根据目前的临床医疗资料分析,除治疗干预外,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的康复也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认知行为干预指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这种手段对主体认为信念是否真实影响较小,但重复的结果使个体在某一特定环境中产生一定想法的可能性增加。在本次研究当中,采用行为认知护理的观察组患者不良习惯改善情况、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均优异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当中采用认知行为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情况,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郭晓娟,张运生,杨卫芹,等.认知行为干预在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9(2):128-132.
[2]钟美容,胡明,麦超,等.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身康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8):3390-3391.
[3]马红娟,马文霞.认知行为干预在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J].大家健康,2016,10(4):227.
[4]胡家华.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身心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33-34.
[5]王秀霞.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前焦虑与心肌缺血的影响 [J].护理研究,2009,23(19):1751-1752.
[6]孙芳.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8):167-168.
[7]徐亚莉,张卫红.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价值分析 [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9):1690-1692.
[8]赵春艳.认知行为干预减轻冠心病病人焦虑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09,7(1):33.
[9]袁琳.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率的影响探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7):219-220.
Effect of Applying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in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ZHANG Yanyan1ZOU Xueqin2
1 Department of Nursing, Nanjing Central Hospital, Nanjing Jiangsu 210018, China; 2 Department of Medical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gnitive behavioralintervention in the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MethodsSelected 8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7 as the study sample, and divided them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patients receiving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care intervention,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bad habi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knowledge, the knowledge of diseases as comparison basis.ResultsThe patients' bad habits and health knowledg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indexes of disease knowledg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use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cognitive status of patient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nursing; cognitive behavior
R473
A
1674-9308(2017)18-0231-03
10.3969/j.issn.1674-9308.2017.18.128
1 江苏省南京市中心医院护理部,江苏 南京 210018;2内科
邹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