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袁凱詩集考辨
——兼論其卒年

2017-01-28 09:43湯志波
历史文献 2017年0期
关键词:刻本康熙

□ 湯志波

袁凱字景文,號海叟,其先蜀人,占籍松江華亭。元末爲府吏,博學有才辯,洪武三年(1370)授監察御史。因忤太祖,佯狂告歸,卒於家。凱工詩,嘗在楊維楨座賦《白燕詩》,名動一時,人呼爲“袁白燕”。目前袁凱詩集整理,已有賀聖遂點校《袁凱詩集》、孫曉飛《袁凱〈海叟集〉校注》、萬德敬《袁凱集編年校注》等著作問世,對其詩集版本考辨亦有范傳賢、范喆《袁海叟詩版本考略》,萬德敬《袁白燕詩歌的刊刻和典藏述略》等論文,①可謂成果頗豐。然其中仍有重要版本遺漏及著録錯訛,本文在上述論著基礎上,梳理其詩集版本系統,考辨歷代著録之誤。可以看出,袁凱現存詩集主要有《海叟集》(又作《海叟詩》、《海叟詩集》、《袁海叟詩集》)與《在野集》兩種,而《海叟集》又可分爲四卷本系統與三卷本系統,此外還有孫應鼇序刻本等多種已亡佚。至於所謂《瓦缶集》、《既悔集》、《海叟手定集》並不存在,或是斷句傳鈔之誤。通過梳理版本系統可知,康熙刻本《海叟詩集》中始混入僞作,以致袁凱有“享年在百歲上下”之誤解。

一、 《海叟集》版本考

袁凱四卷本《海叟集》收詩四百餘首,是袁凱詩全集,現有明刻本、明隆慶活字本、明萬曆刻本、清康熙刻本、清光緒刻本、清宣統石印本及多種鈔本存世。

1. 《海叟集》四卷,明刻本。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四周雙邊,四魚尾,版心不鐫書名,卷端題“雲間袁凱景文著”,無序跋。國家圖書館藏。該書或是現存袁凱詩集的最早版本,然上述論著均未提及。該書亦非新近發現,早在1933年傅增湘就曾經眼并著録爲“明正統刊本”,其《藏園群書經眼録》載:“《海叟集》四卷,明正統刊本……全書以詩體分類,卷一琴操、樂府、四言古詩,卷二五言古詩、七言古詩,卷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卷四五言絶句、六言詩、七言絶句。……癸酉二月二十四日,趙萬里攜來,因校一過。”②其《藏園群書題記》又載:“趙斐雲來訪藏園,出舊刊本見示,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版心三黑口,四周雙欄。刊工極爲粗率,然古致盎然,絶非成、弘以後所及。據嘉靖本董宜陽序言,海叟手訂全集,國初刻於張氏者久毁。何玄之活字本序亦謂其集舊刻於祥澤張氏,歲久不傳。今,覩兹帙,其筆跡疏古,刀法樸拙,猶是正統以前風氣。”③

按,《藏園群書題記》所載“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當是誤記,核對原書,應爲“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一字”,與《藏園群書經眼録》所載吻合。

2. 《海叟集》四卷,明隆慶四年(1570)何玄之木活字印本。半葉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單邊,單魚尾,版心鐫“海叟集”,卷端題“雲間袁凱景文著”,前有嘉靖四十三年(1564)董宜陽序,隆慶庚午(四年,1570)何玄之序,清楊引傳跋。南京圖書館藏。何序云:“今春暇日,與紫岡董君論及叟詩,董君出余師西谷張公家藏祥澤舊刻,即叟所自編訂者,喜出意外,因取活字板校印百部,傳之同好。”

3. 《海叟集》四卷,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張所望刻本。半葉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雙邊,單線魚尾,版心鐫“海叟集”,卷端題“雲間袁凱景文著 張所望叔翹校訂”,前有萬曆己酉(三十七年,1609)鄭懷魁《袁海叟集序》、張所望《重刻袁海叟集引》,李夢陽、何景明、陸深、董宜陽、何玄之等序跋均存,卷末有萬曆庚戌(三十八年,1610)張所敬《書袁海叟詩集後》。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有藏。張所望引曰:“陸文裕公始購得寫本刻之京師,其後柘林何氏復得祥澤舊刻以活字板印行焉,顧傳布猶未廣也。余守衢,偶攜二刻,退食之暇,恒自披覽。陸本頗多殘闕,何本稍完,而字畫不甚整暢。中間亦間有異同者,輒手爲校訂,更授剞劂。”

按,臺北故宫博物院藏清桐鄉汪氏裘抒樓鈔本《海叟集》四卷、上海圖書館藏清鈔本《海叟集》四卷,均出自萬曆本,核其正文,版式、行款完全一致。

4. 《海叟詩集》四卷、《集外詩》一卷、《附録》一卷,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曹炳曾城書室刻本。半葉九行,行十九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版心上鐫“海叟詩集”,下鐫“城書室”,卷端題“雲間袁凱景文著 後學曹炳曾學南重輯 姪曹一士諤廷 男曹培廉敬三校”,前有康熙壬寅(1722)姚弘緒、曹炳曾、李夢陽、陸深、何景明、董宜陽、何玄之、王俞、林有麟、鄭懷魁、張所望、張所敬等人序跋。曹序云:“向愛讀海叟先生詩,購得鈔本一帙,苦未見其自定原本,求之數年,始獲我鄉張叔翹先生所重刊四卷,計三百十三首。叟之詩於是爲備,而間有譌字。年來參閲諸本,正其筆誤,俾還舊觀,從叟志也。”姚跋云:“海上曹子巢南,夙擅風雅,酷嗜叟集,其所輯依張方伯叔翹原本,視余手録者較備。客冬,嗣君敬三寓書余猶子平山,索鈔本校對開雕,余不禁欣然色動,喜曹子之與余猶同志也,并喜叟集之歷久未全者,自此有完本也。”可知其出自萬曆刻本。《集外詩》共五首,據《在野集》輯出《送貢先生入閩》、《沈德輝竹庭》兩首,據府志輯出《沙塗行》、《一覽樓和韻》兩首,據“家藏手跡”輯出《題范寬畫石欄江月》一首。《附録》卷端題“上海後學曹炳曾巢南輯 男曹培廉敬三 姪曹傑士電發校”,收録袁凱諸家傳記、楊維楨《袁景文改過齋記》、《在野集》序跋及諸名家評論。康熙刻本多家有藏,值得一提的有國家圖書館所藏傅增湘批校本、社科院文學所所藏清曹堉批校本、雲南師範大學所藏清王鳴盛批校本等。

按,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録《海叟詩集》四卷,其底本即康熙本,但删除了《集外詩》與《附録》,僅將《集外詩》中《送貢先生入閩》一詩移入卷一。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有鈔本《海叟詩集》四卷、《集外詩》一卷,缺《附録》一卷,亦出自康熙刻本。然《中國古籍總目》將四庫本、復旦大學藏清鈔本與隆慶本、萬曆本歸併爲一書,將康熙本單列,④當是考察不細所致。

5. 《袁海叟詩集》四卷、補一卷、《附録》一卷,清光緒石埭徐氏刻觀自得齋叢書本。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雙邊,版心上鐫“袁海叟詩集”,下鐫“觀自得齋徐氏校刊”。前有光緒十六年(1891)閔萃祥《重校刊袁海叟詩集》及李夢陽、何景明、張所望三序,其後爲姚弘緒《城書室刊本序》,目録後附七香改琦摹海叟先生像及顧子嬴所作象贊。每卷卷末署“光緒十有九年歲在癸巳孟夏之月石埭徐士愷校刊”。

按,有研究者誤認爲光緒本“是據康熙壬寅春城書室刊本校刊”。⑤閔萃祥跋云:“癸巳季秋,余佐徐觀察子静校刻《袁海叟集》既竣,寶山陳同叔先生以康熙間上洋曹巢南炳曾城南室刻本殘帙見詒。祗兩卷,目次前後微異,蓋爲寫刻時所亂。首有改玉壺所寫像,姚聽巖先生爲序……”可知光緒本刊刻完成後才見康熙本殘帙,不可能出自康熙刻本。從内容來看,光緒本《海叟詩補》收詩十四首,多輯自筆記,其中與康熙本《集外詩》僅一首相同。其《附録》多載袁凱奇聞異事,與康熙本《附録》差異甚大。至於閔氏所云“首有改玉壺所寫像”,當是後人竄入,改琦生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康熙本刊刻時尚未出生。

6. 《海叟詩集》四卷、《集外詩》一卷、《附録》一卷,清宣統三年(1911)江西印刷局石印本。版式特徵與康熙刻本一致,較康熙刻本前增《海叟集》四庫提要,目録後插入光緒本中改琦摹海叟先生像及顧子嬴所作贊。後附李鳳高跋云:“國初上海曹氏復就張、何二本詳加審定,俾還舊觀,并增《集外詩》與《附録》各一卷,是書益增完善,四庫即據以入録。沿及近今,曹本亦散佚無傳。昔張文襄師著《書目答問》,謂叟集爲明詩家最著者,有刊本不常見,故不列於目。今年夏,張玉叔廉訪購得此本,因慫恿付石,餉遺同志。”

按,學界多誤認爲宣統本“影印”康熙刻本,如《中國古籍總目》著録:“清宣統三年江西印刷局影印康熙六十一年曹炳曾城書室刻本。”⑥然宣統本多避諱“弘”、“曆”、“寧”等字,與康熙本不同。實宣統本只據康熙本抄録上石,並非影印,因版式、行款完全一致,字跡逼肖,故有此誤解。

《海叟集》三卷本收詩二百餘首,現存明正德刻本、明范欽陳德文刻本兩種。

1. 《海叟集》三卷,明正德刻本。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黑口,四周雙邊,雙魚尾,版心上鐫“海叟詩”,卷端題“雲間袁凱景文著”,前有正德元年(1506)李夢陽撰《海叟集序》。國家圖書館、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有藏。李夢陽《海叟集序》云:“叟名行既晦,集亦罕存。子淵購得刻本於京師士人家,楮墨焦爛,蠹涅者殆半。乃删定爲今集,仍舊名者,著叟志也。”

按,是書亦是據四卷本而來,因陸深所見“楮墨焦爛,蠹涅者殆半”,故有所删定。萬曆本卷首載何景明、陸深序跋,當亦出自正德刻本。陸深《題海叟集後》:“《海叟集》舊有刻,又别有選行《在野集》者。暇日因與李獻吉員外共讀之,又選次爲今集云。”何景明序:“吾郡守孫公懋仁篤於好古,其子繼芳者,從余論學,大有向往,嘗索古書無刻本者以傳。……乃以授之而并繫以鄙言,觀者亦將以是求叟意矣。叟姓袁氏,名凱,其集陸吉士深所編訂者,李户部夢陽有序。”可知是書爲陸深、李夢陽所編訂,何景明授其門人孫繼芳刊刻。

2. 《海叟詩》三卷,明范欽陳德文刻本。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版心鐫“海叟詩”,卷端題“雲間袁凱著鄞范欽吉陳德文校刻”,卷前有清人林佶手録何景明序。臺灣“國家圖書館”藏。

按,該書内容與正德刻本一致,當是據正德刻本刊刻。其中部分有闕頁,由清人手補。范欽(1506—1585),字堯卿,號東明,浙江鄞縣人。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范欽以藏書樓“天一閣”聞名,該書當是其官江西袁州府時所刻。

二、 《在野集》版本及亡佚詩集考

《在野集》現存明正德刻本、明祁氏淡生堂鈔本、清初王基尚鈔本、清汪文柏鈔本等。前三種内容一致,收詩百餘首,而汪文柏鈔本做了較大增補,收詩三百餘首。

1. 《在野集》二卷,明正德元年(1506)鄢陵劉氏山東刻本。半葉九行,行十八字,黑口,四周雙邊,雙黑魚尾,前有天順甲申(八年,1464)張璞序,後有正德元年陳鎬題後。臺灣“國家圖書館”藏。陳鎬《題重刊〈在野集〉後》:“今大方伯鄢陵劉公守松時,於是集尤極珍慕,攜以自隨。頃至山東,捐俸重刊以傳。”

2. 《在野集》二卷,明祁氏淡生堂鈔本。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無魚尾,版心鐫“在野集”,卷端題“雲間袁凱景文著 後學張璞校選 後學朱應祥評點”。⑦前有丁丙跋、張璞序,後有陳鎬跋。南京圖書館藏。丁丙跋云:“《四庫提要》稱此書多以己意更竄,然當原本未見之時,刊餉後學,似未可遽廢也。”

3. 《在野集》二卷,清初王基尚鈔本。半葉八行,行十八字,白口,無板框界行,卷端題“雲間袁凱景文 吴郡後學王基尚敬書”,前有張璞序,後有陳鎬跋、黄丕烈跋。北京大學圖書館藏。黄跋云:“竹垞《明詩綜》載有《在野集》,此是也。余以明初人集收之,且爲王蓮涇舊藏,尤所珍重。卷中紅筆校改,皆蓮涇筆也。”可知此書爲王聞遠(號蓮涇)校改。

4. 《在野集》不分卷,清汪文柏鈔本。半葉八行,行十九字,白口,左右雙邊,版心下鐫“屐硯齋”,卷末有康熙丙戌(四十五年,1706)汪文柏識記。國家圖書館藏。汪氏識記云:“袁景文有《在野集》二卷,又有《海叟集》四卷,其詩大抵相同而小有互異。明萬曆三十三年,長水樂爾律氏合而梓之,共得古今體二百六十首。予搜諸選本及雜書所載,復得七十九首,共三百三十九首。前後錯置者稍爲編定,校其訛字,仍分體而不分卷,以俟所得遺逸爲補入焉。”可知汪文柏作了較大增補。傅增湘亦指出:“此本既非朱應祥評選之本,亦非嘉靖時劉詵補録之本,乃汪氏取諸本彙輯而重爲釐定者。”⑧

總集中單獨成卷之袁凱詩集亦有數種,略論之。明嘉靖、隆慶間無錫俞憲刻《盛明百家詩》,收《袁海叟集》一卷,前有俞憲小序曰:“今讀其詩,蓋玄澹先幾之士也,宜刻以傳,詩共百首。鄰郡後學俞憲識。”清康熙己巳董昌衢編《藜照樓明二十四家詩》,收《袁海叟詩》一卷,選詩一百三十餘首。清顧有孝編《五朝名家七律英華》,收《袁景文七律鈔》一卷,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金閶寶翰樓刊刻。國家圖書館亦藏《袁景文七律鈔》一卷,清灰絲欄抄石研齋七律鈔選本。此外上海圖書館藏舊鈔本《袁高合集》,爲袁凱與高啓詩總集,無序跋,收袁凱詩二百五十餘首,其編排順序與《海叟集》、《在野集》均不一致,或是據兩書拼湊而成,收詩數量甚多,亦有校勘價值。

袁凱詩集尚有多種亡佚,今就考察所得,列敍如下。

1. 《海叟集》孫應鼇序刻本。孫應鼇《重刻海叟集序》云:“雲間袁凱所著《海叟集》,空同李子、大復何子俱爲敍以傳,亦俱稱其詩冠國初諸作者,顧世罕覯見,余因再梓之。”⑨孫應鼇(1527—1586),字山甫,號淮海,貴州清平衛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士,官至工部尚書。該序是孫應鼇詩學思想的重要體現,曾與張四維論争,刊刻時間俟考。⑩

2. 《海叟集》萬曆間華亭林有麟翻刻本。康熙刻本《海叟集》卷首載林有麟序云:“李獻吉起成、弘之際,虎視詞壇,於本朝詩罕所推讓,顧獨重袁公,而陸文裕爲梓其《瓦缶集》而行之……余懼後之若三公者寥寥也,遂重刻布之同好。”林有麟(1578—1647),字仁甫,號衷齋,松江華亭人。承父蔭仕至四川龍安府知府。

3. 《在野集》天順甲申張璞序刻本。明正德刻本《在野集》卷首張璞序云:“嘗得吾友朱岐鳳氏評點先生之詩,校選手録,録畢深歎舊無刻本,使先生詩道鬱堙,是遺吾松之愧。適吾故人楊瑛之仲子傳聞吾嘆而走謁,慨然曰:‘傳請於父刻之,嘉惠後學。’吾喜傳之有志斯道,又喜吾故人之有子也,遂儹序於先生《在野集》端。”正德刻本《在野集》即據此重刊。

4. 萬曆三十三年(1605)樂爾律刻本。汪文柏鈔本《在野集》卷首汪氏識記云:“袁景文有《在野集》二卷,又有《海叟集》四卷,其詩大抵相同而小有互異。明萬曆三十三年,長水樂爾律氏合而梓之,共得古今體二百六十首。”

5. 嘉靖八年(1529)劉詵補刻《在野集》。劉詵《補刊在野集跋》云:“先司寇怡門公守松日,得袁海叟詩,愛誦之。後居東省,託矩庵陳公校刊,今逾廿餘稔。偶於南都又得叟全集,觀者謂亦重刻。詵以板存手澤,弗忍廢,因録遺别刊,并藏家書。”晁瑮《晁氏寳文堂書目》載“袁海叟詩選詩補,新刻”,或即此書。上述亡佚刻本或有重複,有待進一步考證。

最後需要提及袁凱詩集書名之誤問題。康熙刻本前載曹炳曾序云:“前此陸文裕公刻《瓦缶集》、《既晦集》,有前此朱氏刻《在野集》,今皆罕傳。”四庫館臣延續曹氏之説,《海叟集》提要曰:“弘治間,陸深得舊刻不全本,與何景明、李夢陽更相删定,即所刊《瓦缶集》、《既悔集》是也。”學界遂誤認爲袁凱尚有《瓦缶集》、《既悔集》兩書。《既悔集》之誤,實乃曹炳曾句讀之誤,將李夢陽序中“叟名行既晦,集亦罕存”誤斷爲“《既晦集》亦罕存”。姚弘緒在《松風餘韻》中已指出:“後人句讀之誤,遂謂叟有《既晦集》,爲文裕公購其遺闕而刻之者。”傅增湘、余嘉錫對此論述甚詳,不再贅述。至於《瓦缶集》之説,亦首見於康熙刻本中林有麟之序:“李獻吉起、弘之際,虎視詞壇,於本朝罕所推讓,顧獨重袁公,而陸文裕爲梓其《瓦缶集》而行之。”由於林有麟序刻本今已不存,且未見明清書目中著録袁凱有《瓦缶集》一書,《瓦缶集》或是《在野集》形近而訛之誤,有待進一步考證。亦有學者云袁凱最早祥澤刻本名《海叟手定集》,當是將董宜陽序“是編爲海叟手定全集,國初刻於張氏者久燬,陸文儼山因編次爲别本,蓋急於流布者也”斷爲“海叟手定集”。陸深編刻者名《海叟集》,李夢陽在序中已經明確指出:“乃删定今集,仍著舊名者,著叟志也。”可知最早刻本即名“海叟集”,而非“海叟手定集”。

三、 袁 凱 卒 年 辨

袁凱生年,楊維楨《改過齋記》有明確記載:“至正九年春,予遊淞之明日,邢臺張叔温攜數客來見。中一人昂然長,臒然清,言議風發可畏。問爲誰,則曰:‘袁景文氏也。’明日景文來請曰:‘……今年歲已强矣,欲改是過,故自顔其燕居之所曰“改過”,而日自省焉。’”古者“四十曰强”,故自至正九年(1349)逆推之,袁凱當生於至大三年(1310)或稍前。袁凱卒年,學界多據其《一覽樓和韻》詩,斷定其卒於永樂二年(1404)以後,享年在百歲上下。《一覽樓和韻》首見於清康熙六十一年曹炳曾刻本《集外詩》,乃是從府志中輯出,兹將《(正德)松江府志》所載《夏原吉一覽樓詩并序》全録如下:

永樂甲申,予奉命發廩賑華亭民,假館超果西軒,乘暇攜虚中法師百和香登一覽樓。闢窗遐眺,三泖九峰,舉在目睫,真雲間第一境也。惟金鰻不躍,青虎無聲,可爲悵恨。遂命筆爲七言律詩一首,屬掌書者,他日再過,當執此以爲歲月計。“我愛雲間第一山,登臨直倚最高闌。金鰻不起泉光暗,青虎長眠墓草寒。雨歇九峰争獻翠,風回三泖遠呈瀾。翛翛白髮堅公子,還肯分煨似嬾殘。”知府黄子威和:“樓外湖光燭九山,偶因公暇得憑闌。仰思任重恩難報,俯爲民憂膽易寒。煙散林梢懸霽日,風和江澳偃狂瀾。尚書詞翰存芳潤,屬我登臨興未殘。”錢溥和:“金鰲海上湧三山,紫翠平分到畫闌。景撫鶴亭秋唳斷,草封鰻井夜光寒。不才自擬將頽日,有力誰回既倒瀾。感慨一時歸去後,祇園僧定鳥啼殘。”夏寅和:“相國南巡愛九山,詩情爛漫此憑闌。一言熙主民財早,三尺持公吏膽寒。玉業有才先翊運,道原無力後揚瀾。尋僧幾度觀詞翰,重惜銀光片紙殘。”袁凱和:“湖上雲帆泖上山,無邊風景屬憑闌。波涵秋影鴻雅遠,天接瑞光鰻井寒。花雨滿臺霏白晝,石樑當寺障清瀾。老僧留我登臨久,不覺楓林日又殘。”

永樂二年夏原吉出賑華亭,登一覽樓有詩,其後黄子威、錢溥、夏寅、袁凱等均有和作。筆者認爲,黄子威所作和詩或是同時唱和之作,而錢溥、夏寅、袁凱等人和詩,則是其後追和。錢溥(1408—1488),字原溥,號九峰,松江華亭人,正統四年(1439)進士。夏寅(1423—1488)字時正,改字正夫,松江華亭人。正統十三年(1448)進士。永樂間夏原吉作此詩時,錢溥、夏寅尚未出生,是追和無疑。而袁凱若在永樂二年尚存,已是九十五歲高齡,其所作和詩排在錢溥、夏寅和詩之後,於理無據。

正德《松江府志》中所録袁凱之詩,或是景泰二年(1451)進士袁凱(字舜舉)所作,而非明初袁凱。同書載其傳記:

袁愷字舜舉,其先安丘人,占籍華亭。愷少貧獨學,時出事賈販,不爲人知。年二十七始棄去,厲志讀書,入府學爲弟子員。教官以其晚學易之,愷自若也。未幾,擢進士,授刑部主事。推總三法司事,陞江西按察僉事,改廣東。所至有聲,人始奇之。……都御史韓雍征大藤峽,愷躬擐甲胄,冒矢石以從,時皆壯之。賊平,録功有寶鈔文綺之賜,擢廣東按察使,進右布政使,遷雲南左布政使。未至,卒。……

按,《明清進士題名碑録》載景泰二年辛未科進士有直隸華亭人“袁凱”,《明實録》亦作袁凱,所載生平事跡亦與《松江府志》吻合,成化間其所作詩文亦自署“袁凱”,故本文統一作“袁凱”。據此可知,袁凱(字景文)與袁凱(字舜舉)同爲華亭人,前者生活在元末明初,後者生活在正統至成化間。而夏寅和《一覽樓詩》,亦作於成化間,《松江府志》所載袁凱和詩,爲袁舜舉可能性更大。袁景文可靠最晚繫年詩爲洪武十八年(1385)所作《偕黄叔明、王元吉、錢伯雲、張夢辰、金彦振元夕觀燈會於蕭塘吴隱居景元家,舉酒屬客曰“七人四百九十歲爲首句,燈字爲韻”。予賦此,時洪武乙丑也》:“七人四百九十歲,吴家堂上看花燈。皓首龐眉方滿座,金杯玉碗出清冰。三寸黄柑渾似蜜,百壺春酒況如澠。今日相逢總知己,老夫歡喜欲飛騰。”其歸田後或任縣學訓導,正德《松江府志》載“洪武二十年九月吉日訓導袁凱”撰《華亭縣儒學重修大成殿碑》,袁凱是年約七十八歲,若《府志》所載無誤,可推定其卒於1387年以後,享年約八十歲,而非百歲。

袁凱以詩名雲間,被譽爲“明初詩人之冠”,然不得與高啓、楊基、張羽、徐賁“吴中四傑”並列,明前期其詩集傳播不廣,李夢陽所謂“叟名行既晦,集亦罕存”是也。弘治後其詩集刊刻,多爲郡人所爲,如正德元年陸深編刻《在野集》,自稱:“深,先生鄉人也,恨相去遠,無從考論,姑誦其詩,以附孟氏私淑之義云。”隆慶間何玄之印行《海叟集》,亦是因“邇來吾松藝苑之士鮮有知叟者”,出於保存鄉賢文獻之目的,故“取活字板校印百部,傳之同好,數十年後,倘此本尚存,則叟之名因以不墜,而吾松文獻亦庶幾有徵哉”。林有麟、張所望、曹炳曾等編刻袁凱詩集,均是如此。姚弘緒云“叟與海上有夙契”,其康熙刻本卷首序曰:“夫叟著籍華亭,時時往來黄浦,流連吟眺,故海上爲叟舊游地。前朝陸、張兩刻較他本爲善,皆上海人也。今曹子亦居上海,……叟殆與海上有夙契乎?”曹炳曾刊刻袁凱詩集時搜羅集外佚詩“别爲一册”,因唱和《一覽樓詩》者錢溥、夏寅、袁舜舉均爲松江華亭人,出於對鄉邦文獻的重視,加之其“吉光片羽,不忍其零落”的求全心態,將袁舜舉和詩誤作袁景文之詩而收入《海叟集》中。因康熙刻本“校訂精核,考據周詳”,且多出《集外詩》一卷、《附録》一卷,遂爲袁凱詩集通行本。明正統刻本、隆慶活字本、萬曆刻本《海叟集》及《在野集》儘管未收僞作,仍爲研究者所忽視,而輕信“通行本”康熙刻本之詩,以致對袁凱卒年産生誤解。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沈周與吴中文壇研究”(項目批准號: 15CZW036)階段性成果。

① 賀聖遂點校: 《袁凱詩集》,《全明詩》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孫曉飛: 《袁凱〈海叟集〉校注》,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萬德敬: 《袁凱集編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范傳賢、范喆: 《袁海叟詩版本考略》,《歷史文獻研究》第19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20—330頁;萬德敬: 《袁白燕詩歌的刊刻和典藏述略》,《太原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② 傅增湘: 《藏園群書經眼録》,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392頁。

③ 傅增湘: 《藏園群書題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839頁。

④ 《中國古籍總目》集部集20205994條爲“海叟集(海叟詩集)四卷”,下列隆慶活字本、萬曆刻本、明刻本、四庫全書本、清桐鄉汪氏裘抒樓鈔本、復旦大學所藏清鈔本;集20205996條爲“海叟詩集四卷集外詩一卷附録一卷”,下列清康熙刻本與清宣統石印本。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編: 《中國古籍總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29頁。

⑤ 孫曉飛: 《袁凱〈海叟集〉校注》,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第14頁。

⑥ 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編: 《中國古籍總目》集部,第529頁。

⑦ 《明别集版本志》著録該書版心鐫“淡生堂鈔本”,“張璞”均作“張樸”,誤。見崔建英輯《明别集版本志》,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69頁。

⑧ 傅增湘: 《藏園群書題記》,第843頁。

⑨ 孫應鼇: 《孫山甫督學文集》卷一,《叢書集成續編》第117册,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512頁。

⑩ 張四維《復李少莊》云:“孫淮海示我《海叟詩序》,弟不以謂然,曾作札訊之。淮海爲説甚辯,要之未窺風雅真際,謬爲大言,反以吾言爲詆斥彼耳。今其序刊《海叟集》端,兄試取一觀之,何異癡人説夢也。”亦可參見同卷《寄孫淮海》。張四維: 《條麓堂集》卷一六,明萬曆二十三年張泰徵刻本。

猜你喜欢
刻本康熙
和刻本《事林廣記》中所見宋詞——《全宋詞》未收《迎仙客》詞六首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康熙因天花得皇位
浙江图书馆藏崇祯刻本《萍社诗选》述介
康熙朝南府、景山机构的设立与演变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黑城所出《地理新书》刻本残片考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康熙下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