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名称的英译探析

2017-01-28 07:19朱楠楠
中国轻工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石经刻石摩崖

顾 毅 朱楠楠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碑帖名称的英译探析

顾 毅 朱楠楠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碑帖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碑帖名称的翻译亦是中国书法对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以汪有芬英译欧阳中石的 《中国书法艺术》一书、白谦慎的Fu Shan’s World: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以及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官网上古碑帖的英译介绍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类型碑帖名称的翻译方法。

碑;帖;翻译;书法艺术

Abstract:Bei and Tie are important embodiments of Chinese calligraphic art.Thus the translation of their names accounts for a main part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to the whole world.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different kinds of Bei and Tie,based on Wang Youfen’s translation ofZhongguo Shufa Yishu by Ouyang Zhongshi,BaiQianshen’s Fu Shan’sWorld: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as well as the introduction to Bei and Tie on the official websites of Freer and Sackler Galleries.

Key words:Bei;Tie;translation;calligraphy

一、引言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作为中国文化符号之一的中国书法愈发受到世界的关注。碑帖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宝贵思想,见证了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兼具史料价值及艺术价值。碑帖名称的翻译是中国书法对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主要是杨晓波于2009年发表的“古碑帖名称英译初探”和王文崇于2013年写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国著名书法作品名称英译探析”,但未对碑帖进行详细分类研究,无法使读者掌握碑帖知识的清晰脉络。古代流传下来的碑帖尽管都统称为某碑某帖,但其形制及其功能等有很大区别,英译文若不加区分,将难以建立碑帖知识的认知。本文即从碑和帖的详细分类入手,探讨不同类型碑帖名称的翻译方法。

二、碑帖

中国文字历史悠久,而文字的载体也从最古老的结绳记事发展到龟甲兽骨、青铜器、竹木简、石头砖瓦、缣帛纸张,汉字在这一历史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字之初,适以记言,而汉字书写成为专门的一种艺术是在汉代之后,而现在几乎以一切形式存在的古代流传下来的可能当作书法范本的都往往被笼统称为“碑帖”。虽然碑帖常一起出现,但二者截然不同。

按《说文解字》的解释,“碑,竖石也”。《词源》“石刻”条区中“碑”为“长方形立石”。清段玉裁曾指出:“秦人但曰刻石,不曰碑,后此凡刻石皆曰碑矣……凡刻石必先立石,故知竖石者,碑之本义”。由此可见,碑原为竖石,刻字其上,树碑立传,用以悼念,歌功颂德,以求永垂不巧。碑在唐代之前是不署名的,其最初的价值在于文字内容,而不在于书法。石刻文字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形成了不同的形式类型,如碣石,摩崖,墓碑,功德碑,墓志,塔铭,墓莂,造像,石经,经幢等。从广义上说,“碑”泛指除刻帖之外的所有石刻文字形式。

帖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古人将文字写在竹简上或木头片上叫简牍,写在丝织品上的叫帛书,这些都可以称作帖。从五代北宋以后,刻在石木上进行传拓的叫刻帖,传拓以后的拓本叫帖或者法帖。帖的内容,是集帖人认为值得流传和推广的书迹。

学者虽然多从形制等方面对碑贴加以区分,如陆机的《平复帖》与《礼器碑》之区别,但二者间最大的区别当在其最初的功能不同,碑是以歌功颂德,永垂不朽为目的,不以传播学习书法为目的,但帖,尤其是刻帖,尽管内容仅仅是古人书信中的嘘寒问暖,只言片语,但因为其书法价值而被摹勒上石,被传拓,比如,同为颜真卿的作品,《争座位帖》与《祭侄文稿》是帖,而《颜勤礼碑》与《李玄靖碑》却是碑,功能不同使然。

三、碑帖名称的翻译

古碑帖存世稀少,取名字,便是为了更好赏玩,更利于传颂,便于著录。人们往往根据碑帖的功能作用来给碑帖命名。墓碑常被称为“**碑”,如《张迁碑》《曹全碑》等。有的碑以记载的事件命名,如《礼器碑》《西狭颂》等。也有些碑是根据碑文第一行的几个字命名,例如《多宝塔感应碑》取自“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有的则采用碑的第一整行命名,如“大唐故臨淮郡録事參軍李君墓誌銘幷序”等。有的帖则根据内容命名,如《韭花帖》《奉橘帖》等;有的帖则根据事件命名,如《兰亭集序》。对于一些残碑或帖,人们由于无法根据上面遗留下来的仅有文字猜测出它们的内容,便取内容的前几个字命名,如《十七帖》。

1.碑名的翻译

(1)墓碑名的翻译

《中国书法艺术》英译者汪有芬先生一般采用“epitaph”一词来译墓碑名。汪译《张迁碑》《史晨碑》分 别 为 Epitaph for Zhang Qian,Epitaph for Shi Chen。 白谦 慎在其 Fu Shan’s Worl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一书中则将其分别译为The MemorialSteleofZhangQian ,TheMemorial Stele of Shi Chen。 汪译“Epitaph for+音译人名”方式突出了碑的悼念内容,而白译 “The Memorial Stele of+音译人名”方式则不仅通过“memorial”一词的使用突出了文字内容,而且通过“stele”一词突出了此碑的形制。

弗利尔美术馆官网(http://www.asia.si.edu/)译《唐赵成故夫人碑》《唐故太原郡弓府君郭氏夫人墓》分别为Funerary tablet with epitaph of the wife of Chao Ch’eng,Funerary tablet with epitaph of Kung。“tablet”有“石碑,石头或木头板竖立起来作为古迹或标志”的意思,前加“funerary”一词作为修饰,意思方显明确。

由此可见,墓碑名的翻译多集中于epitaph,stele,与tablet等词。epitaph多可与墓志铭相对应,内容明确但形制不确定,stele尤其是tablet形制明确,但需前加memorial与funerary才能表达完整意思,否则似乎只与碑的最初意思相关,即不带文字的栓牲口用的竖石。

(2)记事碑名的翻译

汪译记事碑一般采用 “stele”作为核心词。“stele”是一个意思比较宽泛的词,如维基百科对它的定义:Chinese steles are generally rectangular stone tablets upon which Chinese characters are carved intaglio with a funerary,commemorative,or edifying text.They can commemorate talented writers and officials,inscribe poems,portraits,or maps,and frequently contain the calligraphy of famous historical figures.它既可指歌功颂德碑,也可指记载某一事件的碑,如《礼器碑》记载了鲁相主持修饰孔庙和制造礼器的情况;《乙瑛碑》则主要记载了鲁相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

汪译记事碑《颜氏家庙碑》为Stele of the Yan Family Temple,译《乙瑛碑》为 Stele about Prime Minister Yi Ying,而白译两碑为:Memorial Stele of the Yan Family Temple,Memorial Stele of Yi Ying。另外,汪译《不空和尚碑》为Stele for Monk Amoghavajra,而弗利尔美术馆官网上则译为Commemorative Stele forthe Monk Bukong,in standard script。

总之,记事碑名的翻译主要集中于stele一词,即“Stele of+...”的形式。但这个词过于泛泛,为了突出强调它的记事功能,可以选择在名称前加修饰词 commemorative或 memorial。

(3)摩崖刻石名的翻译

摩崖石刻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它是最古老的石刻形式之一,起源于远古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使它成为研究中国书法必不可少的资料。

汪译 《铁山摩崖刻石》《汉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后赤壁赋》《琅琊台刻石》及《石门颂》分别为 :CliffEngraving atMountTieshan,On the Completion of the Baoyedao Pathway,Second Poetic Exposition on Red Cliff,Langyatai stele,Ode to Shimen。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汪译比较灵活,重点突出刻石内容,对于名称中出现的专有名词,则都采用了音译法。而杨晓波则译《石门颂》为A cliff Inscription in Eulogy of the Excavation of the Shimen Tunnel,即,音译法译出专有名词“石门”,另以cliff inscription突出石刻形制,并补充了摩崖刻石的背景信息。白谦慎和杨晓波分别将 《武凤刻石》译为Wufeng Stone Inscription,A Carved stone Beginning with the inscription “in the Year of Wufeng。对照显示,论名称简洁,汪译和白译更可取,但若论信息充实,则杨译更好。

由于摩崖刻石在形体上比较大,且位置比较固定,因此很难流入到国外,这就造成国外文物博物馆或美术馆官网上关于摩崖刻石的翻译很少,很难举出一二进行比较。但总结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摩崖石刻名的翻译多不固定在某些词上,而是重在传达摩崖的内容,若是歌颂某事的则多用“Ode to … ”;“…刻石”则用“… Stele”等。经常采用“音译+意译”的方式译出中文的名称。

(4)造像题记名的翻译

造像就是用石,木或泥,金属等材料雕塑铸造各种佛龛,佛像或佛经故事,佛教信徒以建造寺塔,雕塑造像为功德。造像题记是人们出资雕刻神像后,在神像的某一部位刻写的有关祈祷等方面的内容,往往包括造像者为国家、皇帝、父母祈福之句,其名称主要来自于造像者或造像的名字。

汪译 《始平公造像记》《高归彦造像记》《沮渠安周造像碑》分别为Votive Stele Dedicated by Lord Shiping,Buddhist Votive Stele Dedicated by Gao Guiyang,Buddhist Votive Stele Dedicated by An Zhou.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votive”的解释为:adj.[usually before noun]pretended to a god as a sign of thanks.通过查阅Coca语料库发现votive总共出现的频数为303次,其中votive candle/candles共现164次;votive offering/offerings共现19次。由此可见,votive在西方的用法常常跟祈祷或许愿有关,这与中国人造像祈福的目的相似。

另外,由以上例子可见,无论造像记的名称是来自造像者还是造像本身,汪译都采用“dedicated by…”这一短语。这显然会引起读者误解,以为所有的造像记名称都来自于造像出资者。对于以造像命名的造像记而言,可以使用 “dedicated to…”这一短语来翻译,如把《始平公造像记》译为Votive Stele Dedicated to Lord Shiping。这样,读者一看便知,这个造像是专门为始平公建造,而不是由他来建造。杨晓波译 《始平公造像记》为 Monk Huicheng’s Inscription to Buddha State.He Sponsored for His Father Shipinggong。杨译虽然冗长,但在信息表达上却更加详细准确。

总之,造像记名的翻译采用votive一词作为核心词,但在翻译之前必须弄清造像的来历,区别使用“dedicated by…”及“dedicated to…”。

(5)石经名的翻译

石经是中国古代刻于石碑,摩崖上的儒释道经典。以《正始三体石经》为例,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石经的名称一般取自它的开刻或完成年代,如《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开成石经》始刻于文宗大和七年(833),开成二年(837)完成。

汪译《熹平石经》《正始三体石经》《开成石经》分 别 为 Xiping Stone Classics,Stone Classic in three Scripts (great-seal,small-seal,and clerical),Kai Cheng Stone Classics。 白译《三体石经》、《鸿都石经》分别为Classics carved on stone in three scripts,Hongdu Stone Classics。 两译者都采用了核心词“Stone Classics”,明确了形制,也突出了内容。

“音译年代名称+Stone Classic”这一石经名翻译方式是一种普遍认同的翻译方式,比如,西安碑林博物馆标准讲解词([EB/OL].yjbys.com/daoyouci/707690.html),中石经名的翻译就与汪译石经名相同,如《石台孝经》《开成石经》《熹平石经》被分别译为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Tablet,KaiCheng Stone Classics,Xiping Stone Classics.

2.帖名的翻译

在The Culture&Civilization of China一书中出现的帖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单刻书信帖,单刻非书信帖和刻帖集。

(1)书信帖名的翻译

如今成为书法学习范本的古代书家墨迹,拓本等很多都是古代文人的往来信件,因其书法价值而被代代传拓。

汪有芬在翻译“**帖”时常采用“Letter+介词词组”的形式。汪译《争座位帖》《肚痛帖》《适造帖》《伯远帖》《七月六日帖》分别为Letter on the Controversy Over Seating Protocol,Letter on a Stomach Ache,in wild-cursive script,Letter with Birthday Gift,Letter to Boyuan,Letter of the Sixth Day 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但并不是所有书信帖都明确译为letter,例如《夏日帖》为Summer Heat,《二十九日帖》 为 The Twenty-ninth,《何如帖》为Inquiring about Health等。

弗利尔美术馆馆藏书信类帖名中除形制 (如册页,手卷等)、年代等介绍外,也多用letter来说明这一点,如赵之谦作品:

Letter

TYPE

Album leaf

Artist:Zhao Zhiqian 趙之謙(1829-1884)

HISTORICAL PERIOD(S)

Qing dynasty,second half of 19th century

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帖名,但藏品介绍中一般会有简单的一两段文字来专门说明帖的大致内容,这恐怕也符合馆藏作品介绍的一般体例吧。

(2)非书信帖名称的翻译

这类帖多是书家自作诗文或书他人之诗文。《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食鱼帖》讲述怀素不为佛界的清规戒律所束,直陈自己整日喝酒吃肉,虽为常流所笑,仍然我行我素。而《古诗四帖》是张旭书写南北朝庾信的《道士步虚词》之六和之八和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见一老翁四五少年赞》的四首诗。汪译以上三个非书信帖分别为:Poems Written at Huangzhou on the Cold Festival,Eating Fish,Four Ancient Poems,译 《行穰帖》《姨母帖》《自叙帖》《苦笋帖》分别为Ritual to Pray for Good Harvest,Deploring the Death of My Aunt,About Myself,Bitter Bamboo Shoots。

弗利尔美术馆官网上这类帖名的翻译多着重强调“帖”的来源,如“rubbing”(拓本)、“copy”(摹本)等,契合博物馆收藏与展示的功能。如Rubbing ofstone Taoisttriad,with inscription dated 656,Rubbing of stone slab engraved with a Buddhist inscription dated 712,Copy of a letter by Mi Fu,Copy of Two Letters by Huang Daozhou in running-cursive script。很多帖因为原作失传,导致存世的作品不是书法家的墨迹真笔。而对于其他的墨迹真笔,弗利尔美术馆官网则采用了类似于汪译法,如下所示:Excerpt from a Letter by Wang Xianzhi in cursive script,Letter in running script,Three Letters。

白谦慎在翻译帖名时,主要采用音译法,如《八月帖》Bayue tie,《安西帖》Anxi tie,《冬中帖》Dongzhong tie,《二书帖》Ershu tie。 音译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异化策略,可以让外国读者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更有利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鉴于白谦慎一书的目标读者应该是国外对中国书法较熟悉的研究者,因此,音译法还是合适的。而美术馆参观者对于中国书法碑帖知之甚少,现阶段不宜过多使用音译法。

(3)刻帖集名翻译

这类帖又叫丛帖,它是相对单刻帖而言的。单刻帖就是单刻一件作品的帖,如前面提到的两种帖。丛刻帖指汇刻多件作品的刻帖。随着宋代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学书范本,而真迹多藏于内府,只有皇家及少数阶层才能得见,刊刻的法帖作为人们学习和欣赏的范本对书法的普及具有积极的意义。

拓印成册的范本一般都供学习者临摹,因此丛帖的翻译都用到“model”一词,取“model”的两层意思,起到一语双关的效果。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model”的两个意思:1.a copy of something,usually smaller than the original object.2.Something such as a system that can be copied by other people.如下分别是汪有芬,白谦慎,和弗利尔美术馆官网对 《淳化阁帖》的翻译:Model Calligraphies from the Imperial Archives of the Chunhua Reign,Calligraphy Model-Book from the Chunhua Arcbives (Chunhuage tie),Model Letters from the Chunhua Pavilion.可见“model”一词用来翻译丛帖是无可争议的,但“calligraphy”一词本身虽然比calligraphic works较为抽象,但比“letter”一词更为具体,因为“letter”更多指书信,但很多帖无法证明是书信,如王羲之的 《中秋帖》等。

汪译其他丛帖只是采用音译法逐字译出原帖名。如 《戏鸿堂帖》Xihong tang tie,《停云馆帖》Ting yun guan tie,《真赏斋帖》Zhenshang zhai tie。这样的翻译除了与汪译其他碑帖的翻译风格不相符之外,也并不能使欣赏者清楚地了解到他们面前呈现的这件作品是一部法帖集,造成欣赏者不能对帖的分类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结束语

The Culture&Civilization of China一书里关于某些碑帖名称的译法与弗利尔美术馆官网和Fu Shan’s Worl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The Upright Brush Yan Zhenqing’sCalligraphyand Song Literati Politicss书上的相同,其中可能有相互借鉴之处,正如译者汪有芬先生所说:“书法中不少专业名词,如各种笔画和字体,以及部分著名法帖,国外都有通用的英文译法,大多数都译的很好,我都尽量采用,并佩服和感激这些译者。”但每个译者很多时候似乎也各有侧重,合理与否似乎还要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翻译的受众等翻译语境因素,但无论何种翻译策略与方法最终目的都在于提高普通的英语受众对碑帖所承载的中国书法文化的认知。

[1]白谦慎.傅山的世界——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M].京:三联出版社,2006.

[2]刘旭青.碑帖拓本收藏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6.

[3]欧阳中石.中国书法艺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4]欧阳中石.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汪有芬.翻译工作中的编辑思考——漫谈编译《中国书法艺术》书稿的点滴体会[J].对外传播,2008(7):17.

[6]杨晓波.古碑帖名称英译初探[J].中国翻译,2009(4):63.

[7] 尹一梅.碑帖知识与鉴定[J].文物天地,2016(2):64.

[8]McNair,Amy.The Upright Brush Yan Zhenqing’s Calligraphy and Song LiteratiPolitics [M].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8.

[9]Qianshen Bai.Fu Shan’s World:The Transformation ofChinese Calligraph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0]Rong Wang.Classics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Visual Arts[M].The Yellow River Publishing& Media Group Co,Ltd;Ningxia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2.

[11]Youfen Wang.The Culture& Civilization of China[M].Yale University Press,2008.

(责任编辑:臧 瑞 范丽娟)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itles of Bei and Tie

GU Yi,ZHU Nannan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China)

H315.9

顾毅(1969—),女,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书画文本的翻译。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书法文本的英译研究(14BYY020)。

猜你喜欢
石经刻石摩崖
西狭颂摩崖石刻
石经
摩崖石刻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唐石经刊刻的善本价值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图辑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韩国古代石刻文字考释问题及华严石经文字的复原
谈秦七刻石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