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现状及其提升策略研究

2017-07-24 21:55王振华
中国轻工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责任感责任大学生

李 霞 王振华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现状及其提升策略研究

李 霞 王振华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个体本位主义凸显、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评价体系不完善、家庭和社会缺位等现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应在多元化主体的合力下,从重构理念、完善机制、搭建平台和创新路径等方面进行提升,以切实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Abstract:The current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not very satisfactory.There are some major problems,such as students’selfishness,theory divorced from practice,imperfect evaluation system,and the absence of family and society participation in cultivation.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students’ senseofsocialresponsibility should be based on thereconstruction ofconcepts,mechanism perfecting,platform building and innovative new path,so as to realize the cultivation goal.

Key words:college;college students;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较以往相比,新变化和新特点凸显。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较以往有所不同,社会责任感明显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到,思政工作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勇做奋进者、开拓者。大学生是青年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到了全面培养责任意识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阶段。但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受到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形式和层次呈现出时代的特色。在现阶段,深入挖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现状,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培育,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对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社会责任感,是指人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责任意识、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受到道德品质、认知、情感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在意识、情感、品格和实践等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是内在精神价值和外部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指大学生对其责任对象的自觉意识和体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动态的、立体的和全方位的,其培养主体是具有强大育人功能的高校,当然也跟个人、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联系密切。

一般来说,社会责任感分为自我责任感与对他责任感两种。自我责任感主要是指,大学生个体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我认知,主要表现在个人本着对自我负责的态度,将个人认知付诸实践,针对个人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采取的实际行动。对他责任感的内涵较为广泛,具体来说,就是大学生个体对他人、对社会具备责任感,主要包括国家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学校责任感、班级责任感,等等。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现状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立德树人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性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大学生在知、情、意、行上不能有效转化。有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认知不足、责任情感缺失、责任意识淡漠、行为实践不担当,等等。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缺乏担当和责任感,无疑给国家的发展与未来埋下了隐患。

1.个体本位主义凸显,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部分大学生在行为实践中往往以个人认识和利益为出发点,忽视他人利益和社会责任。面对现实社会不合理之处,有些大学生表现出责任担当意识不够、能力不强等现象。在谈到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多数同学将关注点放在个人收入和个人价值创造上,对于社会价值的提升较少关注。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就业竞争较大、生活成本过高、发展空间被挤压等因素,使得一些学生受到个体本位主义的影响,过度关注个人利益,忽视青年人本来承担的社会责任。

2.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培养效果不够明显

国内高校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上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发展规律,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主渠道,通过道德知识传授帮助大学生建立道德认知,从而达到大学生认知社会责任感的目的。调研中发现,有少部分同学愿意通过思修及其他课堂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理论知识体系僵化、课堂教学不够灵活、远离社会现实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视作混学分的途径,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停留在知识表面,而不能转化为内心的道德意愿和行为准则,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性和有效性。

在对高校的调研中发现,高校高度重视实践育人的功能,积极搭建平台以实现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目的,例如打造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建立社会实践育人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等等。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受访者选择愿意参加奥运会、全运会、达沃斯论坛等大型赛会服务,只有少数的受访者选择了社区服务志愿者、智障儿童之家、偏远农村的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针对企业调研的数据表明,毕业生在求职时更关注薪资待遇和实现社会价值,仅有少数的毕业生更关注是否能够创造社会价值。调研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效果弱化的现实。

3.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忽视责任担当素养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1]责任担当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一,在学生综合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理应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和内容。

然而,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高校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在教育评价中,过多地重视学业成绩、就业情况、考研率、获奖情况等。甚至不少高校,评定奖学金出现“唯成绩论”的现象。在学生党员发展等过程中,过度强调个人学习成绩、忽视社会责任担当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导向偏差,容易导致社会责任感意识缺失。受评价体系的影响,部分学生往往将精力放在追逐个人名利、成绩等方面,在工作实践、集体荣誉等方面存在懈怠情绪,从而丢失了本应承担的责任担当。

4.家庭责任教育缺位,社会负面因素干扰

目前,高校在读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95后,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环境优越,家庭对其缺少责任担当诉求。加之学生的学业压力过大,家庭教育中往往较多关注学业成绩、个人特长等方面,忽视了行为规范养成、家庭责任担当等方面。尤其是在子女考上大学之后,较多的家长往往选择完全放手。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自我发展、矛盾冲突等问题时,不会站在长远角度、他人或集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缺乏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经济迅猛发展下的信息时代给高校的思政育人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动摇了大学生的道德信念,消解了学校、家庭教育的正面影响,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网络行为的隐蔽性为不负责行为提供了空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完整的教育体系。[2]大学生对网络依赖程度较高,网络虚拟世界对个人行为缺乏约束力,拥有较多网络世界话语权的大学生往往会忽略担当与责任,从而在网络虚拟世界的个体行为习惯会影响到其在社会现实中的行为实践。高校的网络思政工作相对滞后,尽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各高校加大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与全方位信息化的时代背景相比,其影响力和实效性明显不足。

三、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策略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新常态引领者各个领域方面的改革发展。[3]新常态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直接冲击着高校的育人工作。新常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也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出了巨大考验。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改革迫在眉睫。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从重构理念、完善机制、搭建平台、创新路径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1.重构理念:加强自我教育和社会公民教育

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者往往扮演的是一个集主导者、灌输者、说教者和权威者为一体的角色,过度地强调教育者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容易陷入被动地知识学习和构建中,理论与实践容易脱节,其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调研中发现,不少高校开展“保姆式”的服务和教育模式,大学生的“温室期”延长,其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减弱,也是社会责任感削弱的重要原因。1972年,联合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明确表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4]自我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激发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情感教育上的热情与兴趣,理应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上占据重要作用。

进入到高等教育系统的大学生已满18岁,在其特殊的大学生角色之外,他们开始以成年公民的身份进入到人们视线。开展社会公民教育,是让大学生在社会生活的体验中依照社会契约、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等进行实践活动,从而明确社会公民在社会系统中需要承担的责任与担当。社会公民教育内容不仅仅是理论知识、道德观念的传播,更是从社会现实情况出发,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责任与担当行为带来的成就感与成长体验,以适应大学生个体内在需求与理想信念、社会认可与实践行为之间的协同一致,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完善机制:构建多元主体系统的协同机制

高校、家庭和社会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育的主体系统,理应建立有效地系统协调机制。调研中发现,高校、社会和家庭三个主体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高校是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可以通过课程体系教育、主题实践教育、校园隐性课程等方式开展社会责任的培养与教育。社会应发挥其重要作用,首先是消除一些不良风气,规范价值体系和社会行为,整合社会资源,树立和宣传社会道德典型,为大学生打造社会实践的有益空间。家庭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支持系统,也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阵地,其影响主要体现在长期性、持续性、潜在性,涉及到的教育内容更为广泛,带给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多。

本研究发现,高校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往往会忽略所规定的实践内容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高校与社会组织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与交流,大学生在抱着热情去参与社会实践时,缺乏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培训,经常会遇到一些社会组织的不接受与不满意,从而削弱了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的热情与兴趣,在情感体验上和能力提升等方面降低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有效性。高校、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建立“高校——社会——家庭互动平台”,利用各自的优势与资源,密切关注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行为,形成多元的联动机制,共同面对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担当素养形成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当然,明晰社会责任感建设主体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建立包括各主体在内的框架体系,有利于形成有效地联动机制。

3.搭建平台: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

高校在开展德育实践教育时,应将着力点放在建立志愿服务基地、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争取社会资源上,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环境。调研中发现,在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上,大学生一窝蜂地涌向国内外的大型赛事服务,价值认同定位于大型赛事服务能够为个人履历增光添彩、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开阔个人眼界与视野,等等。与此同时,许多大学生对于社区服务、支农支教、帮助身边同学等缺乏兴趣和激情,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大学生错误的价值取向。在志愿服务活动的推动中,高校应加强思想引领,帮助建立志愿服务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认知和情感体验。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志愿者培训体系,一般来说,在面对大型赛会服务时,主办方、高校会对青年志愿者进行相关的培训。然而,大型赛会招募的志愿者在广大的青年学子群体中是少数人群,较大数量的志愿者不能获得培训的机会,其服务意识、服务认知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与发展。

各高校针对实践教育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以专业实践教育和第二课堂教育为抓手来开展。不少大学生功利性强,在获得专业实践学分和第二课堂学分后,就不愿继续参加社会实践。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的工作中,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的内心认同,引导其自觉践行,号召广大学生勇于承担责任、有作为、有担当,在实践中磨炼,在奉献中成长,自觉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5]

4.创新路径:紧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放手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地,深入挖掘网络的潜在能量,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性和重要作用。高校应该利用网络平台,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网络属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大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相结合,树立优秀榜样,宣传道德楷模,传播正能量,引导广大学子对于社会公德的价值认同,激发青年学子敢于担当、勇于作为。

总体上来讲,为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仅从培养机制的建立入手,而且要注重在实践中锻炼与培养,使大学生真正体悟到社会责任意识与担当对自身成长、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个过程是长期而又综合的,不仅仅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合作,更需要每一位大学生的自觉实践,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升到新的水平与高度。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吴康妮.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现状及应对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2):76-81.

[3]艾楚君,杨超.新常态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7(2):76-79.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218.

[5]任路伟,王英,王甜甜.社会实践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2):121-122.

(责任编辑:王丽琛)

Strategies to Cultivate and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LI Xia,WANG Zhenhua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China)

G412

李霞(1979—),女,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校共青团课题研究资助项目(2016LX007);基于社会协同的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HE3055)。

猜你喜欢
责任感责任大学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期望嘱托责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