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贞观政要》的官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2017-01-28 03:20
伦理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官德贞观政要

叶 丹

论《贞观政要》的官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叶 丹

唐初贞观政治集团治世期间,其将乱世快速转为盛世,在国家统治上常怀畏惧,勤政为民,各当其任,同心协力,开创了政治清明的大治局面,形成了独特的官德思想体系。《贞观政要》书中的克己修身、勤政为民,居安思危、慎行抑欲,谏言至上、诚信任贤等丰富的治国思想和官德思想,展现了唐朝贞观王朝治国安邦的大智慧。其中的官德思想能够为现代经济体制急剧转型及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廉政道路指出可行路径,为执政党的全面从严治党及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官德建设找到立足本国国情的良方。

贞观政要;官德;反腐;政治伦理

一、对《贞观政要》官德思想研究的社会背景

在贞观之治的前朝——隋朝,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时期,也是真正统一严重分裂数百年中原的王朝。其开国皇帝杨坚励精图治,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而后的隋炀帝并没有将辉煌和稳定持续下去,隋炀帝整日骄奢淫逸,置民众与水深火热之中。在此社会背景下,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最终隋朝灭亡。贞观君臣目睹隋朝的灭亡,深知由一个强盛的王朝到被农民起义迅速推翻的整个历史由来。在以唐太宗李世民、魏徵等为代表的政治集团执政期间,经过23年执政实践,贞观官员励精图治,以史为鉴,君臣同心,勤政务实,迅速将隋朝的乱世转变成为大唐贞观盛世。

当前,对于中国传统官德普遍认同的一个说法是许启贤先生所说的:“‘官德’——从政者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品质。这其中又包括‘君道’与‘臣道’两个主要部分。”[1](P4)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正是我国古代优秀思想体系的优势。只有根植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国官德思想才能形成独特的气质与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说,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2](P5)。本文试以《贞观政要》为视角,整理和提取贞观政治集团的优秀官德思想,并力图揭示其官德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其中的官德思想不仅能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由其思想重构的现代价值能为当代中国的官德建设和当前的反腐败斗争起到积极的启示意义。

二、《贞观政要》官德思想的丰富内涵

唐代史官吴兢的《贞观政要》分为10个部分,从君道政体到任贤,从求谏纳谏到君臣鉴戒,从封建到择官,从尊师到教戒、规谏太子,从仁义忠义到公平诚信,从俭约谦让到慎言慎行甚至还包含务农安边等等,阐述了贞观王朝的政治伦理思想及治国方略。在整个政治集团的治国理政过程中,为快速实现盛世,从上到下的政治集团成员常怀畏惧,勤政为民,各当其任,同心协力,达成共识和形成保障制度,从而形成了可代表中国传统的优良官德思想。《贞观政要》书中的官德思想,涵盖了克己修身、勤政为民,居安思危、慎行抑欲,谏言至上、诚信任贤等三个方面的深刻内涵。

1.克己修身、勤政为民

在中国古代宗法体制社会,政治和伦理常常合为一体。古代官员通过自律修身的道德实践来推及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德治使国家安定与繁荣,要实现以德治国的出发点是克己修身。官员的正身修德在《贞观政要》中也是其优良官德思想的基点。如书中记载着大臣魏徵通过古代圣主近取修身、远体诸物的做法,将其给唐太宗举例表达修身与治国的同一性:“昔楚聘詹何,问其理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理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理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3](P2)君主的克己修身要求自己有强大的道德自律,另外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其大臣们的监督。正是由于贞观大臣的监督与促进,才能使唐太宗及大臣们常保持正身修德的常态。又如唐太宗赞扬魏徵的监督和规正说:“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3](P40)“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3](P64)儒家思想一直以正身修德作为官员道德修养的根本,政治集团君臣的个人道德修养起引领社会风尚及表率作用。

在中国古代,作为君主及其肱股的大臣,在伦理道德上要求君主与大臣勤政恤民,以国事为重。修德正身是内在的修养,外显就是治民、恤民。修身与为民思想在《贞观政要》中是其全书的总纲,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君臣内在修身,外显勤政为民,以坚持民为邦本的指导思想来进行政治实践,以求封建统治得以安定为旨归。再如唐太宗对大臣司空裴寂说明自己的勤于政务,同时也要求大臣们也应如此:“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避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3](P101)如:“太宗手诏答曰:‘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3](P20)唐太宗亲自写诏书回复魏徵表扬魏徵的奏表诚恳和恳切至极,自己往往翻阅再三忘记了疲倦,直至深夜。再如“房谋杜断”的典故,讲的就是大臣房玄龄和杜如晦能够为国家做到夙夜尽心,心甘情愿,勤于政务的事例。贞观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提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为重思想,时时将民众放在优先地位,并将国家治理的重心也放在民众上,勤政为民便是其政治集团执政过程中的重点。贞观官员勤政为民的精神发挥了良好的道德表率作用,促进了社会的道德风尚向积极面发展,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繁荣与社会风气积极向善发展。

2.居安思危、慎行抑欲

居安思危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爱国传统,《贞观政要》中的官员的忧患意识是其政治思想的特点,是其政治集团对国家兴衰的关切与担心。在国家危难时期,表现为一种乱世之忧。在国家繁荣时期,表现为一种治世之忧。乱世时期的思危者表现在无所畏惧,治世时期的思危者表现在勇气和担当。大臣魏徵说:“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3](P24)“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3](P36)再如大臣魏徵上疏对唐太宗说明居安思危及抑欲节俭:“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在危难时期,君主和大臣常能思敬畏,励精图治。在安乐时期,其能保持谨慎的行事作风就很难。居安思危在不同时期对于政治实践者来说有不同程度的要求,特别是在守成时期。如唐太宗与大臣们讨论创业与守成哪件事比较艰难时,就有:“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3](P8)纵观历史,创业时期能够居危思危,能够产生励精图治、卧薪尝胆的决心,以草创成业。但是守成时期能够居安思危就比较少了,常常是不能做到的,同时也是国家开始走向灭亡的开端。

贞观官员慎行抑欲的政治理念是这一时期难得的一种美德的体现。在《贞观政要》中,慎行抑欲思想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言行、节欲从俭,谨慎行事、用兵、安边等方面。在用兵方面,太宗《帝范》曰:“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人凋;中国虽安,忘战则人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地。”[3](P584)唐太宗从历史教训中感觉到了作为君主用兵的影响。在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社会下,要减轻民众的负担,重要一点就是要求统治者自身抑欲,节俭去奢。唐太宗看到了这一点,在《贞观政要》中对大臣王珪说:“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3](P521)再如唐太宗对侍臣说:“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3](P399)再如其王公大臣们的抑欲节俭程度更是严厉有加:“岑文本为中书令,宅卑湿,无帷帐之饰。有劝其产业者,文本叹曰:‘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中书令,斯变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更得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耍退。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温彦博为尚书右仆射,家贫无正寝,及薨,殡于旁室。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赙赠。魏徵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徵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赍素褥布被而赐之,以遂其所尚。”[3](P409)正是由于唐太宗及大臣们能慎行抑欲,因而上行下效,促使整个国家社会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公私富给。

3.谏言至上、诚信任贤

在中国封建统治的宗法制度的政治局面下,君主的言论被认为是金玉之言,君主的决策往往无制度上的制约,作为一个政治上开明的君主,其从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是否有虚心纳下的品质。唐太宗以史为鉴,特别是亲见隋炀帝迅速亡国的悲剧,他深知诚心求谏、虚心纳谏的重要性。如唐太宗对大臣说:“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3](P97)所以,在其执政的大部分过程中都做到了礼贤下士或屈己以求谏纳谏。谏言至上是贞观君臣同心论政的独特风景线。在《贞观政要》中:“《求谏》及下篇《纳谏》,记录了唐初君臣虚己外求、从谏如流的盛况,以及唐太宗求谏的嘉言美行,反映了唐初统治集团内部能够发表听取不同意见,君主比较开明,君臣关系比较和谐的事实。”[3](P94)魏徵曾多次提醒君主:“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3](P4)“是故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3](P4)再如唐太宗把大臣们的谏言当作能照见自己过失的镜子:“人欲自照,必需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为了不使大臣谏言时惶恐、不敢言语的情况发生,每次在大臣进见时都屈己而“必假颜色”。自身对待谏言的态度很诚恳,引导大臣们乐于开口谏言。同时也鼓励臣下进行真谏,甚至给予奖励或加官。唐太宗的后宫嫔妃等,都有人敢于直接切谏。“夫人久相与处,自然染习。自朕御天下,虚心正直,即有魏徵朝夕进谏。自徵云亡,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继之。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见朕心说谏者,因染以成姓,故有今日之谏。”[3](P130)在此种环境下贞观君臣对重大政事各抒其意,无论是大小事,大臣小吏及后宫嫔妃,都能建言献策。以上君主求谏、大臣直谏等事例体现了贞观政治集团对谏言至上的独特治国理念。

贞观政治集团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与唐太宗的求贤如渴、诚待臣下的品质有关,在整个执政过程中,他都贯彻着诚信待人、选贤与能的人才观和用人观。这要求君主就个人道德来说要克己明德,诚信纳下,同时需要有一大批肱股大臣支持君主将其治国理政的思想落实与践行。在唐太宗执政期间,他的确营造了一种君臣共治的良好政治伦理环境,对臣下用而不疑、唯才是举,臣下对君主忠诚而敢于劝谏君主的过失并为其竭诚效命,从而形成了贞观王朝的官员文韬武略、人才济济的景象。唐太宗认为:“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傥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肚膈,实为国之大害也。”[3](P34)“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3](P394)这都表明了唐太宗深知诚待大臣对上下同心治国的紧密联系。君主与大臣共治天下的政治环境下,要求君主要诚待臣下,君臣一本,君如为心腹,臣则为肱股。大臣是有效地践行君主治国方略的保障,求贤纳士是唐太宗始终放在心头的第一要务,同时也要求王公大臣将择官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唐太宗的用人原则表现在唯才是举,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如对其原旧部的任用上:“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3](P349)再如大臣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他担心有人说是亲戚关系而重任,故而请辞,唐太宗不答应他的要求。而对于前政敌李建成属下的魏徵,唐太宗发现其才干,就马上委以重任,用而不疑。正是因为唐太宗的真诚待下,贞观大臣无不尽心竭力。

总体而言,贞观君臣将其王朝发展由弱到强,由乱世迅速扭转为盛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其治国理政思想是基于对儒家德治思想、老子无为思想的吸收和具体应用,甚至也有对荀子的礼治思想以及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的吸收[4](P79)。这与政治集团的优秀的官德思想是紧密相连的。该书中体现的内修德性、外修德行的官德思想,二者相互补充而形成一体。这种管理体系充满脉脉的人情关怀,同时相关的制度又有君王的权威和现代“法治”观念。笔者认为,此种二者有机结合的管理体系可以应用于中国当下多元因素融合的国家治理中:在大方向的国家治理层面,法治要有其优先性,全面推行依法治国。在决策主体层面或领导层面,德政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其优越性,特别当前中国治理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坚持由“内行”领导“专家治理论”等精英主义观念,可以实现决策的科学性、避免随意性[5](P6)。由这样的一种有机统一的模式应用于现代中国的国家治理才能履行国家的调节职能,从而更有利于中国特色现代化国家的健康发展。

三、《贞观政要》官德思想的现代价值

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政治实践和文化积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中的官德思想是现代中国官德的根和魂,官德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的优秀遗产。“贞观之治”被后世历代执政者效仿并实践,成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葩。当下我们要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官德建设要根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并应用于现代治国理政的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这就是从执政党道德建设的理论高度向全党提出的更高的道德要求,特别是党员干部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从严治党对今天加强执政党的官德建设有非常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正成为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1.有利于党员干部的坚定的党性的养成和践行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从《贞观政要》书中可以看到贞观执政者内修德性、外修德行,从而形成良好的德行合一的官德思想。为官重德,是该书体现其治国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君主注重德才兼备,大臣注重修身养德的官德思想都能为党员干部提升个人和党性修养有启示意义。德与才是为官者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当前进入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全面转型的时期,要以德领才,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自信的意识、为民服务的基本出发点,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信念,再与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才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创立之初的根本目的在于心系天下,拯民族于危亡,救民众于水火。所以,勤政为民、心系群众、亲民、爱民、一切为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也是党员干部道德素养的出发点和初心所在。党的纯洁性的集中体现就是群众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宗旨更是党员干部官德的核心准则。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民族,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思想遗产。”[6]在现代经济体制急剧转型期,克己修身仍是符合我国政体与国情的一种有效的内在自律的方式。由于官德具有表率与引领社会风尚的特点,所以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仍应该是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关键点。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内高级领导的品德,不仅影响自身的修养,更重要的是影响公共权力的正确运行或国家前进的方向。加强党员干部的个人、党性修养可以防止官员错误地使用权力,从思想源头上遏制其向错误的方向发展。事实证明,选拔或任用有才无德的干部危害更大,影响更恶劣,我们必须加强党员干部的官德修养,真正提升干部的精神境界和修养,才能防小杜微从始从初防患滥用公共权力,保证权力的运行健康有效。

当前的官德建设在外在的制度规范与限制,加之以内在的自律相结合,使之自律与他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促成可持续的良性官德。如十八大后党中央的“打虎拍蝇”行动的进一步加大,并且有形成常态化的趋势的情况下,加强官员的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尤为重要。“三严三实”专题活动就是领导干部修身养德、做事从业的根本。习近平同志指出:“惟有务实,才能脚踏实地,不图虚名,勇于探索,敢于攻坚,扎扎实实地为民办事,才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尊重客观规律,不搞那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7]勤政为民是官德思想显于外在的一种道德修养的体现,有利于让民众明白整个政治集团都在为国家和民众的福祉而努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官员与民众凝聚力,促使国家的繁荣昌盛。

2.有利于党员干部增强责任意识和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斗争

《贞观政要》中的居安思危思想,体现了贞观政治集团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优良的传统政治美德。这种忧患意识是唐初时期的时代思潮,是其政治集团的共同的心态,这种思想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书中体现的居安思危、慎行抑欲的思想对我国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有力改善民生,深入改进党风和政风起到有益借鉴作用。在当前腐败力度加大且常态化的形势下,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怕问题出现,不愿意有所作为,看到不危机的存在。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对于当前新形势下的党员干部来说,其实就是一种面对问题的责任意识。是否有忧患和问题意识,体现着是否有对党和对人民群众的责任感。党员干部要有责任意识,敢于面对问题,勇于承认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对于高层领导来说更为重要,应当科学决策,做出相应的战略部署。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是管党治党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以党章为根本,重点解决不担当、乱担当问题,权力释放了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将成为常态的强烈信号。

唐太宗身为君主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抑欲,节俭去奢,其各级官员形成上下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武器。“保持优良的生活作风,不仅是保持党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是加强和巩固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和在人民心中的政治地位。”[8](P4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党的建设新局面。这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应加强思想道德认识,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思想状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抑欲从俭,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发挥好执政党的核心与引领作用。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基本上是道德规范,说明从严治党的关键是以德治党。七一重要讲话,习近平深刻阐述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八方面要求,将反腐斗争再次提上新高度。党的根基在于人民,血脉系于人民,力量源于人民。习近平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的要求。十八大以后,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中央下了壮士断腕的决心,正风肃纪、反腐惩恶,从作风建设、打虎拍蝇到扎紧制度的笼子,开出一系列治标治本的“药方”,无论是力度还是成效,都可以说是举世瞩目。十八届六中全会中提出了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领导层组成人员的政治生活建设问题,要求其严守党的纪律和政治规矩,要求坚持率先垂范,为全党做出示范。从出台“八项规定”,重拳整治“四风”,到践行“三严三实”,中央政治局坚持从自身抓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可以形成强大的引领力量,促使整个社会崇尚俭朴,形成政治格局和谐,营造一种上下一体、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局面。

3.有利于党员干部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和巩固建设学习型政党

《贞观政要》书中的唐太宗的从善如流的求谏纳谏思想,魏徵等大臣的忠挚上书和直谏思想对当前党员干部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贞观君臣通过纵览历史兴替,深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政治集团在面临重大事项、重大决策时,都是引古论今,以史为鉴,向历史学习。君主诚信任贤,大臣为国殚精竭虑。贞观君臣同心协力,君臣共治的独特官德思想无不体现德治统治思想的魅力。唐太宗贞观政治集团谦虚谨慎的从政态度强化了治国的正确性,同时也提高了其政治集团的民主性。谦下纳谏相对于党员干部个人来说,意味着虚心向群众学习。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听取民众或党员的建议和意见意味着“明镜”,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活力。新时期的合格党员亦应常以明镜来对照自己、鞭策自己、警示自己。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学习为显著特点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在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孕育和建立起来的学习型政党;是一个在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学习型政党;是一个在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基础上,勇于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学习型政党;是一个在与中外政党比较竞争中展示鲜明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9](P63)近来的坚定理想信念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反腐倡廉教育都是政党虚心学习的活动。因此,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和善于学习的态度对当下党员干部官德建设有其现实启发意义。

古代的谏言在当代即广泛听取民众及各方面群体建议,帮助政体更好地决策。在现代中国政治中,就是要以人民为主体地位,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正如学者俞可平所说:“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的目标的方式对公共事务的管理。”[10](P6)听取群众和其他社会团体对于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建议是现在全体参与国家治理的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民众的建议与意见,向来就有以史为鉴、向历史学习、向群众学习的光荣传统。当下,表达建议或意见的方式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各省市县的人大,政协为主体、八大民主党派、近来发展而来的智库、中国留学生海外联合会、网络媒体。再下一步还将开通全方位的发表意见与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如:草根智力、民营企业智力等更接地气,更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更能帮助执政党在重大方略和政策上作出科学决策。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国家的治理体系应该走适合自身发展的中国特色道路。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坚持由“内行”领导“专家治理论”等精英主义观念,中国的国家治理上面由精英领导下的专家治理团体,下面由各种力量形成国家的智库为上层提供智力支持,从而形成环状动力支持体系。这样的体系可以实现决策的科学性,避免随意性。这样的一种根基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英治国思想并立基于现代的国家依法治国及国家治理的思想体系,将有利于中国更好地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治国理政,关键在党。从严治党,力在官德。从历史和现实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国家治理问题,关键在于执政党,执政党的问题,关键在于党员干部。中国共产党有8900多万党员,党员领导干部是国家治理的主体,执政党的官德建设关系到政党的兴衰、国家的繁荣稳定。中国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与中国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相关,我们的文化DNA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只能走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中国特色文明发展道路。

[1]肖群忠.君德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2]俞荣根,彭彦华.“法治中国”与儒家思想——俞荣根先生访谈录[J].孔子研究,2015(2).

[3]吴兢.贞观政要[M].骈宇骞,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4]叶丹,吕锡琛.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执政伦理及其现代价值[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5]彭新武.贤人之治:价值与流弊[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6]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N].学习时报,2008-05-26.

[7]习近平.用权讲官德 交往有原则[J].求是,2004(19).

[8]吕锡琛,叶丹.《贞观政要》的德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9]何祥林,薛平军.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显著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5).

[10]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叶 丹,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井冈山大学讲师。

江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唐太宗的官员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以《贞观政要》为视角”(ZX162001)

猜你喜欢
官德贞观政要
图看天下
孟子的官德思想及当代启示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那些 不会说话 的国际政要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
全面从严治党需加强官德建设
瞧这造型,政要们也是拼了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
古代官德之清廉俭朴与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