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良
德文化研究的奇葩
——评《中华德文化研究》
许建良
2010年《武陵学刊》开设“中华德文化研究”栏目至今,已经整整7个年头,7年来依凭全国各地的研究专家,绘制了中华道德文化的绚丽画卷,《中华德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一书就是对此的荟萃辑录。通览此书,觉得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第一,视域的整体性。
道德问题与伦理思想融古通今。上至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之源——舜文化与春秋战国诸子的思想,及至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共文明建设,既重视传统道德文化,彰显对思想家道德思想的重视,又关注现代道德发展,聚焦美德、职业道德、生态道德等问题;研究领域之开阔、问题意识之明确、文章编排之审慎,是难能可贵的。
传统思想与现代议题融洽对接。一方面肯定了传统文化对现代议题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另一方面展现了现代议题的研究也丰富和拓展了传统文化的理论意义。同时,秉持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主旨,通过对国外思想,尤其是关于文明、正义、生态思想的借鉴与当下中国社会面临问题进行比较,对完善我国德文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视域的整体性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论题的多维性。
不限于一家思想的总结,道儒法等并重,诸如道家的他人优位、法家的重理务实、民间信仰的道德教化功能、忠孝等都得到了重视和总结,表现出宏阔的论题场域和务实的学术目光;研究言之有据、论之有理,关于高校调研结果的分析客观地说明了美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因应之策,从传统文化与义务教育在现实中的联系入手,分析了当下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语文课本选文编制的建议,并对道德的务实性、生活性的价值取向作出了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材料完备,史论统一,对“道”“德”辨疑、德目辨析类的研究成果,在整体上呈现史论统一的特色,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详实的哲学史料的参考。
第三,凸显文化底蕴。
从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之流派多元性、层次多样性、内涵开放性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德”所具有的多元文化特色,不仅体现了诸家思想的独特魅力,而且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的多维价值选择路径;对“道”“德”之训诂、忠孝之典故、家风家训的论说凸显了中华德文化特有的魅力与悠久的文化底蕴。研究不局限既成的文献资料,而且依据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来展现中华德文化的实力。
第四,注重美德承扬。
不仅注重学理层面德文化的总结,而且注重美德的实践传承和弘扬,诸如对老子“袭常”美德的分析,认为“其价值在于提示我们关注客观存在的超越人类理性的习以为常的真正的自然、社会、生命法则的重要性”,“常”是指宇宙和谐的常则,不是习以为常。人对“常”必须存有敬畏之心,由此而来的遵守就是袭常。对这一美德的激活,无疑对人们循法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在文化维度的有效落实,如“论公民美德与公民守法的内在逻辑”,对此问题也形成自然的支撑。在美德教育中应该使审美生活成为道德养成的场域使道德生活成为审美的对象和资源。以“美”促“德”思想是对现阶段美德教育中重视思想教育轻视审美教育、重视个人内在之德而轻视外在道德环境育养现实的有力回应。将传统美德的优良因子与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准确的对接,既是传承传统的当有之义,也是弘扬新价值的必然要求。
第五,强调道德实践。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道德建设的思考重在建设本身,而疏于对建设有效性的切实设计。实际上,中华德文化的图画昭示,重要的是德与实践相结合,使德在生活中得到具体落实。对“礼貌是养成美德的基本环节”、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政府导向长效机制、家风家规、民间信仰等问题的重视,肯定身教重于说教,对道德建设的有效性生成无疑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总之,中华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脉、华夏民族的魂魄,是夯实中国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工程的宝贵资源。如何凝炼德文化内涵、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中华德文化研究》在演绎中华德文化的实践过程中,切入了新的解析视野,从新的论题域中凝练出新的因应之策,这无疑对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的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最后,希望《武陵学刊》以此为契机,把“中华德文化研究”栏目推向新的制高点。
(许建良,东南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国立东北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