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数学的解题教学的几点想法

2017-01-27 22:53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黄素霞
中学数学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通法变式习题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黄素霞

例谈高中数学的解题教学的几点想法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黄素霞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掌握数学就意味着要善于解题.”因此,“中学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解题训练”,但并不能断章取义地认为加强解题训练就是力求“多而全”,与其囫囵吞枣般的“见多识广”,不如静下心来专注其一.解题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解题、怎样解题,而不仅仅是给学生讲题、把题讲懂.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听到学生说自己上课能听懂教师讲的内容,但拿到习题就不会做,其实这是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反思的,毕竟“听懂”与“学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层次.基于此,笔者结合平时教学的感悟,来谈谈对于解题教学的若干思考,与各位同行交流.

一、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如今的高中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在讲解例习题时教师过多地关注题目的解答或答案,并不注重题目是如何想的以及为什么这样想,不注重解题思路生成的分析、传授、讲解,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本质理解不透,只能盲目记忆题目的解法.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看到的是经过“加工”的解答,而那些为破解题目而进行的思维过程已经不见了,一个个所谓的“奇思妙想”出现了,这也是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抽象而对其望而却步的原因.下面以人教B版习题3-2B组的一个题目为例来阐述解题思路的生成过程.

例1已知a,b∈R+,且a+b=1,求的最小值.

分析:本题属于多变元最值问题,学生刚接触此类问题会比较陌生,可以引导其通过减少变量的个数,转化为熟悉的单变元问题,由此得到下面方法:

解法1:由a+b=1,可得b=1-a,且a∈(0,1),因此当且仅当的最小值为4.

本章讲均值不等式时,课本中有一条结论:两个正数的和为常数时,它们的积有最大值;两个正数的积为常数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这使得我们想到如下方法:

解法2:当a,b∈R+时,有由a+b=1,可得时,等号成立.

数和”的关系,联系题中条件及所求可得如下方法:

解法4:由a,b∈R+,且a+b=1,结合不等式,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的最小值为4.

解法5:由a,b∈R+,且a+b=1,可得时,等号成立.

理解了上述解法5,我们可以将上式稍作改进,等价的改写为:.这体现了条件与结论的联系,也便于后续讲解时对此类问题通性通法的引入.

阐述解题思路的生成时,要多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或方法上入手,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这样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

二、注重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

波利亚说:“如果不‘变化问题’,我们几乎不能有什么进展.”具体的做法是:①变换题目条件,形成新的问题,让学生重新思考解决.变换条件是克服思维定式的有效方法,通过变换条件训练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生搬硬套.②变换题目结论,形成新的问题,让学生重新思考解决.题目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变换问题的提问形式,能够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③将问题进行一般化处理,探求题目蕴含的规律性.教师可以将题目条件中的一些数字改为字母,让学生重新思考,让学生发现题目中蕴含的规律性.通过变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仍以上述题目为例,可以设置如下变式:

变式1已知a,b∈R+,且a+b=1,求的最小值.

变式2已知a,b∈R+,且a+3b=5ab,求3a+5b的最小值.

变式3已知a,b,c∈R+,且a+b+c=1,求的最小值.

变式4已知a,b,c∈R+,且a+b+c=1,求的最小值.

变式5已知a,b,c∈R+,且a+b+c=1,求的最小值.

变式1是一道陷阱型习题,若还用原例题中的解法3,两次运用均值不等式导致等号不同时成立,将无法确定最小值,这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均值不等式中等号成立条件的重要性.通过在教学中设置陷阱型习题,借助学生的认知冲突,突破困惑,建立对问题正确的认识,这要比直接告知学生更有效.通过变式1、变式2和变式3还能让学生体会此类问题的通性通法,通过实践得知解法5为处理这类问题的通法,而且在寻求通法的过程中也会理解其他解法的局限性,从而对问题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变式4体现了数学中转化的重要性,借助换元法,令x=a+b,y=b+c,z=c+a,则题目变为:

已知x,y,z∈R+,且x+y+z=2,求的最小值,这与变式3类似.

在变式6中,令b=1-2a,可转化为:

此题运用原例题中的解法5容易获解,进而可确定k的最大值.

变式是模仿与创新的中介,高中学生具有创新的潜能和欲望,而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领路人,在积极营造变式探究的教学情境中,能够帮助学生改进数学学习方式、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三、重视对问题和方法的反思

例习题教学绝不是单纯的解题活动或解题过程,还应该在解题后认真反思解题的探索过程,概括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归纳总结出一类问题的最本质的解法,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我们不但要反思自己的例习题教学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要让学生养成做题后及时反思的好习惯.

解题教学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结构特征进行反思,以派生出新的问题,由此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得到新的命题结论.经过反思,学生的思维结构更趋完善,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完整,便于形成和梳理知识网络,能够在解题中做到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解题教学的目的也更加完善、作用更加显著.

四、注重转化在解题中的运用

高中数学解题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将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一个等价的、比较简单的、容易解决的、熟悉的新问题,即把不熟悉的、陌生的、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熟悉的、容易的问题.因此要将转化这一数学基本功练扎实,才能更有利于数学解题.

例2若实数a,b,c满足2a+4b=2c,4a+2b=4c,求c的最小值.

分析:通过换元将指数问题转化为一次或二次函数问题,再将两个等式联立,进而将问题转化为一元变量的最值问题.

解:令x=2a,y=2b,z=2c,把x=z-y2代入z2-y=x2,消去x,得z2-y=(z-y2)2.把右端展开、整理,得

此题连续转化了二次,第一次转化是通过换元转化

总之,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能够预料、发现学生解题时遇到的思维障碍,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排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轻松地、愉快地学习.

猜你喜欢
通法变式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揭示思维过程 寻找通法通则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从特殊化、极限化到一般通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