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典理论背俞穴针罐疗法的临床思路浅析※

2017-01-27 18:07钟君华江佳栋杨贤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俞穴脏腑针灸

钟君华 江佳栋 杨贤海

基于经典理论背俞穴针罐疗法的临床思路浅析※

钟君华 江佳栋 杨贤海*

(湖北省荆门市中医医院针灸科,荆门 448000)

本文通过总结《内经》等经典在应用背俞诊断疾病、调节脏腑气机以及背俞穴取穴规则等方面的特点,探讨经典对临床运用背俞穴针罐疗法的指导作用,以及探敏取穴、直刺背俞穴、针罐结合等的理论依据。

中医药适宜技术;背俞穴;针罐疗法;中医基础理论;精浊

背俞穴针罐疗法是杨贤海主任医师在针灸减肥工作中总结的一门中医药适宜技术[1-3],通过近年来的临床应用观察[4-7],并深入学习《内经》 《针灸甲乙经》 《针灸大成》等经典及现代文献研究成果[8-19],进一步明确了应用背俞穴针罐疗法既可较好地整体调节机体的脏腑功能,用于治疗因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多种病证,又可用于背腰部局部经络病变。现结合自身理论学习和临床应用体会对背俞穴针罐疗法运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的思路加以探讨,以便为更好地临床应用该疗法提供一点借鉴和参考。

1 理论基础

背俞是脏腑气机出表入里的通道,这一特点是指导临床应用背俞穴针罐疗法的基础。

1.1 背俞与脏腑有直接的联系,在背俞穴施治能直接调整脏腑的功能 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转输于背腰部并流注于全身的枢纽区域,历代医家对背俞穴都很重视。内难以来,以皇甫谧、孙思邈、李东垣、张景岳为代表的医家补充了背俞穴的定位和主治功效,还对背俞穴的刺灸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阐述了背俞穴与五脏六腑有直接的联系,在背俞穴施治能直接调整脏腑功能的盛衰。

1.2 背俞穴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在于扶正祛邪,偏于治疗脏腑慢性虚弱性疾病 现代研究认为,背俞穴与脊神经和交感神经有密切联系[18],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的疾病都可以酌情选用背俞穴来治疗,还可以治疗许多远离躯干脏腑且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的疾病或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病症,以及相应脏腑所属的五官、五体病,其作用在于扶正祛邪、调节脏腑机能,偏于治疗脏腑慢性虚弱性疾病。

1.3 背俞穴处的敏感点可以用于诊断相应脏腑的疾病,同时也是最佳治疗部位 背俞穴处的病理反应呈多样化,或“按之快然”,或“按之热气甚”,或“应手如痛”,或“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或“陷”。背俞穴处的以上反应可作为诊察脏腑病变的客观依据,在某脏腑的背俞穴找到疾病反应点,即可以诊断某脏腑疾病。这种病理反应与疾病的状态有关,有学者称为腧穴状态。这种疾病在体表的反应部位,也是治疗疾病的最佳针灸部位。

2 指导原则

背俞阿是穴的本质特征,指导应用背俞穴针罐疗法探敏取穴。

2.1 背俞穴以痛为腧取穴原则的临床验证 《素问·缪刺》载:“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夹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侑,立已。”《灵枢·五邪》云:“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藏 (一本作五椎又五节)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中以越之。”《灵枢·背俞》云:“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胸中之大腧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焦之间……皆夹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以上论述均经过临床疗效验证,提示背俞穴的本质为阿是穴,应用背俞需坚持“以痛为腧”的取穴原则。

2.2 背俞穴针罐疗法需采用探敏定位法取穴 《灵枢·背腧第五十一》记载了背俞的位置和正确取穴方法:“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说明取穴时一定要查验,要“按其处”,而且患者要有“应在中而痛解”的反应,这样才是背俞穴。这说明了背俞穴不是固定的穴点,而是一个具有活性的反应点。《灵枢·刺节真邪篇》“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说的就是腧穴取穴要辨敏探穴。因此,应用背俞穴针罐疗法必须采用探敏定位法取穴。

3 操作方法

探敏取穴,直刺背俞,针罐结合是背俞穴针罐疗法的基本操作方法。

3.1 探敏取穴 笔者在1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背俞穴探敏四法并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实用性。主要包括穴位按压探敏法、经络推循探敏法、穴位叩击探敏法和艾热探敏法,针刺一般采取前三种探敏取穴方法。

3.1.1 穴位按压探敏法 即在背俞穴及其附近运用拇指或食指和中指指腹按压皮肤,体会皮下反应点。有时为了精确取穴,可以使用腧穴探棒(可以使用提针代替)按压,以最痛点或最敏感点为敏化态背俞穴进针点。

3.1.2 经络推循探敏法 即循背部膀胱经经络走行方向或与背部膀胱经经络垂直方向用掌跟或拇指指腹推动穴位皮肤,体会皮下反应点。一般情况下,皮下结节会有应手感,推循时会有酸胀、疼痛,这种反应点即为敏化态背俞穴。

3.1.3 穴位叩击探敏法 空握拳,运用推拿叩法的手法叩打背俞穴,体会对此叩击的反应。一般叩击敏感点即为敏化态背俞穴。

3.1.4 艾热探敏法 即将点燃的艾条在背俞穴上施行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等灸疗手法,以艾热探寻穴位对温度的敏感性。凡患者背俞穴部位范围内具有喜热、耐热、透热、热扩散、热传导及非热觉现象的穴点即是敏化态背俞穴。

3.2 直刺背俞 在背俞穴敏感点进针,直刺敏感点,在针刺入得气后,采用单向捻转手法滞针以加强针感。为验证直刺背俞穴的安全性,采用CT在针刺节段扫描定位,测量比较体表到胸廓内壁的安全深度,分别选择男女志愿者各20人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最后计算出背俞穴直刺得气后的平均深度,并比较该平均深度和危险深度差值,从而证明该方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采用背俞穴直刺法得气后测得的针刺深度,男(10.1±4.9)~ (12.1±4.1) mm,女 (9.0±4.4) ~ (10.3±4.6) mm,与李亚东等[20]应用CT测量膀胱经第1侧线7穴进针深度、角度方向的研究 [直刺背俞深度从(28.37±4.96) mm~(46.69±3.40) mm不等]和闫禹竹等[21]研究膈俞穴直刺深度 [男性组左侧膈俞穴的直刺安全深度为(40.3±5.1) mm,右侧为(41.1±6.7) mm,女性组左侧膈俞穴的直刺安全深度为(29.9±5.4) mm,右侧为(31.6±7.1 mm)]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观察到背俞穴直刺得气时的深度与前述两种研究的危险距离相差很大,从而说明直刺背俞穴的安全性是可靠的。

3.3 针罐结合 背俞穴针罐疗法的操作包括针刺和拔火罐两个步骤,其实就是针刺和拔罐两种疗法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的效应是1+1>2的。

3.3.1 针刺解结 操作者探查穴位,部分患者在按压部位有酸胀感觉或者疼痛感,或探查到指下有结节、条索样改变,操作时采用捻转法进针,当进针深度约8~15 mm时,患者一般有较好的得气感,此时停止进针,采用单向捻转至滞针为止,以保持针感。这种针刺方式,姑且称作“解结”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针法,一般针刺后,皮下结节或条索样结构会改变,有的可以消失,当这些结节或条索改变或消失后,患者临床症状多可减轻或消失。

3.3.2 拔罐祛瘀 拔罐疗法古称“角法”或“角吸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拔火罐为负压疗法,早期的角法多用于吸血排脓而治疗疮疡脓肿,其后经过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逐渐将此法扩大应用于其他病症,清朝赵学敏对火罐评价最高:“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罐得火气合于内,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汽水出,风寒尽出,不必服药。”背俞穴处出现敏感点多属于寒湿(痰)瘀毒阻于相应脏腑或经络局部,尤其适用本法。

4 临床应用

4.1 适应症 背俞穴针罐疗法可以作为主要或辅助手段治疗腰背疼痛,也可针对脏腑功能失调的病机,用于内、妇、五官、皮肤等多种病症的治疗,还可以配合其他方法增强效果,如痛风病,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常表现为脾肾虚损、痰浊瘀阻,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背俞穴针罐疗法多可增强疗效。

4.2 典型医案 精浊病(慢性前列腺炎)。汤某,男,52岁,行政领导,湖北钟祥人。2015年2月1日就诊。诉夜尿多、小腹胀、性功能减退睡眠不安半年。半年来,患者无明显原因开始夜尿增加,起初起夜1~2次,到最近4~5次,睡眠受到严重影响,小腹胀痛不适,性功能减退,至我院泌尿外科就诊,查前列腺I度增生,前列腺液镜检:卵磷脂小体(+),白细胞(++++),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给予西医治疗(药物不详) 1疗程无效,遂请我科会诊。望其面色暗,眼睛布满血丝,以外眼下角明显,舌质暗红,舌苔白厚,按其小腹轻微压痛,背俞穴区探查:以膈俞、肝俞、三焦俞处明显有结节,压痛,或按压有酸胀感,或喜按压,诊其脉,沉弦而尺部无力。中医诊断:精浊病,此为肝郁肾虚,湿阻精室,下焦气化不利。治疗取背俞穴针罐疗法,以0.25 mm×40 mm的一次性无菌针针刺肺、心、膈、肝、三焦、肾俞穴,直刺约10 mm,得气后单向捻转至滞针为止,针上留罐20分钟,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现诸症消失。

按:患者为行政领导,生活无规律,加之劳心思虑较多,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同时运动较少,痰湿内生不化,易结于精室而成此病。背俞穴阳性点在膈俞、肝俞、三焦俞说明,此三处为病机所在,也是最佳治疗点。在这些反应点进行针罐治疗可以起到疏肝化瘀、通利三焦的效果,从而达治疗目的。

[1]杨贤海,郭峰,袁发慧,等.背俞穴针罐疗法治疗肥胖病人血脂异常症临床观察[J].全国代谢综合征高峰论坛论文汇编,2010:13-19.

[2]李艳,袁发慧,杨贤海,等.背俞穴针罐疗法治疗肥胖合并血脂异常疗效评价[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1):66-67.

[3]罗晓军,杨贤海,袁发慧,等.背俞穴针罐疗法对肥胖合并血脂异常症血脂水平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11,39(1):59-61.

[4]杨燕妮,杨贤海,柴进华.背俞穴直刺法临床运用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8):37-38,79.

[5]张国胜.浅谈杨贤海教授的选穴经验及背俞穴直刺法[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7):714-715.

[6]柴进华,杨贤海,李继恩.背俞穴针罐疗法联合热敏灸治疗冻疮31例远期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4):4577-4578.

[7]袁发慧,杨贤海.针药合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33例远期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0,38(6):89-90.

[8]张永臣,张春晓.浅析《针灸甲乙经》对背俞穴的认识与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0):50-52.

[9]韩知渊,王巍.针灸背俞穴治疗内脏绞痛的机理探讨[J].中医药通报,2011,10(3):35-36.

[10]樊新荣,罗云.中医脏腑不同证候背俞穴红外热图特征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2,20(16):15-17.

[11]文幸,符文彬,王谦,等.COPD稳定期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背俞穴阳性反应点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557-1558.

[12]邢晓彤,王寅.田从豁教授五脏背俞穴临床应用浅析[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13]邹卓成,林国华,张家维.张家维运用背俞穴的经验述要[J].江苏中医药,2011,43(7):22-24.

[14]谢胜,张越,周晓玲.以背俞调节脾胃功能的“以俞调枢”理论的提出与构建[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9):1876-1877.

[15]老锦雄,潘清洁.背俞穴温针灸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心电图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7):37-39.

[16]杨改琴,贾成文,左甲,等.针刺背俞穴对CAG模型大鼠血清PGI、PGII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7):962-963.

[17]罗伟君,罗英华.针刺背俞穴对慢性疲劳大鼠免疫功能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7):113-115.

[18]陈卓伟,徐宁,王敦建.针刺背俞穴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4,46(7):177-179.

[19]崔承斌,王京京.从背俞穴与夹脊穴的关系论背俞功能带[J].中国针灸,2005,25(7):483.

[20]李亚东,李健男,东红艳,等.应用CT测量膀胱经第1侧线7穴进针深度、角度方向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0):47.

[21]闫禹竹,程为平.应用MRI观察直刺膈俞穴的危险深度[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259-261.

Analysis on the Clinical Practice Thinking of Back-shu Points Acu-cupping Based on Classical Theory

ZHONG Junhua,JIANG Jiadong,YANG Xianhai
(Acu-Moxibustion Department,Jingme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ubei Province,Jingmen 448000,China)

In this paper,we tried to explore the guiding role of classics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ack-shu acu-cupping therapy through the summary of classics such a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 in the application of back-shu to diagnosing the disease,regulating the organs and the method of back-shu points selection.And we have particularly disscuss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in the aspects of exploring sensitive points,straightly piercing back-shu points,and the combin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cupping.

appropriate TCM technology;back-shu points;therapy of acu-cupping;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urbid urine

10.3969/j.issn.1672-2779.2017.20.047

1672-2779(2017)-20-0111-03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2015CFC829】;湖北省荆门市重点科技计划【No.YFZD2017038】

*通讯作者:13886919331@163.com

2017-06-20)

猜你喜欢
俞穴脏腑针灸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拔罐治疗脂肪肝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论筋性脏腑病❋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敦煌本《新集备急灸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