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民 赵子仪 何清湖
教育教学
远程教育在中医继续教育中的探讨※
张国民 赵子仪 何清湖*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务处,长沙 410208)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使用最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通讯技术的新型教育模式,能够实现多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本文从远程教育的特点出发,首先对其在中医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作出阐述,再以提高远程教育的效率性、可行性为目的,简略提出远程教育在中医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完善策略。
远程教育;中医教育;继续教育;大数据
为培养出高水平、可持续发展、高实践技能的临床人才,提高我国医疗水平的整体素质,卫生部于1996年颁布了 《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强调医学继续教育围绕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为中心内容,主治医师以上的医务人员需每年取得25的学分,进行终身性、连续性的医学教育。
1.1 开放性 远程教育实现了师生异地同步教学,教学对象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国中医从业人员缺口较大,且继续教育发展也呈现出地区上的不平衡。经过高等中医专业教育者多在县市级医院工作,而在乡村卫生院、村卫室需要提供中医医疗来服务更多人群处,在职中医药人员普遍存在无学历、低水平的问题。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一项课题显示,农村在职中医药人员中,无学历者占 36%,无职称者占17.95%,无执业资格者占15.16%。由于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教育程度低、农村诊疗设施落后、资金和时间受限,故通过进修、参加培训班、研讨会来进行继续教育,其落实度和效果性都未能达到理想水平。而远程教育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在实现继续教育的广普性方面作出了跨越性的进步。即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可随时进行继续教育,掌握新理论、新技巧,“工学矛盾”得到缓解[1],对我国中医药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意义匪浅;而对于中医专业人才,远程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继续教育的便捷,支持了终身教育的社会化。
1.2 交互性 替代说教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交互性新模式。自主学习即教学者以启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探究,教学对象也可有选择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老师的学习思路与方法,这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提高了教学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与质量。合作学习即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老师之间均可进行全方位、主动式的双向互动,这种互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理解,形成自己的学习思维、诊断思维;有利于老师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实现共同进步。多元化学习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的多元化。现代化的多媒体呈现和处理技术可以应用到学习的各个环节,可达到教学演示模拟生动、教学内容容量扩增、信息的迅速更新、教学地点及学习地点更加不受限。
1.3 共享性 打破地域的属性特征,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教育成本。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更新周期明显缩短、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医学作为一种与生命、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对知识技术的前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我国,由于中医的实践经验性、历史传承性以及继续教育的力度低,在职中医药医务人员的理论知识更新慢、科研成果的接触也受限,许多中医科研成果因没有后续的继续教育项目衔接而无法实现转化,导致中医科研经费投入与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成正比[2]。而远程教育的共享性能够弥补这个不足,通过老师的教学、大数据的储存、分析等都可使教育对象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且我国的中医可通过远程共享拓展到更大的平台,全方位满足国际社会的需求,让国际医学对我国中医有更透彻的了解、更客观的评价。
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的特点,是中医继续教育形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医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2.1 加强远程教育的硬件投入 扩大远程教育的覆盖率 在农村,网络设备的覆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国家通过增加农村网络多媒体设备的硬件投入,如搭建ISDN线路、增加双向视频交互设备、多媒体演播室、增加远程教育的使用设备可实现远程教育的普及化[3]。
2.2 开发高水平教学课件 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部分和练习部分组成了教学课件。教学部分应以继续教育的“四新”为中心,但最后又落脚于中医经典理论,通过灵活运用网络多元化传媒技术和表现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化、可理解化。练习部分则应根据教育对象的学习特点、学习进度,通过网络的数据处理,实现智能抽题,达到“题有所用”“题有所得”的教学效率。为保证教学课件的高质量,可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多种课件的竞争,从而给教学课件、教学内容不断注入新的血液。
2.3 规范远程教育管理 完善考核方式 远程教育的管理以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为主。规范远程教育的管理首先应有一套完备的方案,该方案应涵盖从知识的教学到理解再到运用、考核的一系列的过程,如将每一节的教育内容分为不同的模块,增加师生交流互动途径、通过一些监控设备和学习跟踪服务体系来及时给予反馈,从而增强远程教育的步骤性、可控性。继续教育与学分相关,更与在职者专业水平的提升直接挂钩,故一套严谨而科学的考核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在远程教育的考核中,除了结课的考查成绩,也可计入平时学习中师生互动的表现成绩,从而减少因远程教育的灵活度可能带来的落实率低等问题。
2.4 搭建远程教育与大数据连通平台 接轨前沿科研成果 国家科学技术部2017年5月份出台的《科研项目重点领域》项目规划提出,建立国家中医药大数据中心与中医药大数据创新应用与共享服务的技术体系,研制相关的信息标准规范,建立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与医疗质量评估的病案首页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与基层中医馆健康信息云平台,为中医医疗与科研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其中的关键字“大数据”,是一种在一定量的信息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4]。大数据对于中医的科学化表述、名老中医的诊断思维、新科研成果的信息整合都意义非凡,将大数据整理分析后的信息通过连通平台纳入远程教育中,实现了科研成果与继续教育的衔接,大大提高了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医学知识不断更新、中医不断谋求运用发展的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迫切被需求,而继续教育为此提供了一个重要出口。远程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以其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在提高中医医疗队伍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远程教育的体系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提出对策、完善体系成为亟需解决的事情。随着远程教育不断发展成熟,相信我国的中医继续教育将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我国的中医发展也会迎来更好的明天。
[1]王娟,郭一民.我国农村中医继续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2(8):24-25.
[2]李洪娟.中医继续教育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3):102-103.
[3]郑媛,曹红珍.初探远程教育和中医进修教育的结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77-78.
[4]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41.
Discussion on Distance Education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ANG Guomin,ZHAO Ziyi,HE Qinghu
(Academic Affairs Office,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unan Province,Changsha 410208,China)
Distance education,as a new educational mode using the most advanced computer,multimedia and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can realize the sharing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many time and spac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in China,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m of distance education.This article bega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tance education.Firstly it explained the necessity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TCM,and then aimed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and the feasibility of distance education.we put forward strategies in educational work to improve distance education in continuing Chinese medicine briefly.
distance educ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continuing education;mass data
10.3969/j.issn.1672-2779.2017.20.001
1672-2779(2017)-20-0001-02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No.FIB160493】;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No.XJK014AGD012,XJK015AGD008】;湖南省教育厅立项课题【No.2015216,2016344,JG2016B070】
*通讯作者:Hqh19651111@163.com
2017-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