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诚信思想探微

2017-01-27 14:37杨士钦
管子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子路论语诚信

杨士钦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科学系,山东 淄博255130)

古代学术思潮

《论语》中的诚信思想探微

杨士钦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科学系,山东 淄博255130)

《论语》一书中的诚信思想,主要以“信”的形式展现。《论语》中明确提到“信”的语句不下二十处。在《论语》中诚信思想被赋予了极度重要性甚至是首要性的地位。其诚信思想具有社会普遍性、统治阶级表率性及社会实践性等特点。

论语;诚信思想;特点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包含了众多重要的哲学命题,有些哲学命题在今天看来依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诚信思想即是其中之一。

诚信作为词语出现最早见于《礼记》,在《礼记》中有云:“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1]631其含义是“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及其弟子非常重视诚信,据统计,在《论语》中明确提到信字的语句有十九处,这些语句蕴含了丰富的信息。从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对诚信的重视,又可以看出孔子所强调讲诚信思想的独特性和进步性。

一、《论语》中诚信思想被赋予了极度重要性甚至是首要性的地位

孔子无疑是重视诚信的,如果说孟子是性善论的倡导者的话,孔子就是诚信论的提倡者。孔子曾经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论语·公冶长》),意思是即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一样做事尽职尽责又讲诚信的人[2]137。如果说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判断的话,倒不如说是他的一种美好期盼,因为了解当时社会现实的人都知道,当时的社会现状是“礼崩乐坏”,伴随着周王室势力的衰微,诸侯之间为争权夺利,不惜尔虞我诈,很多时候根本没有诚信可言,所以说社会风气是很坏的。因此,很显然孔子的这句话不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客观叙述,而是体现了其主观的一种美好愿望,表明了其对诚信思想的看重。

同时,作为中国古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依然为人津津乐道,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依然能从其对教育的阐述中受益,像其“有教无类”说、“因材施教”说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即便在今天也未必能够得到真正有效的实践。那么大教育家孔子教育学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在《论语·述而》中谈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即文化知识、“行”即行为准则、“忠”即忠于职守、“信”则是要讲求诚信。对于教育,其可传授的内容向来是宽泛的,而孔子无疑是中国古代博学多才的杰出代表,正如子贡对他的评价:“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论语·子张》)以孔子如此渊博的学识可以传授给学生的东西自然是很多的,而却把他“文行忠信”作为教育的内容,足见其对这四者的重视,进一步证明,孔子无疑是重视诚信的。

即便是俱为孔子所重视的“文”和“信”,孔子认为它们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论语·学而》中体现得特别明显,在此章中,孔子曾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此处的“弟子”不是后代通常理解的学生意,而是指年轻人。因此,此句的含义大概是年轻人在家里要孝敬长辈,在外边要尊重兄长,做事谨慎而讲求诚信,博爱而致力于行仁义,如果还有精力的话则可以学习一点文化知识。可见在孔子看来,作为青少年的首要任务不是学习文化知识,而是要讲求“孝悌”“谨信”以及“亲仁”,这其中的“谨信”即谨慎而诚信。我们上面说过,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无疑是重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他以“文行忠信”作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可见一斑。孔子对文化知识的重视,更典型的例子则体现在其《论语·季氏》与儿子孔鲤的一段对话中,其文曰: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2]189

当陈亢问孔鲤在老师那里有没有得到什么特殊的教导的时候,孔鲤告诉他孔子要自己“学诗”“学礼”。因为在孔子看来,不学习《诗经》说话就难以得体,不学习礼就难以立身处世。从孔子对“诗”和“礼”作用的评述也足见孔子对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视。即便如此,孔子依然认为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即在践行其他行为之后,还有精力才去学习文化知识,可见其对这些行为的重视程度之高,而根据上文我们知道孔子把“孝悌、谨信与亲仁”排在自己所重视的文化知识之前,这里的信即诚信,可见在孔子看来诚信在人们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居于首要地位的。

《论语》中对于诚信重要性甚至是首要性的表述还体现在曾子的话语中,作为儒家的另一位大师,曾子对诚信的重视和孔子是一致的,他曾经在《论语·学而》中讲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处的“三”是泛指,有“多”的意思。我们说“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3]105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情的人,需要反思的东西实在是很多的,而在此处曾子却只强调了三点:为别人做事是否全力以赴;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诚信;老师传授的东西有没有用心去体悟。把是否讲诚信作为自己每日多次反思的重要内容,可见在曾子心目中诚信也是具有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首要地位的。

从对诚信的重视出发,《论语》中还把是否讲诚信作为对人评价的重要标准。如《论语·阳货》中孔子认为具有以下五种特质就可以被称作仁人,这五种特质分别是“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在《论语》中能够被孔子称为仁人的没有几位,被称为仁人可以说是孔子对人的最高褒扬。而其把是否具有“信”的特质,即是否讲诚信看作是评价是否是仁人的重要标准,也可以看出其对诚信的推崇。

孔子对诚信的重视还体现在其对不讲诚信之人往往持一种鄙视态度,像其所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论语·泰伯》)。意思是狂妄不正直,知识不丰厚却不谨慎,才能不足却不讲诚信,这种人真是不可救药了。正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因为在孔子看来,不讲诚信的人就如“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同上)“輗”和“軏”分别是连接大车和小车前面横木的部件,没有它们车辆就不可能正常运转,孔子显系以此来比喻不讲诚信的人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这从反面印证了其对诚信的重视。

那么诚信如此重要,如何做到或践行诚信呢?

首先,体现在语言与行为方面,要说到做到。像《论语》中所提到的“言忠信”“言而有信”“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及“言必信,行必果”,都是强调说话要为话做主,说做要一致。孔子之所以反复对此进行强调,原因就在于说做不一致是经常会发生的情况,或者客观上由于自己力所不逮,或者主观上因为自己不想去践行自己的承诺。前者像其对子贡的评价,当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即我既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也不愿意别人把想法强加给我。对此,孔子的评价是“赐也,非尔所及也”(同上)。即子贡啊,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这显然是客观上力所不逮的典型。后者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孔子对宰我的批评,孔子之所以生气就在于宰我言行不一,在白天睡大觉。可见无论是何种情况,在孔子和《论语》中强调诚信的孔子弟子看来,讲诚信必须做到言行一致。

其次,要对承诺立即兑现。子曰:“片言可以折狱,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论语·公冶长》)孔子认为子路只言片语就可以断案,原因在于“子路无宿诺”。“无宿诺”,就是答应别人的事情不过宿,而是立即去兑现。应该说,在《论语》中孔子对子路的批评是比较多的。像其评价高柴等四弟子“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由即子路,“喭”的意思是鲁莽。孔子批评子路为人鲁莽。这一点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章》也有明显的体现,当孔子让弟子们各自谈一下自己的理想时,子路不等孔子点名就第一个大谈人生理想,孔子对子路此举虽然没有用言语进行评价,但根据其“哂之”的表情,很明显表达了对子路鲁莽的不满。类似的批评还有“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但此处却罕见地对子路进行了表扬,至于原因正是我们所说的“子路无宿诺”,可见在孔子看来,不但要讲求诚信,而且讲求诚信时还要注重效率。因为承诺兑现的越快,就会给被承诺者带来越大的利益,而造成的痛苦就会越小。

再次,要“主忠信” (《论语·子罕》),即把诚信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从“主忠信”出发,又提出了大信和小信的问题。孔子重视诚信,但在他看来诚信的地位是不一样的,这里有大小信之分。那么孔子认为何为小信,何为大信呢?在他看来小信即所谓的“言必信,行必果”,即说话做事要讲求诚信,说做要一致。在孔子看来这样做的人只是普通人,原因就在于其行的是小信。而在他看来信的更高境界应该是超越小信的大信,像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就是一例,对于管仲我们说孔子是有所批评的,原因就在于管仲不知礼:“管仲知礼乎?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孔子因管仲的家庭布置有僭越之嫌而批评其不懂礼节,而且还认为如果说管仲懂礼,世间就没有不懂礼的人了,体现了对他的严厉批评。但即便管仲有如此大的缺点也无碍孔子对其整个人生的高度评价。当子路和子贡都因管仲没有为公子纠死节而认为其不是仁人时,孔子的看法恰恰相反,他认为管仲是个不折不扣的仁人。在他看来召忽这种为君死节的做法只是一种对君主个人负责的小信,即文中所说“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论语·宪问》)。而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同上),使天下生灵免遭涂炭,是一种对天下黎民百姓负责的大信,相较于普通人这种“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的小信,孔子无疑更赞赏这种抛却个人恩怨的大信,正如其所说“君子贞而不谅”(同上),君子当然要守信,但更要“风物长宜放眼量”[4]376,要突破小信,坚守大信。

最后讲求诚信还要讲求策略,说白了就是要人们在讲求诚信的同时还要注意自我保护。这典型的体现在《论语·学而》中,在这里孔子说“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此处“贼”的含义是伤害。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味地强调讲求诚信而不知道好好学习,就会使自己受到伤害。因为讲求诚信往往意味着付出,而在孔子看来,付出特别是为国为民的付出尽管值得尊重和肯定,但一定要有自我保护的智慧,否则就容易使自身受到伤害。那么这种自我保护的智慧从何而来呢?当然应该是从学习即好学中来。纵观《论语》,孔子在强调诚信主张奉献的同时也一直是非常重视奉献者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他把哥哥的女儿嫁给南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主要原因就是看中了其无论在政治清明时还是政权昏聩时都能从容应对,正所谓“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论语·公冶长》)。

二、《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具有普遍性、表率性及社会实践性的特点

(一)《论语》中诚信思想具有社会普遍性的特点

我们说《论语》中所体现的儒家诚信思想,一个可贵之处就在于其诚信思想不是面向某一特定群体而是面向社会全体阶层的,是超越阶级性的。在孔子及其学生看来,无论是儒家的倡导者还是被倡导者都有讲诚信的义务,因此,诚信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这种普遍性首先体现在《论语》中诚信思想的倡导者对自我的一种期许和要求上。孔子就把诚信作为对自己的一种自我期许。在《论语·公冶长》中,当子路与颜回问孔子的心愿时,孔子的回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其中“朋友信之”,也就是朋友以之为信,让朋友们认为自己讲诚信。可见,作为诚信观的倡导者,孔子对自己在讲求诚信方面是有很高要求的。

同样的例子还体现在曾子身上,曾子曾谈到每日对自己的自我反省。其内容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在这里曾子每天多次反省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诚信?可见,在讲求诚信方面曾子和孔子一样也是对自己有严格要求的。

同样对于各个阶层的被倡导者儒家也是普遍强调要讲求诚信的。像其要求普通人要讲诚信,即“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即在《论语》中诚信的倡导者看来一般的社会阶层与朋友交往要讲求诚信。要求普通人讲求诚信类似的表述还有“言必信,行必果”等。除了普通大众,对统治阶级也有同样的要求。《论语》中诚信思想的倡导者认为无论臣子还是王侯都必须讲诚信。对于臣子,孔子认为讲求诚信就是要不欺骗君主,这一点在《论语·宪问》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当子路问如何侍奉君主时,孔子的回答是“勿欺也,而犯之”。这句话完全可以倒过来看,即“犯之,而勿欺也”。可以冒犯君主但绝不要欺骗他,不欺骗也就是要讲求诚信,可见,孔子是要求臣子讲求诚信的。对于诸侯,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孔子也强调他们要讲求诚信。像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所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千乘之国”也即诸侯国,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诸侯国的人,应该恪尽职守并且讲求诚信,节约用度而博爱,不侵扰百姓的农时。统治诸侯国的人自然是王侯,可见《论语》中认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要讲求诚信的。由此可知,在《论语》中儒家所倡导的诚信思想其所面向的对象是宽泛的,既要求倡导者自身身体力行,同时也要求被倡导者,上到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都要讲求诚信,因此,《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具有了普遍性和超阶级性的特点。

(二)《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具有统治阶级率先垂范性的特点

更令人感到震撼的是,《论语》中以孔子为代表的诚信思想的倡导者,不仅认为统治阶级也应该像民众一样有义务讲求诚信,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强调统治阶级在践行诚信思想时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我们说“上为之,下效之”[5]562。孔子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过:“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意思是只要统治阶级讲求诚信,下面的百姓自然而然就没有敢不用真情的了。此处的真情根据上文,理应理解为诚信。因而这段话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统治阶级要讲诚信;第二,诚信的普及要从统治阶级开始,只要统治阶级讲求诚信了,下面的百姓自然就会讲求诚信。《论语》中强调统治阶级带头讲求诚信的例子还体现在《论语·颜渊》中,当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时,孔子的回答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搞政治就是做正事,只要统治阶级带头做正事谁又敢不干正事呢?可见孔子认为好的政治就是要让人走上正途。而让大众走上人生正途则要充分发挥统治阶级的表率作用,正如文中所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即作为最高统治者带头讲求正道,谁敢不讲求正道?而正道很显然包括人性中一切善的东西,自然也包括诚信,可见孔子要求统治阶级带头讲求诚信,表明了其在强调诚信的普遍性的同时还强调诚信的上层表率性。应该说,强调诚信的社会普遍性和高层表率性都体现了《论语》诚信思想的进步性。

(三)《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具有社会实践性的特点

《论语》中的诚信思想还具有社会实践性。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此处“仁”的含义是真诚、诚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话时悦耳动听表情谄媚讨好的人往往内心不够真诚、不够诚信。孔子为什么这样说呢?通读《论语》这应该与孔子受过的欺骗和蒙蔽有关。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的意思是过去我对于别人听到他说的话就会相信他的行为,从现在开始,我听到这个人说的话,还要去观察这个人的行为。孔子作为一位圣贤,自然是言行一致的,因而其推己及人,认为别人也会如此,那么是谁又是什么事情改变了他的这种看法呢?答案是“宰予”,宰予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位列言语科中的高材生,既然是言语科中的高材生自然话说得漂亮,对于他说的话按照孔子开始“听其言而信其行”的人生准则,对其行为自然是深信不疑的,但是有一天孔子却对他产生怀疑了,不但是怀疑,真可谓是失望透顶,原来孔子发现宰予在白天睡大觉,即《论语》中所说“宰予昼寝”,因为在先秦时期除非生病,一般读书人是不会在白天睡大觉的,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思进取、自暴自弃。于是孔子愤怒地批评其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论语·公冶长》),将宰予比喻成不可用来雕刻物件的朽木、无法粉刷的粪土之墙。可见对宰我孔子实在是失望之极。试想如果宰我平时就告诉老师,我有时喜欢白天睡大觉,相信孔子不会如此伤心失望,其判断人优劣的标准也不会因此而颠覆,孔子之所以如此震惊愤怒,很明显宰我平时说的不是这样,而现实中却是这样干的,这就是言行不一,是典型的不诚信。因此,孔子说:“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一个人是否讲诚信用语言是难以判断和衡量的,能判断和衡量的只有行为,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孔子认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论语·为政》),因此,其对诚信的要求具有典型的社会实践性。

总之,《论语》中的诚信思想被赋予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深受孔子及其后学的重视,他们强调诚信的社会普遍性,要求统治阶级在诚信方面的率先垂范性,把实践看作检验是否诚信的首要标准,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

[1]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臧克家.毛泽东诗词鉴赏[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

[5]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3.

(责任编辑:张越)

声 明

《管子学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

2016-07-21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先秦儒家诚信思想对中国梦的意义与启示研究”(立项编号:1607478)的阶段性成果。

杨士钦(1976—),男,山东高密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讲师。

B222.2

A

1002-3828(2017)01-0057-05

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17.01.010

猜你喜欢
子路论语诚信
如何读懂《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