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思想研究综述

2017-01-27 12:00贾海鹏
管子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晏婴学刊晏子

贾海鹏

(周口师范学院 文学院, 河南 周口 466000)

学术综述

《晏子春秋》思想研究综述

贾海鹏

(周口师范学院 文学院, 河南 周口 466000)

作为我国先秦时期的文化典籍,《晏子春秋》曾在历史上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一直被怀疑为伪书。故历代学者对它的探讨多集中在“学派归属与文体性质”“作者与成书时间”“文本校勘与注疏”等问题上,而对其思想内涵探究得很少。直到近三十年来,尤其是1972年银雀山汉墓《晏子》竹简出土以后,学者们才开始真正对该书的思想内涵进行全面深入地挖掘。其研究领域涉及到了政治、经济与社会福利、外交、军事和哲学文化等各个方面,成果斐然,同时亦存在些许不足。

《晏子春秋》;晏子;思想研究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晏子春秋》,记载了姜齐末年著名国相晏婴的言论事迹。自成书以来,历代学者对其思想的研究极少,多是一些琐碎的感想和评论。如(唐)杨夔《二贤论》、(北宋)苏辙《晏子传论》、(南宋)洪迈《晏子》、(清)赵青蔾《晏婴论》《晏婴路寝对论》、(清)姚鼐《晏子不受邶殿论》、(清)马国翰《晏平仲论》、(清)俞樾《晏平仲论》、(近代)尹桐阳《管晏优劣之比较》等。值得注意的是有民国蛤笑者撰《晏子春秋学案》一文,将该书的思想比附西方民主宪政,立意新颖,反映了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学人的深刻影响。然文中多牵强附会,为其不足。

学界关于《晏子春秋》思想全方位的探讨大约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的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有的撰成学位论文,还有的以专著和论文集的方式出版。

一、期刊论文

《晏子春秋》包涵的思想丰赡驳杂,学者们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

(一)政治思想

该书主要体现的是齐国贤相晏婴的政治方略,故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多。然而,晏子的政治思想极为丰富,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所以学者们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析。

有的从总体上进行论述。如战化军的《晏子治国三议》即从晏婴在用人的举贤官能、施政的刻上饶下、自身的节俭力行三个方面阐述了他的治国理念[1]。黄宝先的《晏子的治国方略探析》主要就晏子的政治方略、外交谋略、经济策略、军事战略、教化策略和法治政策等进行了详细论述[2]。阎敬之的《智者 仁者 勇者——〈晏子春秋〉中的晏婴形象》从“以智行仁”“以智显勇”和“以智存身”三个方面生动地刻画了晏婴的智者形象[3]。景以恩的《一代贤相万古流芳——齐相晏婴评传》从“齐国差强,今非昔比”“鸟夷后裔,博闻强记”“尽忠极谏,勤政爱民”“见义勇为,进退合宜”“和平外交,君命不辱”“节俭力行,廉洁简朴”“举贤敬士,明察隐患”“田代姜氏,婴也何罪”等八个方面评述了晏子的为政生涯[4]。林永光的《晏婴治国方略刍议》主要探讨了晏子的忧民品格、重民思想、宽民主张和人才观念[5]。

从总体上论述该书的政治思想,仍略显粗糙,因此更多的学者常常就其中的某一具体层面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更有助于把握晏子的治国精髓。

君臣思想:《晏子春秋》的君臣思想主要从晏婴平日对君主的谏诤中体现出来。对此,学者多有讨论。如张祥浩的《论晏子的谏君》[6]、江灏的《读〈晏子春秋〉》[7]、章沧授的《论晏子的言辩艺术》[8]、杨杰的《晏婴散论》[9]、董业明的《晏子说辩的逻辑艺术》[10]、李永勃的《〈晏子春秋〉的修辞特色》[11]、王红和李薇的《百般谏诤皆为民——晏婴在〈晏子春秋〉中的谏诤形象》[12]、李明和张怡的《〈晏子春秋〉的说理技巧及其理论基础》[13]等都侧重于分析和归纳晏子卓越的谏君技巧,而耿国华、朱岚的《德厚足以安世,行广足以容众——从〈晏子春秋〉谏上、谏下论晏子谏君思想》则从“爱民恤民”“任贤远谗”“赏善罚恶”“重人远神”“守礼中节”“社稷无常奉”等方面详细地探讨了晏子的谏君内容[14]。

对于晏子君臣观理论上的分析有边树本的《晏子君臣观浅论》。在文中,作者提出晏子的君臣观是在周代礼法的影响下,结合现实以独特的思想传达出他顺应时代,而又有所超越的入世理念[15]。

有的学者还具体考察了晏子与齐景公之间的君臣关系,如邵先锋的《论齐景公与晏婴的和谐关系》[16]和孙清涌、蓝慧敏的《晏婴对齐景公的影响》[17]等。此外,邵先锋还别出心裁,站在齐景公的角度撰写了《试析齐景公长期执政的原因》一文。他提出齐景公长期执政的原因,虽说有晏子这样的贤臣辅佐等外在条件,但处在那样的时代和政体,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其自身的内因[18]。

民本思想:这是晏子治国思想的核心,是他理政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者们在探讨时多会先列举晏子“以民为本”的种种主张和表现,然后揭示其思想渊源和目的局限。如黄宝先的《试论晏子的民本思想》就阐述了晏子民本思想的哲学原因和历史原因,并指出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姜齐的统治,存在严重的等级观念[19]。

人才思想: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有段国超、连杨柳、张晓明的《概论晏子的人才思想——〈晏子春秋〉研究之七》[20]、张祥浩的《晏子人才思想述评》[21]和蒋波的《早期归隐现象与管晏的隐逸观》[22]三篇论文。其中张氏之作最为出色,作者从“‘哲夫成城’的尊贤论”“有道者为贤的贤人标准”“取和去同和宜在考察的求贤原则”“去小人和因材授任的用贤方法”四个方面评述了晏子的人才思想,并指出晏子的治国思想是“人治”,不如管子的“法治”更有保证。

礼治思想:晏子曾吸收周礼和鲁礼入齐礼,并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本国国情,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学者们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徐树梓的《晏子礼治思想刍议》,作者认为晏子的礼治思想包含了“博采兼容,注重实用”“督上治下,君民皆齐于礼”“制暴厉,化民俗”和“抑奢养俭”四个特征[23]。郑晓华的《晏婴的礼治思想与春秋后期的社会变迁》则从礼的生成、礼的功能、伦理论述的理性和辩证思维方面提出了晏婴礼治思想的另外三个特点[24]。

伦理思想:这与礼治思想关系密切。肖群忠在《〈晏子春秋〉的政治伦理思想》中指出晏子的政治策略、君德思想、人生政治态度及道德原则均为儒家思想,故作者认为晏子属于儒家学派[25]。黄宝先的《晏子伦理思想略论》则论述了晏子伦理思想对儒家伦理思想产生的重大影响[26]。两人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晏子的伦理思想与儒家的主张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法律思想:作为姜太公与管仲法律思想的继承人,晏子的法治理念也极具价值。范维贞、刘以祥的《饬法修礼谨听节敛——略论〈晏子春秋〉的法律思想》就论述了晏子关于“修礼”和“饬法”的思考,并道出了其具有修补礼法、协调矛盾等作用,同时还揭示出它的局限性及对后世的影响[27]。赵玉环的《从〈晏子春秋〉看晏婴的法律思想》则从重德、尚礼和省刑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指出它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巩固姜齐政权的统治,具有保守色彩[28]。

廉政思想:因其对当今现实政治启发重大,故学者们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如周云钊的《〈晏子春秋〉中晏婴的廉政实践及意义》指出晏子的节俭不仅是自己修养身心的要求,而且是为景公和百姓做出表率[29]。房晓军、张传超的《晏子廉政思想及现实启示》在论述了晏子廉政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基础上,揭示了它的基本内涵(“求利有度”“去侈戒奢”“修身行廉”)与践行要求(“君行廉政”“臣具廉德”“民有廉行”)[30]。周云钊、周云剑的《晏子廉政思想的实践性特征》认为晏子的廉政思想来自并指导其行政实践,包含了自律性、为民性和榜样性等内容,并提出只有强化教育和建立制度双管齐下才能够保证廉政的延续性[31]。

(二)经济与社会福利思想

经济思想:近年来有的学者就节俭问题将晏子与其他先秦诸子进行了比较,以便让人们更准确地了解晏子的精神品质。如张玉书的《管侈晏俭异同论》,作者认为无论是管子的侈靡,还是晏子的节俭都是为了利国利民,他们殊途而同归[32]。苏泉仁的《晏子和管子在财富观上的悖论》详细论述了两人财富观的不同,并从他们的出身和经历、政治环境、消费观等方面分析了其背后蕴含的深层缘由[33]。张祥浩的《论晏子的尚俭思想》是这方面最出色的作品,在文中作者详细地比较了晏子与老子、孔子、墨子节俭思想的不同[34]。

关于直接探讨晏子经济思想的研究如钟祥财的《论晏婴的经济思想》,主要探讨了晏子经济思想中的“义利论”和“福利论”[35]。

社会福利思想:这是晏子民本思想和经济理念相结合的产物。甄尽忠的《〈晏子春秋〉中晏婴社会救助思想论析》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了他的社会救助措施,并指出其思想基础是晏子的“重民思想”“爱民、恤民思想”和“均平思想”[36]。张仁玺的《〈管子〉与〈晏子春秋〉中的社会福利思想述论》认为两书中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救济贫困者”“减轻民众赋税”“关心老幼、鳏寡孤独、残疾者和灾民等社会弱者的生活”以及“重视民众教育”等方面[37]。王文素、宁方景的《“管晏”社会保障思想探究》提出管、晏的社会保障思想存在着“侧重点”“社会保障项目”“法制化程度”的不同,并认为《晏子春秋》对于《管子》而言,社会保障思想和制度不进反退,其原因与国力、君主、《晏子春秋》和《入国》篇的成书时间有关[38]。

(三)外交思想

晏子主要是作为一个出色的外交家而名流千古,为妇孺所知的。近年来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黄宝先的《晏子的外交思想简论》提出了晏子外交思想的主要内涵及特征为:“治国安邦方可致诸侯”“诸侯相交礼为先”“维护周王朝的名声,扩大齐国的影响”“尊重主权以不辱于诸侯”“不侵人之地倡导维护独立”,并总结了晏子外交实践所产生的影响[39]。邵先锋的《论〈晏子春秋〉中晏婴的外交思想与实践》探析了晏子“外归其义”的和平外交思想及其展现智慧与勇气的外交实践,其中包括“邦交策略,因情而异”“国内待使,折冲樽俎”“出使强国,不辱君命”等[40]。

(四)军事思想

由于晏子不是以军事家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的,故此方面的研究极少,出色的作品仅有姜国柱的《晏婴的军事思想》一文。在文中作者从“民为邦本,用兵禁暴”“仁义服人,不任勇力”和“以智用兵,不战而胜”三个方面阐述了晏子的军事理念[41]。

(五)哲学文化思想

晏子是齐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晏子春秋》又是先秦时期的经典著作,故学者们在探讨他们所蕴含的哲学文化内涵上成果颇多。

哲学思想:朱葵菊的《晏婴的无神论思想》认为晏子的鬼神思想主要表现在“祝不胜诅,修德去疾”“天道不谄,禳星无益”“生之有死,天通常然”“灵山河伯,祠之何益”“虎蛇之穴,易为不样”“占梦语言,为人编造”“地动天时,非人能为”“东放楚巫,内拘裔款”“利用神道,以谏君非”等方面[42]。战化军的《试论晏子的“和而不同”》指出晏子“和而不同”观点的标准主要看是否为了人民和社稷,同时也揭示了这种观点的时代局限性[43]。阎长贵的《晏婴的“和同观”》在详细阐述了晏子“和同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它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上承史伯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下开后世“相反相成”思想的先河[44]。付贵丽的《晏子的“和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讨了西周时期史伯的“和同观”、春秋时期晏子的“和同思想”及后世儒墨两家对其的继承和发展,并联系实际,阐释了“和同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45]。王超的《晏子思想·春秋思潮·齐文化》探讨了晏子政治思想的内涵,认为其处世哲学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里面很有“中庸”的味道,晏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既与春秋时期社会生产领域的变革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息息相关,又与东夷文化(重现实)一脉相承[46]。张继的《试论晏子中庸思想》提出晏子既是中庸思想的实践者,又用“和同论”对其进行了理论概括,他的思想和实践都以中庸为指导。作者还进一步揭示了晏子中庸思想的局限性[47]。吴显庆的《论〈晏子春秋〉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从对矛盾统一关系的感悟、对辩证规律的揭示、对政治矛盾及变革的认识、以斗争求合作的思想、对“和而不同”理念的发展、对内政与外战外事关系的理解等方面论述了该书政治辩证法思想的丰富内涵。邵先锋的《从〈晏子春秋〉看晏婴的哲学思想》则认为该书朴素的辩证理念包括“生死乃自然规律”“尚和去同,和而不同”“物极必反”三个方面[49]。此外,张存礼、邵先锋的《齐鲁文化中“和而不同”“执两用中”思想方法及其现代价值》梳理了从史伯、管子、晏子的“和同”理念到孔子“中庸”思想的发展过程[50]。

还有的学者还从晏子与其他先秦诸子的比较中阐释其哲学思想,如全根先的《管、晏的思想及其为人》认为管仲和晏婴的思想都符合“因”“顺”之道,并提出同属一类人且同样有才的管仲和晏婴之所以在事业和性格上存在差异,主要是由所处的时代不同造成的[51]。肖美丰的《评章太炎的晏子儒家说》评述了章太炎《诸子略说》中关于晏子在儒家谱系中的地位问题,并指出章太炎设计的周晏孔儒家谱系与《汉志》及其早年的《原儒》相冲突,因此作者主张仍需在学官失守的背景下讨论儒家的产生问题[52]。薛柏成的《论〈晏子春秋〉与墨家思想的关系》则详细分析了晏子的“仁政爱民”道德观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晏子的思想与墨家的“尚同”“尚贤”思想、晏子的“崇德贬力”主张与墨家的“非攻”思想、晏子的“以俭养德”主张与墨家的“节用”“节葬”思想、晏子的“轻鬼重民”主张与墨家的“天、鬼、命”思想之间的复杂联系[53]。

文化思想:有的学者从总体上探讨了晏子的文化价值,如方铭的《晏子文化价值的现代意义》从晏子的“以民为本,重视民生疾苦,强调以德治国”“重视制度建设,强调责任意识”“强调选贤授能,反对赏罚失中”“重视修身,严格自律”“充满智慧的行政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论述了作为文化符号的晏子思想所具有的重要意义[54]。

有的学者则在齐鲁文化的大背景下对晏子的思想进行了研究,如苗若素的《晏婴对齐鲁文化的杰出贡献》就提出晏婴继承了齐太公和管仲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重礼、任贤、厚民、尚俭、睦邻等思想,从中体现了齐鲁复合文化的多姿多彩[55]。孟天运的《论晏子在齐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则认为晏子将齐国传统中的周文化与鲁国的复礼运动相呼应,为两国文化的合流拓展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同时作者也揭示出了晏子与儒家思想的不同[56]。

更有的学者详细地分析了晏子及《晏子春秋》与先秦其它经典之间的联系,主要涉及到《诗经》和《周易》。如曾小梦的《〈晏子春秋〉引〈诗〉考论》就提出,《诗》主要是晏子论述自己治国理念的依据,《晏子春秋》中的引《诗》主要代表了儒家以外的人对《诗》的理解、接受和应用[57]。毛振华的《晏子引〈诗〉述论》认为晏子用诗主要传达了对国家政治中的德、礼期待。作者还进一步指出齐人和鲁人在用《诗》上的差异,前者重政治劝谏,后者重礼乐仪式[58]。马振方则在《略论初创期小说中的诗歌功能》中别出心裁地分析了《诗经》在《晏子春秋》具有小说情节的篇章中所起的巨大作用[59]。张涛、孙士平、吴学丽的《〈晏子春秋〉与〈周易〉经传》则指出《晏子春秋》中多处体现了《易经》的天人关系之学,揭示了《易传》的君臣共治思想、民本思想对《晏子春秋》政治观的继承[60]。杨永林的《晏子与古代易学》详细阐述了晏子事君之道、和同观、节俭观与古代易学之间的复杂关系[61]。

(六)其他思想

除以上所述外,有些学者还探讨了《晏子春秋》其他方面的思想。

王志民的《晏子美学思想刍议》认为晏子所说的美,有一个衡定的标准,就是要“合度”。美与善并存时,美常常表现为善的形式,善则是核心和内容,并在与史伯的比较中论述了晏子“和”的美学内涵[62]。

黄宝先的《晏子的社会教育思想初探》提出晏子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一民同俗”,对象是全体臣民,主要内容为礼教、节俭和乐教。作者还探讨了晏子采用的“爱民乐民”“环境教育”“榜样和示范”及“身体力行”等教育方法,并论述了其中蕴涵的现实意义[63]。王淑霞的《论〈管子〉与〈晏子春秋〉中的教育思想》阐释了两书所包含的教育目的(通过“变俗易教”“一民同俗”来实现社会稳定),教育对象(全民),教育内容(礼的驯化)和教育方法(职业教育、以身示范、环境教育、重在实用与效果)等问题[64]。

段巧玲的《从〈晏子春秋〉看晏子的丧葬观》指出齐国的丧葬礼仪主要有招魂、哭踊、入殓、出殡、守葬等环节。晏子丧葬观包括“于生者有施,于死者有礼”“殓死不失爱,送死不失哀”“慧眼识佞忠,厚葬必忠臣”“勿使民怨君,勿使侯轻国”“必有补死者,勿深害生者”等方面的内容[65]。

石蔚的《晏子音乐思想初探》则从提倡“和”声、反对“新乐”及反对“惟图耳目之乐”等方面论述了晏子的音乐主张[66]。

贾海鹏的《〈晏子春秋〉思想渊源探析》一文详细地探讨了“上古三代历史”“春秋时代背景及前诸子文化”和“齐国本土文化”对《晏子春秋》思想产生的巨大影响[67]。

值得提出的是,关于晏子和《晏子春秋》思想的优秀研究成果,《管子学刊》都不遗余力地加以刊登,从而促使晏婴这位齐国贤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二、学位论文

近年来,与《晏子春秋》思想研究有关的硕士学位论文有夏凌霞的《〈晏子春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段巧玲的《〈晏子春秋〉的史学价值》(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欧阳叔雯的《〈晏子春秋〉的文化价值》(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王颖的《〈晏子春秋〉与齐文化研究》(兰州大学,2007年)、李拓颖的《〈晏子春秋〉行政伦理思想初探》(黑龙江大学,2011年)、周一的《晏子政治哲学思想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曹培勇的《〈晏子春秋〉与齐文化》(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等,博士学位论文有周云钊的《〈晏子春秋〉论稿》(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他们多就晏子和《晏子春秋》思想文化的某一具体方面进行了细致探讨,论其长处,述其不足。

此外,贾海鹏的博士论文《〈晏子春秋〉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对该书的政治(包括君臣、民本、人才、礼治、法治)、经济、外交、军事和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探讨,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创见。

三、专著与论文集

时至今日,研究《晏子春秋》思想的专著非常少。

大陆地区有:邵先锋的《晏子思想研究》(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和《〈管子〉与〈晏子春秋〉治国思想比较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前者从治国、哲学、用人、经济、军事、教育、外交和谏辩等方面全方位地阐述了晏子的思想,后者在分别论述了管子和晏子治国思想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比较。不过,后书当中大量重复了前书内容,为其不足。另有战化军的《晏婴评传》(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从晏婴家世、姜齐季世、晏婴仕齐、晏婴的思想主张、晏婴的高尚人格、晏婴和《晏子春秋》、晏婴的历史地位及影响等方面评述了晏婴波澜壮阔的一生。

港台地区有王更生的《晏子春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该书在对晏子生平、所属学派和《晏子春秋》真伪、版本、篇目、佚文进行精到考证的基础上探究了晏子的天道、鬼神、生死、伦理、政治、理财、外交、修养方法等思想,不过所论略显简单,不够详尽。另外,台湾陈维德还著有《晏子思想研究》《晏子思想与儒家精神》等,但笔者无缘得见。

改革开放以来,此方面的论文集主要有《晏子研究》(徐树梓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和《晏子研究文集》(王振民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两部,后者为力作。它们都从不同方面探讨了该书所蕴含的丰富思想。

结语

近年来关于《晏子春秋》思想研究亦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作为一代贤相,晏子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平日的政治实践当中,其思想一般都是针对现实问题而阐发的,这就不可避免地略显琐碎,不像其他先秦诸子那样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晏子在涉略较少的领域尚未形成一定的思想,故只可作为一种理念对待,而后世学者亦将此视为思想进行研究,有拔高之嫌。

其次,学者们对晏子及《晏子春秋》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上探讨得较多,而在其社交、外交和军事等方面研究得较少。即便是探究较多的领域,其中某些具体思想(如人才和法律等)的讨论也有不足。这一方面是受相关材料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者们对其某些理念不够重视。

再次,今人的大多数研究成果只是详细地论述了《晏子春秋》各种思想的内容表现,而缺少更深层次的探析。

复次,虽然晏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晏子春秋》一书中,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很多学者没有经过仔细辨析,把《晏子春秋》的思想与晏子本人的思想混为一谈,从而降低了观点的可信度。

最后,学者们主要对晏子和《晏子春秋》本身的思想进行了探析,而在与其他先秦诸子的比较,与其它典籍的关系,以及其在齐文化、先秦文化,甚至整个中华文化地位方面的研究尚显薄弱。

总之,作为传世不多的先秦典籍,《晏子春秋》中那些闪光的思想理念颇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以为今天的现实服务。

[1]战化军.晏子治国三议[J].管子学刊,1989,(4).

[2]黄宝先.晏子的治国方略探析[J].管子学刊,1993,(3).

[3]阎敬之.智者 仁者 勇者——《晏子春秋》中的晏婴形象[J].管子学刊,1994,(2).

[4]景以恩.一代贤相万古流芳——齐相晏婴评传[J].管子学刊,1995,(4).

[5]林永光.晏婴治国方略刍议[J].管子学刊,1998,(1).

[6]张祥浩.论晏子的谏君[J].管子学刊,1990,(2).

[7]江灏.读《晏子春秋》[J].中国文学研究,1993,(3).

[8]章沧授.论晏子的言辩艺术[J].中国文学研究,1997,(3).

[9]杨杰.晏婴散论[J].管子学刊,1999,(2).

[10]董业明.晏子说辩的逻辑艺术[J].东岳论丛,2000,(3).

[11]李永勃.《晏子春秋》的修辞特色[J].修辞学习,2003,(6).

[12]王红,李薇.百般谏诤皆为民——晏婴在《晏子春秋》中的谏诤形象[J].管子学刊,2005,(3).

[13]李明,张怡.《晏子春秋》的说理技巧及其理论基础[J].青海社会科学,2008,(2).

[14]耿国华,朱岚.德厚足以安世,行广足以容众——从《晏子春秋》谏上、谏下论晏子谏君思想[J].管子学刊,2006,(3).

[15]边树本.晏子君臣观浅论[J].管子学刊,1993,(4).

[16]邵先锋.论齐景公与晏婴的和谐关系[J].管子学刊,2001,(1).

[17]孙清涌,蓝慧敏.晏婴对齐景公的影响[J].管子学刊,2006,(2).

[18]邵先锋.试析齐景公长期执政的原因[J].管子学刊,2000,(3).

[19]黄宝先.试论晏子的民本思想[J].管子学刊,1994,(3).

[20]段国超,连杨柳,张晓明.概论晏子的人才思想——《晏子春秋》研究之七[J].商丘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21]张祥浩.晏子人才思想述评[J].管子学刊,1988,(3).

[22]蒋波.早期归隐现象与管晏的隐逸观[J].管子学刊,2011,(3).

[23]徐树梓.晏子礼治思想刍议[J].管子学刊,1999,(4).

[24]郑晓华.晏婴的礼治思想与春秋后期的社会变迁[J].管子学刊,2009,(4).

[25]肖群忠.《晏子春秋》的政治伦理思想[J].甘肃社会科学,1993,(4).

[26]黄宝先.晏子伦理思想略论[J].管子学刊,1998,(1).

[27]范维贞,刘以祥.饬法修礼谨听节敛——略论《晏子春秋》的法律思想[J].管子学刊,1991,(1).

[28]赵玉环.从《晏子春秋》看晏婴的法律思想[J].管子学刊,2009,(2).

[29]周云钊.《晏子春秋》中晏婴的廉政实践及意义[J].管子学刊,2010,(2).

[30]房晓军,张传超.晏子廉政思想及现实启示[J].管子学刊,2013,(3).

[31]周云钊,周云剑.晏子廉政思想的实践性特征[J].管子学刊,2014,(1).

[32]张玉书.管侈晏俭异同论[J].管子学刊,1990,(4).

[33]苏泉仁.晏子和管子在财富观上的悖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34]张祥浩.论晏子的尚俭思想[J].管子学刊,1991,(1).

[35]钟祥财.论晏婴的经济思想[J].管子学刊,1989,(2).

[36]甄尽忠.《晏子春秋》中晏婴社会救助思想论析[J].管子学刊,2006,(1).

[37]张仁玺.《管子》与《晏子春秋》中的社会福利思想述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38]王文素,宁方景.“管晏”社会保障思想探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10).

[39]黄宝先.晏子的外交思想简论[J].管子学刊,1992,(2).

[40]邵先锋.论《晏子春秋》中晏婴的外交思想与实践[J].管子学刊,2003,(4).

[41]姜国柱.晏婴的军事思想[J].管子学刊,1989,(4).

[42]朱葵菊.晏婴的无神论思[J].管子学刊,1989,(4).

[43]战化军.试论晏子的“和而不同”[J].管子学刊,1988,(3).

[44]阎长贵.晏婴的“和同观”[J].管子学刊,1991,(3).

[45]付贵丽.晏子的“和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06,(6).

[46]王超.晏子思想·春秋思潮·齐文化[J].管子学刊,1998,(1).

[47]张继.试论晏子中庸思想[J].管子学刊,2003,(3).

[48]吴显庆.论《晏子春秋》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J].学习与探索,2000,(4).

[49]邵先锋.从《晏子春秋》看晏婴的哲学思想[J].管子学刊,2006,(2).

[50]张存礼,邵先锋.齐鲁文化中“和而不同”、“执两用中”思想方法及其现代价值[J].理论学刊,2005,(4).

[51]全根先.管、晏的思想及其为人[J].管子学刊,1991,(3).

[52]肖美丰.评章太炎的晏子儒家说[J].哲学研究,2008,(10).

[53]薛柏成.论《晏子春秋》与墨家思想的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2007,(3).

[54]方铭.晏子文化价值的现代意义[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

[55]苗若素.晏婴对齐鲁文化的杰出贡献[J].东岳论丛,1994,(4).

[56]孟天运.论晏子在齐文化中的历史地位[J].管子学刊,1999,(3).

[57]曾小梦.《晏子春秋》引《诗》考论[J].求索,2010,(11).

[58]毛振华.晏子引《诗》述论[J].管子学刊,2012,(1).

[59]马振方.略论初创期小说中的诗歌功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60]张涛,孙士平.《晏子春秋》与《周易》经传[J].理论学刊,2013,(1).

[61]杨永林.晏子与古代易学[J].管子学刊,2014,(2).

[62]王志民.晏子美学思想刍议[J].管子学刊,1987,(2).

[63]黄宝先.晏子的社会教育思想初探[J].管子学刊,1991,(2).

[64]王淑霞.论《管子》与《晏子春秋》中的教育思想[J].管子学刊,2005,(1).

[65]段巧玲.从《晏子春秋》看晏子的丧葬观[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

[66]石蔚.晏子音乐思想初探[J].管子学刊,2009,(4).

[67]贾海鹏.《晏子春秋》思想渊源探析[J].管子学刊,2016,(2).

2017-04-17

贾海鹏( 1984—) ,男,汉族,山西高平人,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现从事先秦诸子研究。

K225.04

A

1002-3828(2017)03-0119-06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17.03.19

(责任编辑:王珏)

猜你喜欢
晏婴学刊晏子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让马夫当丞相
晏子不辱使命
《北斗语言学刊》简介
关于《红楼梦学刊》编委会调整的启事
比肩接踵
欢迎订阅《红楼梦学刊》
晏子使楚
晏婴三拒齐王赏赐
晏子使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