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工业机器人产业如何提速发展
□张超
近年来,伴随着企业用工成本的急剧上升及全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机器换人”成为企业转变生产要素结构、快速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约7.5万台,同比增长了36.6%,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增长率在20%以上。据调研预测,“十三五”期间浙江工业机器人年均销量将会有30%左右的高速增长。未来工业机器人产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市场潜力也十分巨大。而且,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加快重组,机器人向传统制造领域的渗透不断加速,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将不断释放。
当前,浙江工业机器人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关键零部件精度不够。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器被称为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在工业机器人成本中,占比最高的是减速器,约占35%,驱动及伺服电机约占25%,控制器约占1 5%,而机器人本体在总成本中占比只有20%左右。机器人制造所需的关键零部件电动机、伺服电机、减速器,均为日本制造。目前除本体以外,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一般主要依赖进口。二是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组织薄弱。工业机器人市场秩序混乱,企业实力良莠不齐,势必造成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恶性竞争。各家研究机构过于独立封闭,技术交流和沟通远远不够,机器人研究与研发衔接不完善,基础技术与共性技术不能共享,研发时间和研发经费也有浪费的现象。三是产业布局较为分散。从调研来看,除了杭州、宁波等机器人企业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区正在建设或拟建设若干个机器人产业园(或特色小镇)外,其他地区机器人企业布局相对比较分散。有的地区虽然很早就开展了机器人产业园区的建设工作,但由于本地市场厚度不够、技术人才不足、政策力度不强等原因,也难以形成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规模效应。
未来,应多措并举加快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引导。抓紧制定出台浙江省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把工业机器人产业作为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布局机器人产业发展基地,作为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培育工程”中十大发展基地之一,集成政策重点培育。二是加强金融政策支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智能制造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支持金融和投资类企业、信用和融资担保企业、小额贷款机构等创新融资方式,为智能装备企业和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拓宽融资渠道。探索装备租赁和融资租赁模式,鼓励探索开展智能装备租赁和融资租赁业务,建立装备租赁和融资租赁担保机制,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完善支持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定期发布“浙江制造精品”目录。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三是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抓住“一带一路”等实施机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带动浙江智能装备与智能服务“走出去”。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通过海外参股、并购、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推动研发、品牌、营销、管理的国际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积极吸引国内外智能制造高端人才携带项目、技术、创意来浙江发展。四是加快推进工业机器人园区建设。可考虑在基础较好的杭州市规划建设综合型工业机器人园区。在现有杭州青山湖高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机器换人与机器人技术产业发展联盟”基础上,设立1-2家集机器人整机、关键零部件制造及集成应用于一体的专业化高新园区,并配套建设成果孵化、研发检测、认证认可、教育培训及金融租赁等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公共交通、商业服务等设施。五是积极推广工业机器人市场应用。加大工业机器人产品推广力度,在机械装备、汽车、食品、医药、电子、危险品制造等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危险性的行业领域,健全完善劳动安全法规,明确危险、有毒、有害环境工种限期改造为机器操作,引导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对传统生产线或生产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方式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各级财政应在技术改造专项经费设立机器人示范应用专项,重点对全省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首台套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给予风险补贴,探索建立供需双方的双向激励体制,集合相关优势创新平台和企业开发符合特定要求且行业影响力较大的工业机器人成套应用装备,在示范基础上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杭州市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