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社会关系改造与政治运动进程研究(1949—1976)

2017-01-25 12:38
中共党史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人缘工具性人际

沈 毅

城市基层社会关系改造与政治运动进程研究(1949—1976)

沈 毅

目前关于1949年后城市基层社会关系改造及其变迁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革命”与“传统”的内在伦理张力。因此,要进一步厘清这一问题,还要对传统社会关系模式的核心机制有所把握。这样的历史考察有助于突破新制度主义的工具性资源分析视角,更多地关注文化伦理层面的象征性资源改造与作用的深层结构。50年代伴随着单位体制的确立,革命国家通过对工具性资源的有效控制,从根本上冲击了“家本位”的“差序格局”社会结构,极大地减少了私人之间的重要工具性交往,基本消除了由工具性资源分配和交换而引发的人际矛盾,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和谐式的同志关系”模式。但在这种新的群体性格局中,以“人缘”为指向的中国传统中庸式的实践运作规则仍然潜在地发挥作用,很多革命化举措不期然间成为群体中“人缘”差异再生产的重要途径,“人缘”差异与革命运动暂时达成了彼此循环平衡的再生产关系,即形成了通过日常革命举措来再生产不同个体的“人缘”差异,又通过既定的“人缘”差异状况来寻求敌人、完成运动指标的双向过程。从根本上看,在缺乏流动性的单位制群体格局中,文化伦理的深层结构至少在人际伦理层面仍然存在很强的历史惰性,甚至在某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里,革命运动对于国民性的塑造在一定意义上反而强化了自保式的中庸人缘实践,即革命不仅难以触动传统人际交往及其基本法则,甚至对人际关系的改造本身就陷入了传统人际伦理与实践的困境之中。革命实践不仅没有形成与传统的完全脱节,反而潜藏在一种为人难以察觉的深层传统之中,甚至在某些情境中成为基层草根社会“人缘”差异再生产中的一个环节,这可能是“革命逻辑”的“非预期的后果”。(吴志军摘自《开放时代》2017年第2期,全文约42000字)

猜你喜欢
人缘工具性人际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情商高,人缘好,很会做人的三大星座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中职数学“工具性”教学模式探究
搞好人际『弱』关系
好人缘不是计较出来的
好人缘
向量的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