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新语的类化及其寓意

2017-01-24 03:43高中建别楠楠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新语亚文化群体

■ 高中建 别楠楠

(河南师范大学 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 河南 新乡 453007;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0008)

青少年网络新语的类化及其寓意

■ 高中建 别楠楠

(河南师范大学 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 河南 新乡 453007;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0008)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青少年群体更多地使用网络流行语代替传统语言,形成新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作为典型的高频网络交流群体,青少年的网络新语可以从语言的表达主体、使用平台、表达形式以及表达效应四个维度进行类化分析。中学生新语、大学生新语和社会青年新语反映出年龄构成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微博、朋友圈、BBS和QQ新语因为使用平台不同反映出青少年面对不同对象会选择性地使用各类语言来灵活应对;吐槽类、文艺类、缩略类和谐音类新语以不同表达方式反映出多元文化融合下青少年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双向开放的人际交往模式;正能量新语和负能量新语代表了青少年亚文化在严峻的就业乃至生存环境下对自我同一性和价值观产生的差异性影响。以网络新语为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是青少年形象的生动展示,具体表现为求新变革、生活态度积极向上,但也有生存困境所迫产生消极颓废的一面,它的显著特点以及青少年的未来走向与主流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青少年 网络新语 类化 亚文化 寓意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较2015年底提升2.9个百分点,其中学生网民比例最高,10岁以下占3.2%,10-29岁达到20.2%,20-29岁达到30.3%[1]。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网络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新语言更是以其自身独有的不同于传统的语言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社交等领域。青少年处于重要的人生阶段,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不成熟的自我认知与思维,使其成为了网络高频交流群体,在社会认知、情绪情感、道德内化等方面受网络新语的影响比其他群体更大。

网络新语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网络交际语言,主要是指由普通网民在网上发起并制作,一定时期内在互联网乃至现实生活中广泛传播使用的语言、符号、文字、句子等。网络新语既是网络文化现象的标志,也是网络文化生活的重要体现,具有简便性、形象性、多样性、流行性、杂糅性等特点,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网络新语被用来传情达意,表现一个人独特的个性和心情。根据新华字典对“语言”的解释,“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一定的体系,包括表达主体、接受主体以及表达内容三个部分”。本文从语言的表达主体、使用平台、表达形式以及表达效应四个维度,对青少年使用的网络新语进行类化和对比分析,通过使用场景、语言习惯等来研判使用者背后所隐含的本意,进而对其产生原因、语义变化、发展趋势进行解读,探究网络新语对青少年自身乃至青少年亚文化、社会主流文化产生的影响。

一、表达主体——中学生、大学生和社会青年新语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期,这一时期是青少年个体尝试承担社会角色、遵从社会规范,在社会以及某些社会群体中进行不断学习并积极参与的过渡阶段。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青少年群体是一个既包括青年又包括少年儿童的社会群体,年龄范围在6-25周岁之间[2]。网络新语的表达主体既可以按照男女分类,也可以按照年龄分类,这里主要以年龄和知识水平为标准分为中学生、大学生以及社会青年三个类群。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年龄大多处于13-18岁之间,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年龄大多处于18-25岁之间,社会青年是指学龄期间辍学在家或者过早步入社会,承担着沉重的生存、就业等方面压力的这部分人。三类群体自身的学习状况、生活阅历、现实境遇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异使得他们常用的网络新语也有所不同。

中学生网络新语主要包括“吓死宝宝了”、“呵呵”、“语死早”、“躺着也中枪”等。中学生除了独立性增加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意识觉醒,反叛意识突出。主要是因为中学生群体正处于青春期,是从童年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其客观认知、情绪情感、道德内化等方面还不完善,在自我探索、升学考试、树立人生价值观等方面一旦产生阻力,就会出现各种难以克服的困惑、矛盾和挑战,挫折感强烈,进而具有反抗心理,形成特殊的思维模式与表达方式。同时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对各种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具有极其敏锐的感知能力。他们喜欢通过一些标新立异的方式来张扬自我,他们喜欢挑战,经常对抗权威,并通过颠覆传统来凸显个性,但是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偏好于较为简单的网络新语。“吓死宝宝了”、“呵呵”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负向展示和不在乎权威的叛逆表达;“语死早”大意是“语文老师死得早”,意在表明同学们词语使用不当,语文没学好,这也是中学生对群体不成熟的自我嘲讽;“躺着也中枪”多用于一些无关的事情波及到自己的无奈感,是青少年尝试融入群体、参与社会的初始感觉,是社会关系建构的必经阶段。调查表明,这些中学生网络新语的内涵大多都是围绕着学习生活展开的,体现出青少年对自我发展的重视和社会交往的关切。

大学生网络新语主要包括“APEC蓝”、“涨姿势”、“冷无缺”等。18岁是法定成年人的界限。一般来说,此时青少年的身体已完全成熟,心理也已经半成熟或正在走向成熟。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接受较为全面的高等教育,知识水平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对未来充满希望,善于自我掌控,对社会事件的判断偏重理性,能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使用的网络新语也比中学生较为高级,而且社会属性突出。“APEC蓝”和“涨姿势”都可用于对社会事件的正面评价,具有正能量,体现出大学生的社会情怀和责任担当,也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所取得的成就,说明大学生随着文化水平的提升其政治素养不断提高,爱国爱党意识增强,这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冷无缺”大意是“冷漠无情缺乏理想”,常用于对某人堕落表现的嘲笑,以及对社会堕落颓废状况的不满与讽刺,这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群体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和精神面貌,有助于激励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大学生网络新语凸显了青少年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这是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的体现,也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有效贯彻落实的结果。

社会青年网络新语和上述两类新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世俗性较强,趣味性偏低,主要包括“人艰不拆”“有钱,任性”“狗带”等。青少年个体的自我认知与体会具有阶段性特征,也会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新的改变。社会青年由于学龄期提早步入社会,本身知识水平较低,缺乏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加之社会不良思想的浸染,因此使用的网络新语较为粗俗。这一特点笔者在2013年、2014年两次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状况的实地调查中得到了佐证。“人艰不拆”原话是“人生本来就这么艰难,有些话就不要拆穿”,反映出社会青年在现实生活中的艰难境地以及对自我过往经历的懊悔,希望活在当下,善待人生;“有钱,任性”常用于对他人以及自己奢侈行为的合理解释,反映出自身经济水平较低导致强大的心理落差,以及对经济水平较高者的羡慕、对自我心理的安慰;“狗带”是英文“go die”的谐音,翻译为“去死”,某些社会青年遇到挫折会说“我不会轻易狗带”,意思是不会轻言放弃,反映出他们虽然处于社会的中下层,学历与地位不高,但具有顽强、不自弃的心态。社会青年接受学校教育偏少,受社会影响较为深刻,其网络新语大多通过网络的单向传播以及同伴群体间的相互传用而流行起来,层次较低透视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媚俗性,但青少年本身具有的突破性使他们仍然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努力,使其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的掌控力和自信心,发掘个人所具备的潜能,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青少年群体不仅是网络文化的被动接受者,更是重要的主动参与者和创制者。青少年的主体特点决定了他们在使用网络语言时充满了颠覆性、创造性和非理性。网络新语是网络文化的表现方式,它的使用是青少年社会诉求的一种表达,它的流行也是青少年亚文化的发展态势。网络新语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流行映射出青年流行亚文化在新时代的显著特点以及未来走向。

二、使用平台——微博、朋友圈、BBS校内网和QQ空间新语

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更多网络沟通工具得以研发、使用、普及。目前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公众号、BBS校内人人网、QQ四类社交软件最为火热,由此衍生出四类网络新语。不同使用平台的网络新语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网络上曾经有一个段子:生活上的事写QQ上,开心的事写朋友圈上,学习上的事写校内人人网上,各种事儿都可以写微博里。因为QQ里有父母亲戚,微信朋友圈里有朋友们,校内人人网里有同学们,微博里有所有网民。

微博类网络新语是使用最随意、风格最多的一种新语。微博是目前互联网最大的交流平台,超过5亿的网民注册微博进行线上交流互动。由于微博允许使用虚拟名称而且在不违反法规的情况下可随意发表观点看法、表达自我,因此受到青少年热捧。以“何弃疗”、“然并卵”、“人艰不拆”、“语死早”、“APEC蓝”等为代表的新语在微博上使用较多。当某一热点事件发生后,网友可在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根据自己的立场不同,表达的观点也不同。“然并卵”是遇到难以克服的挫折时表达无奈心情的新语,“何弃疗”是看到网络恶搞段子调侃网友的新语,“人艰不拆”是揭露某种不好事情的真相时常用的自我安慰语,“语死早”本意是“语文老师死得早”,是指出某人词不达意时的恶俗用语。微博用语多且杂乱,最能表达青少年群体的真实心意与情感,有助于纾解情绪但也面临着正负效应喜忧参半的境地,反映出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意识与行为倾向需要各方力量加以正确引导,使其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上表达观点时不被负面信息所侵蚀,确保正确、规范地使用网络新语,激发正能量,抑制负影响。

微信朋友圈新语是常用于朋友间的亲昵、温馨类新语。微信联系的一般都是熟悉的朋友,青少年选择微信好友时也会慎重筛选,朋友圈可以通过亲昵的话语增加彼此感情、寻求精神寄托。通常在微信朋友圈使用的新语有:“么么哒”、“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有钱、任性”、“吓死宝宝了”。青少年通过使用这类网络新语来与朋友增加交流,互通友情。比如想表达对朋友的亲昵时,可以用“么么哒”来加强语气,强调两人的亲密关系;发现奇闻囧事可以用“吓死宝宝了”来实时共享,用词不失亲昵,又能恰当表达自己受惊吓的心情。青少年时期的朋友很少利益纠纷,相互间是最真挚的友谊,适当的恶搞、亲昵、吐槽能使彼此的友谊加温。微信朋友圈新语从侧面反映出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强烈交往本能,以及对同学、朋友情谊的珍惜,也说明了人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情绪情感对教育接受的组织功能应该得以重视并加以拓展[3]。

BBS校内网新语是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用于学习知识、交流经验的正能量新语。主要有“涨姿势”、“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手动点赞”等。学习是贯穿青少年时期的主要任务,学习问题是学生交流的主要内容,“涨姿势”意思是学习到新的知识使自己增长见闻,丰富自己的知识阅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是强调所说事情的重要性和了解事情之后对自己和他人的帮助;“手动点赞”通常用于对学霸或者突出行为的肯定与褒奖,表达自己的敬佩,并且为自己未来树立榜样。因此,经常使用BBS校内网新语的青少年多是不甘于现状积极进取的一类正能量代表。当前社会进步对教育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习近平在五四青年节时对青年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八字真经”,进一步指明了青少年学习成长的努力方向,为此需要进一步发挥BBS校内网络新语的桥梁和激励作用,促进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

QQ聊天新语是较为保守、温暖亲情的新语。网络的普及使得一批新潮父母使用手机上网,通过QQ视频、聊天以解与儿女的思念之苦。因此,QQ聊天用语主要是保守、温馨类语言,包括“我妈喊我回家吃饭了”、“有一种冷,叫做我妈觉得我冷”、“你妈逼你穿秋裤了吗”等。青少年时期,父母的影响较幼儿时期逐渐减弱,但是对父母的态度却从对抗叛逆向理解和顺从慢慢转变,特别是与父母分离之后更能深刻感悟父母的挚爱情结,因此“我妈喊我回家吃饭”反映的是一种对父母亲情的积极回应,也是进行自我调适、因应环境的表达方式。青少年特别是大学及以后在外求学打拼,面临的是严峻的学习压力与就业难题,基于父母的真情实感所形成的网络语言能让青少年在艰难时刻体会到家庭的呵护与温暖,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前行。

在青少年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快速形成和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和欲望不断增长,使他们急于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寻求社会认可,获得人格上的独立和事业上的成功。因此,青少年在社交平台使用网络新语既是他们展示自我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他们生活情境的亚文化体现。

三、表达方式——吐槽类、文艺类、缩略类和谐音类新语

网络世界是自由的,青少年的任何不触及法律道德的言论都能得以抒发和传播。按照网络新语所表达的内涵属性归类,可以分为吐槽类、文艺类、缩略类与谐音类。

“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也是醉了”、“跟你什么仇什么怨,100块都不给我”等是青少年用来宣泄不满情绪的吐槽类网络新语。这些吐槽类新语常用于现实情境与预期差别过大或者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为了抒发不满但是出于某些原因无法反抗而导致无语无奈的心情。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转折期,学习最佳期和思维活跃期,自我意识的增强、生活经验的积累、情绪情感的发展,使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予以关注和评价,并且凭借这些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他们爱憎分明,对新鲜事物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其他人,对自己难以接受的事情都能够明确表达,于是网络便成为了他们理解社会、表达自我的主战场。吐槽类新语的流行,背后隐藏的正是青少年群体对于一些事情产生不满情绪的一种宣泄和释放心理。吐槽虽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是他们利用主观性的实词虚化,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有利于青少年负面情绪和思想的释放,正所谓“嘈嘈更健康”。有学者分析了吐槽类新语的负面影响,认为某些网络新语的传播凸显了青少年群体社会道德意识的缺失和偏向,影响了倡导与构建社会道德与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进程[4]。从另一方面看,这些网络新语的使用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少年社会参与意识、个体维权意识、网络参政意识的增强。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么么哒”、“我们”等新语是用文艺的风格,来表达青少年的自由情怀、交往诉求与独立动机。青少年对现实生活充满激情,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他们要求自我独立,摆脱束缚,同时内心又渴望融入群体,获得友情;他们对文艺的生活充满向往,崇拜诗人、作家,也希望用文艺的风格来呈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因此,此类网络新语迎合其青春特点,很快在青少年中流行起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表达的是青少年渴望突破自我,冲破枷锁,开辟新天地的生活方式,同时又带有青少年追求时尚、崇尚浪漫的理想情怀,这与他们的叛逆性与颠覆性以及不满于现状的心理特点相符合。“么么哒”常用于和同辈群体的交往中:一方面他们想要独立,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人气质,因应了青少年的求异心理;另一方面又想融入同辈群体,寻求情感支持,因应了价值实现的从众心理。这类网络新语都偏清新文艺风,凸显了青少年渴望自由又害怕孤独的矛盾心理。有学者认为,某些新语的使用丰富了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传播语言,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也有学者认为,此类文艺新语的流行增加了青少年人际传播中不健康语言的分量,影响其日常沟通,产生负面影响[5]。笔者认为,在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使用浪漫新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人际交往诉求无可厚非,还能展现幽默风趣的个性特点。

“城会玩”、“活久见”、“我伙呆”、“然并卵”、“何弃疗”、“累觉不爱”等是青少年用几个鲜活的词来替代时下流行的句子,形成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缩略类新语,凸显的是青少年以创造创新为目的,追求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展现的是独特的个性和求异的心理。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其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致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强化并首先表现在造句上。“城会玩”、“活久见”、“我伙呆”等词表现的是青少年的吃惊状态。随着青少年的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他们更多地利用理论思维,对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当青少年遇到一些原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是实际情况超出自己的意识范畴时,这些网络新语就可以用来表达他们对现实情景惊讶的心情。“累觉不爱”是青少年感受到负能量、产生负面情绪时表达自己心情和看法的缩写用语。它的原话是“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

青少年能用此类缩略词表达自己的心情,说明他们有应对挫折的信心和技巧,是对自己的最好维护,也会让自己变得强大,我们的教育应该鼓励他们用恰当方式宣泄情绪。同时有学者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对网络新语流行的深层动因进行分析,认为求异心理是最大因素,印证了当代青少年对于独特个性的追求和向往[6]。还有学者认为,某些网络新语折射出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困境,语言的随意缩略导致青少年的阅读能力下降,降低学生的审美,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7]。也有学者认为缩略类新语能够满足青少年好奇心,掌握社会新动向。笔者认为缩略类网络新语有助于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促进青少年进行发散性思考,提高创造力,当然这需要网络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双重配合。

“涨姿势”、“we are 伐木累”等谐音类网络新语是用搞笑的谐音代替平淡乏味的普通语句,赋予其一种趣味性,展现青少年独具一格的特性。这类汉字或英文都仅仅表示与所表词语相同或相近的读音,其本身的意义与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并无太大关联。“涨姿势”原话是“增长知识”,用于说明青少年丰富了阅历,学习了新知识。“we are 伐木累” 意思是“我们是一家人”,常用于集体活动中鼓舞士气,使之团结一致,友爱相助。谐音比原句更具特点,突显出青少年勤学好问、团结奋进的良好状态以及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青少年的发展诉求既透射出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所在。有学者指出,网民把拼音、汉字、英文等加以杂揉重构而形成网络流行语,导致我们的规范汉语变成了另类表达,是对传统语言规则的反动。笔者认为,青少年对传统语言的适当改造会转变思想、创新思维,既符合青少年的个性特点,又有助于促进社会发展。

网络新语作为青年亚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它的这种风格鲜明、意蕴丰富的符号系统是青少年群体自己的话语体系,是他们为证明他们自身有别于成人世界、父辈社会的存在方式。

四、表达效应——正能量新语和负能量新语

网络新语已经被青少年群体普遍接纳和使用,种类繁多让人目不暇接,他们对正能量新语和负能量新语并没有明晰的区分,只要搞怪好玩、能够抒发心情就行。青年之所以要恶搞,是因为青年和父辈共同面临的社会矛盾和难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语言的表达会产生相应的影响,网络新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特定的意义,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效应。

正能量新语主要是指因网友对某一事件发表正能量看法而形成的网络语言,也是用于相互夸奖赞赏的语言,包括“手动点赞”、“APEC蓝”、“么么哒”、“涨姿势”等。此类网络新语本身是某一正面事件发生后的积极言论,通过网络传播常用于对某一事件的褒扬,“APEC蓝”现用于描述清新无污染的空气;“涨姿势”用于学习到新知识增长见闻。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了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与需求。这些正能量新语的使用体现了青少年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度关注,有利于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正面影响,帮助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也是青少年亚文化发展的文化营养。

负能量新语主要是指此类新语的传播使用会对青少年的成长、认知以及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包括各类明星用语,比如“what are you 弄啥嘞”、“我们”等。综艺节目是青少年学习之余消遣娱乐、缓解压力的重要渠道,青少年对此类节目接触多,自然对节目上传播的热词引用得多。“what are you 弄啥嘞”是目前炙热的某一综艺节目中明星使用的口头禅,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但是由于出自偶像之口便得到青少年的争相模仿,从侧面反映出青少年盲目追星、跟风的时尚心态。此类热词已成为集体活动时鼓舞士气的口号,起到了一定的正向作用,但明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比如“我们”是某知名女明星公布恋情时使用的词汇,短短两个字没有太多解释,现已被青少年常用于和同伴在一起时的状态。这类网络新语基本上没有什么代表性含义,本身也没有问题,只是某个综艺节目或者某个明星说的一句话,由于时下争相跟风模仿引申出了新的含义,这种新语的流行凸显了青少年浮躁跟风、盲目崇拜的心理状态,也表明青少年缺乏对社会、对自身的正确认知。虽然追星会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 但在他们自身看来,这些文化内容会让他们感到轻松和愉悦,自然就很容易得到认同。有学者认为,网络新语会使青年大学生自我遮蔽,和主流文化疏离,消解正能量,从而对价值观形成和培养产生消极影响[8]。笔者也认为,此类明星网络新语的频繁使用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过分追星容易脱离现实社会,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构建。对此,学校应加强教育与引导,使青少年正确看待明星,认清现实生活。

网络新语是网络文化的表现方式,它的使用是青少年社会性的一种展示,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体现。有学者指出,网络新语是青少年非理性化的价值表达,青少年亚文化贯穿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因此,关注网络新语就是关注社会和青少年本身,也是关注青少年亚文化[9]。 亚文化是指社会某一阶层或群体所创造的意义系统和表达方式。它所拥有的象征性的文化资源为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和个人提供了表现自我和构建身份的可能。青年亚文化又可以概括为年轻人为了有别于主流文化而创造的一种文化,以“叛逆”为主要色彩,以示青年文化偏离、排斥甚至对抗“成人文化”或“主流文化”的总体态势。它反映了青少年群体渴望打破社会阶梯架构和矛盾的各种尝试和努力。学界普遍认为,青少年亚文化通常会产生特殊的生活方式、语言和价值体系。网络新语的产生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青少年群体特性及其身心发展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流行是青少年亚文化的一种发展趋势。

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有所不同,一方面,以网络新语为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是青少年群体自己的话语方式,是他们为自己编织的语言代码,以此证明他们自身有别于成人社会的存在方式。另一方面,网络新语是群体成员之间的约定俗成或共同创造的,符号的使用和风格的形成强化了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价值认同,特定群体也通过符号系统与其他亚文化群体构成区隔[10]。青少年亚文化是青少年形象的生动再现,从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青少年的社会形象具体表现为求新求异、积极向上,但是也有消极颓废的一面。网络新语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流行映射出青年亚文化的时代内涵,它的显著特点以及未来走向需要与主流文化密切结合。本文对网络新语和青少年亚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是初步研究,它的未来走向以及如何与主流文化相适应,并进行良性吸收,才是研究网络新语的最终目的。

[1]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

[2]高中建:《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3]高中建等:《情绪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组织功能研究》,载《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 10 期。

[4]陈万怀:《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社会道德的影响及教育启示》,载《中国教育导刊》, 2013年第 9 期。

[5]郝小芳:《试论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人际传播的影响》,载《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10期。

[6]蒙嘉慧:《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反映研究》,辽宁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7]钟志奇:《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析》,载《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 12 期。

[8]赵 彬:《网络流行语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载《党史博采(理论)》,2012年第 6 期。

[9]张平功:《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及表现》,载《青年探索》,2007年第 4期。

[10]马中红:《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载《青年探索》,2011 年第4期。

2017-09-02

高中建,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社会事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青年及社会问题; 别楠楠,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思政部教师,主要研究青少年教育。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省意识形态动态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7JC40)、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态度理论视域下中小学爱的教育的本真与回归——兼论爱的态度的转变与认同”(课题编号:2017-ZZJH-2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王俊华)

猜你喜欢
新语亚文化群体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世说新语》:周处除三害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学林新语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网约车(双语加油站●时事新语)
把脉“腐败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