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栋
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重庆 400020
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李英栋
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重庆 400020
目的分析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运用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借助数字随机抽取的方式,从该院消化内科临床中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患者中选取120例进行研究,并根据不同的护理管理模式将其平均分为甲组、乙组,每组各60例;甲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乙组则实施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比较两组的管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接受不同的护理管理后,甲组投诉率是8.33%、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6.67%、对该次护理管理的满意度评分是(84.6±1.0)分;乙组投诉率是0.00%、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是0.00%、护理满意度评分是(98.8±1.0)分,乙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化内科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积极运用组长负责制的分层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显著降低住院患者的投诉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而且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
消化内科;护理管理;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效果
随着人们的护理需求不断增加,对于医院护理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加强护理管理有助于全面提升住院患者的护理满意度[1]。消化内科属于医院重要科室之一,随着相关疾病患者不断增加,使该科室护理管理效率备受关注[2]。为了全面提升该科室住院患者的护理效率,降低患者投诉率,该院对收治的患者积极开展了组长负责制的分层管理,获得了不错的管理效果。并将管理结果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借助数字随机抽取的方式,从该院消化内科临床中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患者中选取120例进行研究,并根据不同的护理管理模式将其平均分为甲组、乙组,每组各60例。甲组中女性、男性各30例;年龄均处于18~65岁的范围中,平均是(42.8±13.6)岁,并且均实施常规的护理管理。乙组中女性、男性分别是28例、32例;年龄均处于16~70岁的范围中,平均是(44.8± 10.6)岁,且护理管理均以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为主,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采取对比(P>0.05)。
1.2 管理方法
甲组60例均接受常规的护理管理,而乙组则均采取组长负责制的分层管理,具体步骤如下。
①建立管理小组:根据科室护士的学历、资历以及职称等选择出3名组长,然后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将护士分为3组责任组,分别由3名小组长负责管理,最后由科室护士长领导3个小组制定分层管理方案。要求责任组长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以及与护理的工作量安排当天值班的责任护理人员实施分管患者,部分并且严重者有责任组长亲自管理。各组责任组长在管理中要对其他责任护士的护理情况、护患互动等进行指导、观察记录,保障本组责任护士的护理效果与质量[3]。
②实施方法:由于该院消化内科各责任组及小组组员、患者数量比较固定,因此以双班制进行护理管理,由责任组长副总行政班,且8 h务必在岗、24 h负责制。同时其他责任组至少每天1名组员整班,责任组组员中午休息时间段则由整班的这名护士负责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使一天中的护理管理具有连续性。此外,护士长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各组组员进行合理调配,排班的时候以新老责任组员搭配,并且在护理管理高峰期增加责任组组员数量。上一责任组完成护理工作后,在第二天早晨交班时由下一组接班的责任组组长带领其他组员共同完成上一组未完成的护理管理工作,以便保障患者的护理管理。最后,由3组责任组组长对本组组员进行每月1次考核,最后由科室护士长进行评分,并且对各层组员开展交流学习,加强责任组组员的综合技能与素养[4]。
③护理管理质量监控:各组责任组组长对自己组内成员的整体护理质量展开评估,以保障整体护理管理水平。责任组组长每周开展治疗监控并将组员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记录,并且及时采取整改措施。而科室护士长每天对病房加强查房2次,每月组织各责任组展开护士会议1次,对各层责任护士在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改善护理质量的措施,保障护理质量的同时,提高消化内科护理科室的管理水平。最后,由护士长对各组组员绩效情况进行考核,同时给予相应的奖惩[5]。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护理管理模式后,患者的投诉率、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整体护理满意度评分。其中,患者的整体护理满意度评分运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程度调查量表进行评分,分值是0~100分,若评分≥90分,则视为非常满意;若评分为70~89分,可视为基本满意;如评分低于70分,则视为不满意。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均采取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取来(±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n(%)]来表示,应用χ2来进行检验,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两组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投诉率
两组住院患者均接受不同模式的护理管理后,甲组60例中有5例患者投诉,投诉率是8.33%;乙组60例中无任何患者投诉,投诉率是0.0%;乙组患者对本次护理管理的投诉率显著低于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1 4,P=0.003 4<0.05)。
2.2 对比两组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两组住院患者均接受不同模式的护理管理后,甲组60例中有4例患者发生了不良护理事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6.67%;乙组60例中无任何患者发生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是0.00%;乙组患者在该次护理管理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33 6,P=0.006 4<0.05)。
2.3 比较两组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对该次护理管理的满意度评分
该次研究的120例住院患者均资源参与了该次护理管理的满意程度评分,其中,甲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是(84.6±1.0)分;乙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是(98.8±1.0)分,乙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然高于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776 6,P=0.001<0.05)。
在医院护理管理中,患者的满意度能客观地表达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与质量[6]。该次研究中,乙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然高于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运用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此外,采取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的乙组患者,在护理投诉率、不良时间发生率方面,均显著低于采取常规护理管理的甲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由于运用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能够提高责任组组长的责任心,促使其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主动对自己、对其他责任组员的护理效果、质量进行纠查,并且在科室护士长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开了护士会议,通过各责任组组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使某些不良事件及时得到预防,达到安全护理的效果。此外,护士长将科室的各护理人员通过资历、职称、年龄等进行细化分组,并且明确了具体的护理工作内容与流程,加强对病情严重者的护理管理,能够显著提升这个护理管理效率[7]。
综上所述,将组长负责制的分层管理方式学科、合理地运用到医院消化内科的日常护理中,能够显著提升护士的护理质量,使患者获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保障了该科室的整体护理管理效率,该护理管理模式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
[1]明晓丽,鲁谨.护士分层分组管理模式在内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J].农垦医学,2012,22(1):69-71.
[2]李群,黄妙琴,黄转宜.急诊护理管理中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的护理价值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11): 176-177.
[3]孔丽梅,余燕,张朵朵,等.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6(9): 270-271.
[4]孙梅花,陈华,彭华娜,等.责任组长负责制排班模式在胸外科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1(14):66-69.
[5]朱玉培.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5,28(8):119-120.
[6]陈玉宇.护士分层护理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价值工程,2013,28(34):142-143.
[7]陈红光,刘琼.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16(3): 213-214.
R473
A
1672-5654(2017)05(b)-0156-02
2017-02-18)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14.156
李英栋(1980-),女,山东泰安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