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透养三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综合应用❋

2017-01-18 04:23王浩中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1期
关键词:阴液温病气机

段 颖,王浩中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成都 610075)

【理论探讨】

论清透养三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综合应用❋

段 颖,王浩中△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成都 610075)

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在里,其治则不外“清、透、养”三法,即清泄里热、透邪外出、养阴生津,是针对温病以发热为主症,发病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热郁”这一病机特点而确立的治疗温病的基本法则,其运用贯穿温病发生发展的始终,适用于温病卫气营血分各个阶段的治疗。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病机复杂、证候各异且多有兼夹,故“清、透、养”三法在运用过程中,必须结合不同的病变特点灵活搭配、主次分明,才能更有效地驱除病邪、固护正气、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温病;清透养;卫气营血;治法

温病的本质是热郁在里,其治则不外“清、透、养”[1-2],既有热邪故当清之,然热有在气在血之分,故清热亦有清气与凉血之分。热乃郁热,有郁即当透邪。透邪的原则是疏其壅滞,展布气机。气机畅达,邪热外出的道路通畅,伏郁于里之热邪方能透达而解,故在清热的基础上,还须伍以透邪之品。温病最易伤津耗液,其治疗过程始终注意顾护阴液,故曰:“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清、透、养”治温三法,适用于温病卫气营血各个阶段。

1 清法

清法就是用寒凉性药物祛除热邪的一种治法。故曰:“既有热邪,故当清之,此即热者寒之。”“清热是治温热之本”[3],它贯穿于温病治疗的始终,是治疗温病的主要祛邪大法。但由于热邪程度不同,故用寒凉清解之时,既要防止病重药轻,又要防止过于寒凉,冰伏气机,苦寒伤胃。

1.1 卫分证——辛凉清解法

感受外邪即时而发,初起以热在卫分为主的温病,症见发热、恶风或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此乃温热之邪侵犯肺卫、卫气郁阻、肺气失宣所致。卫分证清法主要体现在清解之法,药用辛凉轻清之品,以泄卫解热,代表方剂如银翘散,方中银花、连翘、牛蒡子等清热解毒,既能解表又防邪气进一步深入气分。

1.2 气分证——清气泄热法

根据气分不同阶段,邪气初入气分,轻清宣气,方用栀子豉汤。邪热入里,气分热盛,症见身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等,此表里皆热,热势亢盛当用辛甘大寒之剂清解无形弥漫之热,代表方剂如白虎汤。若邪热化火成毒则当清热泻火解毒,如黄连解毒汤。若实热与积滞互结于肠胃而成阳明腑实之证,又当清热泻下通腑,方如三承气汤等。

1.3 营分证——清营泄热法

温病气分热邪未解传入营分,劫伤营阴。症见身热夜甚、烦躁不寐,或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等。《温热论》曰:“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此乃温热之邪由气入营伤营阴,故宜用咸寒清热之剂,清营泄热以滋营阴,代表方剂如清营汤、清宫汤等。若邪陷心包致窍闭神昏,又当清心开窍醒神,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

1.4 血分证——清热凉血法

温病热邪深入血分,病情深重,症见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则昏狂谵妄、斑疹紫黑、吐血、便血、尿血、舌质紫绛等。此乃温热之邪深入血分,煎烁阴血,以致耗血动血。清法的应用体现在清热凉血。若邪热入厥阴,热极生风,肝风内动,又当清热凉肝、息风止痉,但清血热时亦须伍以清气热之品。因气分热盛,热邪方陷于血分,鲜有单纯血热而无气热者,故凉血必兼清气。

2 透法

透法的实质是“火郁发之”[4],即透达邪热,通其郁闭,宣畅气机,使邪由深入浅、向外透达的一种治法[5]。其原则是疏其壅滞,展布气机。只有气机畅达,方能使在内的火热之邪透达于外而解,给邪气以出路。纵观治温大法虽无透法之说,但深究诸法无不寓透,透法实贯穿于卫气营血的全过程。

2.1 卫分证——宣卫透表法

卫分证治疗立足于透邪外解这一点。正如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以辛散开其郁,凉以清泄其热,轻清宣透,宣郁清热。邪在肺卫应“随其性而宣泄之”,代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等。温病表证病邪类型除风热外,还有燥热、湿热、暑热的不同,治疗上亦有透表润燥、芳化宣透、透表解暑之不同治法,代表方如桑杏汤、新加香薷饮、藿朴夏苓汤等。

2.2 气分证——清气宣透法

热在气分属功能障碍,此时邪气甚而正气未衰,邪热仍有外达之机,故以清气为标,宣气机为本。温邪初入气分,治宜轻清宣郁;邪热入里,气分热盛,热炽津伤,治宜清气生津、达热出表。若邪热入里已深,与宿食互结而见胃肠积滞证,治宜用通透法[6],即攻下、开结、通里以通腑泄热、开达气机,用方如三承气汤。正如吴又可所言:“邪留于胃,故里气结滞,里气结,表气因而不通,于是肌肉之邪不能即达于肌表。下后里气一通,表气亦顺,郁于肌肉之邪方能尽发于肌表,或斑,或汗,然后脱然而愈。”此外,若气分湿热为患,湿热留恋三焦,又当祛湿透邪,分解湿热,用方如雷氏芳香化浊法。

2.3 营分证——透热转气法

温病气分热邪未解,内陷营分,治疗当叶天士所说“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就是在滋营阴、清营热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配入清泄气热、开达宣透之品,以促进营分的邪热透出气分而解。营分证为气分证向血分证的转化阶段,邪热仍有外泄之机, 但临床多由于饮食积滞、痰热内停、湿浊内聚、燥屎内结、瘀血内阻等因素造成营分、气分之间气机不畅,入营之热邪不能顺利透出[7]。治疗当针对导致营热不能外透的原因施药,因势利导,以排除障碍、宣畅气机,使邪有出路,则入营之热邪出气分而解。根据营热阴伤及郁热的程度,而有先后主次之别。正如柳宝诒《温热逢源》所说:“凡遇此等重证,第一先为热邪寻出路,如在经者,从斑汗解,在腑者,从二便出是也。”故在运用时,必须抓住“透热”这一关键,用药不拘轻宣开透,凡能透转营热如消食、化痰、通下、逐瘀等药,皆为透热所常用。

2.4 血分证——凉血透斑法

温邪深入营血,郁阻血分,血热胶滞,瘀热互结,阻滞气机,邪无出路。叶天士提出“急急透斑为要”。即在清热解毒凉血之中配以宣通气机之品,以疏其壅滞,使气血宣通从而达到凉血散瘀透热的目的,代表方如犀角地黄汤、神犀丹等。

3 养法

养法即补养阴液之法。温热病邪最易耗伤津液,其伤阴贯穿温病发生发展始终。而阴液是抵御温邪入侵的重要物质基础,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相反,若体内阴液不足就较易感受温邪而发温病,即“病温者,精气先虚”[8]。养阴法主要通过生津养液、凉血养血、填精养髓等获得疗效。此外,养阴还能促进气机调畅,将内伏之火热宣透消散以透邪;亦能养阴泻热,养阴以制阳敛阳等,因此保津养阴在温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3.1 卫分证——忌汗护阴法

在卫分证,养阴法主要表现为滋养肌表阴津,防止肺胃功能损伤,亦助初犯之邪从肌表而透,如银翘散、桑菊饮中均用芦根以生津止渴,以预护其虚,顾护人体阴液。同时邪在卫分,忌辛温发汗,以免伤阴助热,发为昏厥之变,体现出即使在津伤不著的卫分证阶段,也需要顾护阴津,防止热邪传变。如此,既可补热邪已伤之津液,又能防温邪伤津之患,透邪护津二者兼得。

3.2 气分证——泄热保津法

在温病的气分阶段,无论是阳明经证或者阳明腑实证,其养阴途径都是通过泄实而养阴,阳明经证用白虎汤清热而护大伤之津,阳明腑实证用承气汤急下而存将亡之阴,釜底抽薪,虽未使用过多养阴药物以防碍邪,但却是在祛除热邪的效力上保得机体津液,正气不虚。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强调滋养胃阴津液以战汗透邪。清化湿热之治法多用于气分证,除了燥湿清热之外,亦需要重视阴津的保护。

3.3 营血分证-救阴增液法

在营血分证,温热邪气深入血脉,耗伤人体阴液,表现为血不循经溢出脉外,或血热动风或阴血重耗,正如叶天士所说:“入血就恐耗血动血。”因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肾主藏精,肝肾乙癸同源,精血互生,故温病血分热毒极盛,最易消耗心、肝、肾之阴,若救不及时或救不得法则多有亡阴亡阳之危,此时应“凉血散血,救阴增液”。养阴之法以甘寒、咸寒、酸甘甚至血肉有情之品以滋补真阴,既可去其本无之虚热,又可复其固有之阴液,防阴虚风动之候,代表方剂如增液汤、加减复脉汤等。

4 清透养三法并用

温病证候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卫气营血各阶段病机复杂、证候各异,故临床使用多清透养三法并用,根据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4.1 卫分—清宣表邪为主兼以护津

温病初起,重在透邪,兼以清养。方如银翘散辛凉清宣,透热外达。方中银花、连翘、竹叶、薄荷皆性凉而质轻,轻清宣透,祛除卫分之邪热;配伍牛蒡子、桔梗、甘草清风热利咽喉;少量荆芥穗、淡豆豉辛散、宣阳以开其郁;芦根清热生津止渴。此几味药相合,使在表的热邪通过清解透达的方法从外而解,是清透养三法的具体表现。

4.2 气分——清气泄热为主兼以生津

热盛气分,重在清气泄热,兼养阴生津,方如白虎汤。方中主药石膏性寒清热,辛甘生津透表;知母清润以滋养肺胃津;粳米、甘草养胃气,补胃阴。观全方,石膏清透,知母清养,粳米生津,共奏清透养之功。

4.3 营血分——清营凉血为主兼以养阴

营血热炽重在清营凉血泄热,兼以养阴保津,方如清营汤。方中主药犀角性咸寒以清解营分热毒;黄连苦寒配犀角以增加清心之功;生地黄、玄参、麦冬三药相配甘苦寒并用,滋营阴而清营热,扶正而不留邪;丹参苦寒以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防止血与热结;银花、连翘、竹叶性凉而质轻,能“内澈于心、外通于表”,清气分之余热,畅气营间气机,导营热外达。此即“清、透、养”三法在温病营血分阶段之具体应用。

4.4 温病后期——滋阴养液为主兼以透热

温病后期阴液耗伤,余邪留伏阴分,重在养阴透热,引邪外出,方如青蒿鳖甲汤。方中鳖甲咸寒,滋阴退热;青蒿苦寒芳香,清热透络,二者相配内清外透,使阴分邪热有外达之机;生地、知母甘苦寒,滋阴清热,共助鳖甲养阴退虚热;丹皮辛苦性凉,泄血中伏火,诸药合用滋清兼备、标本兼顾,清中有透,养阴而不恋邪,祛邪而不伤正。

5 结语

温病治则“清、透、养”三大法,其运用贯穿于温病发生发展之始终,可用于温病卫气营血分各阶段的治疗。由于温病传变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病变阶段的复杂性,温病过程中往往不是单纯地表现为1个证型,每有卫气同病、卫营同病、卫气营同病、气营血同病甚至卫气营血同病者,临床当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情轻重缓急的不同程度,灵活配合运用清法、透法、养法等。总之,只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此三法合理运用于温病治疗的过程中,将对疾病的预后转归起到重要的作用。

[1] 王四平,张凯,白玉明,等.“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论温病[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5,30 (1):1-4.

[2] 李士懋,田淑霄.相濡医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7.

[3] 姜良铎,王文萍.温病中的清热法[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4):233-235.

[4] 郑亮,冯进.论“火郁发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11-13.

[5] 吴刚.叶天士《温热论》透邪法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4):6-8.

[6] 魏星,章韵.略论温病透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14(4):1-2.

[7] 赵绍琴,胡定帮,刘景源.温病纵横[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83.

[8] 杨进,孟澍江.《温病条辨》的清、滋法配合[J].陕西中医,1982,3(1):30-32.

R254.2

A

1006-3250(2017)11-1514-02

四川省科技厅课题(2014JY0060)

段 颖(1993-),女,四川仁寿人,在读硕士,从事温病理论与感染性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

△通讯作者:王浩中,男,四川苍溪人,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温病理论与感染性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Tel:18908048327,E-mail:442341743@qq.com。

2017-03-15

猜你喜欢
阴液温病气机
苦味食物未必都养心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谈养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
便携电子打气机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LNG加气机现场检定方法的解析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
温病瘥后调理浅探
《温病条辨》滋养肾阴十法及其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