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微”出成效

2017-01-17 21:56方莹
东方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先学微课内容

方莹

摘要:语文的预习微课(先学微课)应该放在语文课堂开始前,起到引领学生预习的作用,主要是针对课文的特质,提供给学生学习该篇课文的方法,技巧,以期学生利用这些方法和技巧撬动课堂,从而引领课堂,也从而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先学微课;课堂效率

顾名思义,高效课堂是指一种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的课堂方式。无可非议,这是每一个师者都极力追求,迫切希望的课堂方式;不容置疑,这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成绩的最有效方式。那课堂如何才能“高效”呢?个人认为,在相关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探索出积极有效的教学模式恐怕不失为一种方法。

而在众多的符合当下教育观的教学理念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都是不容被忽视的。美国大教育家杜威就把学生的发展视为一种自然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只应充任“看守者”(watcher)和“助手”(helper),不应站在学生面前的讲台上,而应站在学生背后。主张的是“做中学”,在工程中习得能力。而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这样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1]因此,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了课堂的先决要求。那如何追求学生“学为中心”下的课堂效率呢?个人认为,适当、合理、适时地运用“微课”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这里所说的“微课”,运用百度百科上的解释即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它在时间上有严格的要求,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这是由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决定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来达到教学的高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微课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时间选择问题。个人认为,主要有三个运用的时间点,即为课堂前的“先学微课”,课堂过程中的“即学微课”,和课堂结束后的“教后微课”。不同的时间点,微课设计应该要有不同的要求、作用和内容。结合自己的微课实践,本文尝试对“先学后教”型微课(以下简称“先学微课”)作一点浅析。

“先学微课”的要求和作用

先学微课,顾名思义,它应该安排在正式的课堂之前,是课堂开始前学生的先学内容。它应该起到为正式的课堂作准备的作用。不光如此,这种准备应该要能带动整个课堂的学习,它不仅仅是学生的一个浅层次的预习,更应该是建立在教者解读了教材基础上的一种方向性的导引预习。但是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中的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知识点的解读,在理论上说都是无穷的,答案也没有唯一。而课堂的生发空间也很大,应该说生发的空间愈加丰富,课堂就愈加精彩,语文更多的应该注重学生的自我阅读体验,自我生成和感悟。基于这些,“先学微课”内容的设定就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该帮助学生思考,打开思维。所以,“先学微课”不应该是一种对课堂内容的直接讲解,而应该是一个点上的引导,这个点可以是一个解读角度的提供,可以是一种品味方法的教授,也可以是一篇文章、一个作者显著特点的介绍,总而言之,这个点应该紧扣文章特质而设,当然这个点也暗含着幕后教者的创意,教者的独具匠心,这个点就好比是一颗珍珠,等待着学生在课堂上将它串联,将它欣赏,将它玩味,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引导是“引而不发”的,更多的感悟启发空间是留给学生的,然后以学生的感悟启发来撬动课堂。除此以外,先学微课的准备作用还应该体现在学生对基础层面比如字词、相关常识、内容的感知概括等方面的自我掌握,这种掌握可以调动自我的积极性,同时又可以为即将到来的课堂节约时间,也就是说,基础层面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通过微课并结合下文提到的“学习清单”,直观地进行课前落实,这无疑能够在极大的程度上节约时间,将时间的利用达到价值的最大化,进而促成课堂的高效。

比如在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的时候,我首先确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①掌握麾下、弦等字的读音,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词。②了解辛弃疾,感受其代表作品的风格。③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④体悟词人的感情及想象词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我在微课上主要设计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积累辛弃疾的名句,目的是为了引出辛弃疾,同时达到积累巩固相关名句的目的,还对作者进行了相关的介绍和了解。第二是读,要读得字正腔圆、文从字顺,目的是在先学阶段让学生首先能够把词读通读顺,在这一环节主要设计了教师的配乐示范朗读以及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的强调,还包括停顿的注意之处。第三个环节是要读得理解“词”意,把握内容,主要对该词进行了一些整体上的感知以及重点字词词义的理解和强调。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该首词的“词”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做好准备。最后一个环节是品读,要品读得有滋有味,有板有眼。但这是互动生成环节,也即是学生的自我解读和教师的引读互相碰撞的阶段,所以个人认为不宜在微课上进行机械式的有板有眼地说教,因而在微课的设计时抓了助读这首词的两个点,第一个点就是辛弃疾的“豪放”派词风介绍,在本词中具体就是一个“壮”字。第二个点就是辛弃疾词的“用典”解析。然后在正式的课堂上主要让学生品读“壮词之所壮之处”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本首词思想意义的解读。这样的设计,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引而不发”,保护了学生课堂上的生成。达到了先学的目的,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好的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了先学,从而达到了后教的高效。

另外一个注意点是微课在录制的时候还要积极关注录制者的录制语言问题,尽量要求语音语调的优美合理亲切,语速要适中。同时,应尽量使语言口语化,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先学微课”内容的选择

基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基于“先学微课”的要求和作用,“先学微课”的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概括起来讲,这微课的内容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应当是知识性的、直接性的、浅显的感知性内容。这可以包括字词的落实、文章内容情节的把握、相关文学常识(比如作者等)的了解、相关文学体裁(比如童话、小说、神话等)的感知等。这一层面的安排主要是为理解、分析、领会文章而做准备,同时节约课堂时间。第二个层面的内容应该是课堂的一个抓手,它可以是一种方法,可以是一个角度,也可以是一个观念,总而言之,是一个可以带动文章品读的点。而它最终的作用是让学生能够在微课学习之后,用这个点助读文章,实现在课堂上的反转,真正突显微课的作用,从而达到无痕而高效。比如我在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时候,就围绕着如下三个教学目标进行了微课的设计。这三个目标分别是:①了解童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多角度把握文章的主题。②品味文章,着重体会盲孩子的心声和文章别具一格的语言。③呼唤人间真情,以“善和爱”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提升自我的生命价值。然后,围绕这教学目标,我设计的微课内容有如下几个要点:第一是对童话的了解,同时积累提示著名的童话作家以及他们的童话作品以及重点字词。第二是对这篇文章的内容的把握,主要在微课中进行了内容的概述,让学生在这概述中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感知故事情节。第三是在前两个的基础上提示本文语言的特点,本文在语言上主要呈现出叠词的大量运用以及按句排行的特点,并且对这两个特点进行作用上的分析概述。而这第三点就是课堂的一个抓手,目的是通过这一语言的特点解读进而升华到文章主题的探讨。

到了后学部分即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主要围绕微课进行如下反转:首先以最快的速度结合学习清单对微课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和第二部分内容进行纠正巩固式的反转。然后用一条线串起语言上的反转,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微课中“语言特点概述”这把钥匙和抓手进行具体的语言品味,在深度的品味后到达情感主旨层面的探讨,最后是升华文章,学为所用,而最后部分主要要求学生结合文章主题进行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后来生活的想象和幻想,并且用按句排行的形式付诸笔端。由于有了“先学微课”中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也由于有了“先学微课”中对于语言特色的把握,就避免了学生在自我品读时的个体、局部、无厘头,甚至是无关紧要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很有方向性、目的性地进行品读,从而也就能自然而然地将课堂推向了高潮,自然而然地深层次地解读了文章,并将解读延伸至书本之外,课堂真正做到了高效而无痕。

先学微课和课堂的关系

“先学微课”自然先于课堂,自然是课堂开始前的一个高效预习(这种预习是有方向性、隐含性的,是引而不发的)但它并不仅仅是预习,它服务于课堂,通过它可以撬起、带动整个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将要用微课中提供的点来串连起整篇课文、整个知识点的品读或者掌握。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如何将先学微课和课堂进行衔接呢?这里就要借助于一张微课学习清单,这张学习清单根据所提供的微课而设计,依据微课而设计,就是对学生学了微课后的一种检查。如我在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所设计的清单:第一题是积累与运用,主要是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以及体裁和作者的简单填空;第二题是以图表的形式完成对内容情节的把握;第三题是针对两个语言特色而安排的两个句子赏析;第四题涉及主体的探究(读了课文后,你觉得是什么让盲孩子看到了光明呢?)第五题是一个由课文主题、文体、语言特色巩固为一体的一个拓展题(文章的结尾说“他们都是光明的孩子。”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和联想,接下来他们会怎样生活呢?试用文中的按句排行的形式写一段话。)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先学了这一课的微课后,第一题和第二题完全没有问题;而第三题的赏析语言题,基本上都能够用微课所提供的语言特色进行赏析,很大一部分学生答得到点深刻,但少部分学生还只是点到为止;而第四题和第五题就很参差不齐。这是因为“先学”处在个体学习状态,不是步调一致的行动,个体学习能力有高低,理解和存疑都有参差,所以“先学”的结果必然参差不齐。但无可否认的是先学部分高效地把握了文章,同时深深地为品读找到了一个支点,一个方向。而真正的课堂必须在“先学微课”的基础上有所建构。首先,它们是互相衔接的,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视学情交流微课清单中的基础性、浅层次的题目来达到衔接的目的,这是对“先学微课”的一种检测,亦是对这些内容的一次巩固。其次,真正的课堂又应该是独立的,有自己完整的一个过程。而这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将微课清单中的内容无痕地渗透进去,将“先学微课”中的引导点(抓手)无痕地运用进去。比如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一课中,我用“盲孩子的心声谁来回应呢?”这个大问题串连起整个课堂,然后在“影子来回应”的品读中重点品读叠词表情达意的作用;在“萤火虫等来回应”中重点品读“按句排行”语言特点的作用。并在课堂的积极互动中力求达到对先学缺憾的一种弥补和提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不光是对“先学微课”的答疑、检查和评价,更是对“先学微课”的归纳、补充、建构和开启。

先学后教,微课助效课堂,把握好“先学微课”设计的点,合理运用学习清单,必能撬动课堂,愿能给高效课堂添得一种有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先学微课内容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浅议“分层先学”式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先学后教探索数学课堂新模式オ
有指导的“裸读”式“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