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义
摘要:目前,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从而导致高校教学资源的重复浪费。本文从优化培养机制、加强学风建设、导师制模式等几方面入手,研究探讨本硕一体化教育质量体系,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本硕一体化;体系;创新型人才
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学科专业的规划设置与优化调整、培养模式的改革与课程结构的优化等各方面的系统改革。近年来,国内少数高校采取的本硕一体化或直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所谓本硕一体化就是在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不间断地学完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并完成学位论文,最终获得硕士学位。硕博连读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成为通用模式,并得到国际上较为普遍的认同和借鉴。或者说,攻读硕士学位就是为了攻读博士学位,部分研究生最终只获得硕士学位是淘汰机制下的无奈选择。而我国的学位制度中,学士、硕士、博士的培养阶段基本是分离的,不适于快速培养创新型的精英人才。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被分成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个教育阶段,经过20多年的高等教育实践,这种阶段划分在实际运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弹性化处理。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高等教育日益多元化的发展,特别是在一些对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学习及掌握有很强的连续性要求的基础学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本硕一体化贯通的培养尝试。
本硕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优势,这种新型培养模式为优秀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会,既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高知识层次和高科学研究连续性的要求,又有利于学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办学质量的提高;缩短了学生获取博士学位的周期;保证了科学研究的连续性;另外,连续的时间安排,有利于交叉学科和跨学科培养博士生,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提供了可能,也为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1 优化培养机制
河海大学是一所以水利为特色的重点高校,2009年7月,大禹学院成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改革迈上新台阶。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经过五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从培养理念到培养模式,从制度建设到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人才培养新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大禹学院是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拓展和提升,是学校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尝试。为了更好更多地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展了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本硕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
实行本研连续培养。学生一、二学年按水利土木大类培养,主要是通识教育和基础培养。第三学年按专业方向进行培养,学生经过双向选择程序到各专业方向,主要有水文与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第四学年开始,满足条件者可免试推荐、提前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
1.1 校院协同
大禹强化班由大禹学院与各专业学院共同培养,注重学生宽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系统的科学实验方法训练。各专业学院拥有优秀的科研资源和创新团队,科研项目均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以及重大科技计划等。大禹学院依托各专业学院学术前沿等优势,整合师资队伍和科技资源,营造优良的学术氛围,共同构建培养平台,建立协同创新培养机制。大禹学院本科生实行学业导师制,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专业选择、创新实践、科研训练等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符合个性发展的专业培养计划。
1.2 校地协同
结合华东地区重大需求,河海大学与坐落地的政府机构、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共建科学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行业研发中心和研发基地,优势互补、相互辐射,既带动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同时,学生也获得了更多地创新实践机会,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1.3 国际协同
大禹学院依托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与国外先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国际性企业实习培训、国际交换生、联合培养学位项目、短期国际社会实践项目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2 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保证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如何提高当前本科生、研究生学风水平,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也是高等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力量,时时刻刻都在对学生产生着强烈的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长。高等学校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风建设,构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素质和能力、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本硕一体化”培养理念主要指:同一个辅导员负责同一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工作。两个年级工作具有共通性及互补性特点,打破了过去本科生辅导员负责本科生事务、研究生辅导员负责研究生事务的工作模式,将同一专业不同学业阶段统筹起来,以实现本、硕培养的有效衔接。
2.1 传承校园文化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于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大学精神体现了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一经形成,将对全体师生起到激励、辐射、引导的作用,对学风建设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研究生经过四年在校学习及考研过程后,经过耳濡目染,对校园文化已经有了清晰的理解与认识,而本科生由于年龄小、心智未成熟,还不能完全体会大学校园文化。通过研究生对本科生讲解、以身作则,能够使本科生迅速了解校园文化,大学精神,促进学风建设。
2.2 学习经验传递
研究生不同专业之间以及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以经常性的读书会、问题研讨会、沙龙、讲座等形式,通过交流和沟通,促进研究生和自我素养提升。通过研究生不同学科专业的交流活动,可以使研究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从而有效解决研究生新生可能出现的生活、学习和心理问题;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也可以锻炼研究生在活动中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实现研究生的自我服务功能。在与本科生的交往活动中,研究生通过向本科生介绍考研的经历和大学学习方法,可以逆向影响自身,从而更加注重专业理论学习,而且还能够锻炼研究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也为本科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帮助。
2.3 营造科研氛围
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是高校发展的竞争力所在,也是学风建设的动力源泉。学校应在办学理念指导下,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教育纳入到正常教学当中,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的项目。但是,由于低年级本科生掌握有限的专业知识及实验操作技能,还不能安全、独立胜任此类科研项目。基于“本硕一体化”培养理念是以“本科生为主、研究生为辅”的理念,由研究生指导,让更多的本科生到实验室参与到创新实验当中。其次,通过建立科学、规范、长效的工作机制,搭建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间的学术论坛、科技文化节、学术成果申报、学科竞赛、创业计划等实践创新平台,深入开展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增加校园文化科技学术含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营造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使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深层次促进学风建设。
3 导师制模式
指导教师的水平和指导模式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导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既是学生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的导师,也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导师,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建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本硕一体化导师制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各类科研团队相继建立,不同学科研究有了一定程度的交叉,因此,导师组制学生培养模式值得尝试。导师组制的培养模式是以一名教授或专家为组长,由几名教授、副教授和高年级研究生参加的指导小组。由教授和副教授共同研究制订并实施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并在培养中共同参与、集体培养。其特点是发挥集体优势,加强对研究生的培养,目的是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创新能力。但是导师组是由多位导师组成,因此,只有有效组织和协调导师之间的关系,才能发挥其优势。但是对于本科生来说,由于各高校本科生规模较大,而教师课时较多,加之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本身的科研成果要求较高,所以部分教师无多余精力指导本科生科研。但是很多本科生是初次参加科研活动,对文献查找、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不甚了解,加之在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及时帮助,打消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因此,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考虑构建“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导师制体系,充分利用研究生资源。研究生具有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和思维敏捷等特点,且正在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与科研能力培训,有着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研究生队伍作为学校科研的主力军,因此,利用研究生来指导本科生科研,充分发挥研究生队伍在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过程中的作用,是提高本科生科研水平最为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吴文涛等,协同创新实现“本-硕-博”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高校教育管理,2013.11
[2] 许周速等,构建省属高校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理论纵横,2013.12
[3] 王学保,基于“本硕一体化”培养理念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探究,教育改革,2013.07
[4] 向丽丽,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职教师资“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初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