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义
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多元思潮相互碰撞、冲突,多种文明相互激荡、交融。新时期高等学校的党建工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面临诸多挑战,陷入发展的困境,大学生的政治信念、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面临严峻的挑战。党的十八大强调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工作环境
1高校基层党支部工作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高校部分基层党支部在开展活动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方式方法,不能结合工作实际,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在新形势下,高校的一些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质量不高,缺乏吸引力,效果明显下降。对党员过组织生活缺少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学生党支部活动主要集中在党员发展环节,没有能站在学生活动前台,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学习活动仅限于简单的传达文件和会议精神,起不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党支部活动在普通学生眼里是有些神秘的“地下活动”。由于现在多数学生党支部党员分布在不同的年级和班级,全体党员参加支部大会十分困难,所以只是在讨论党员发展和转正时才召开学生支部大会。学生支部人数普遍较多,遇到实习、毕业时党支部活动无法开展,所以党支部大会失去吸引力,党员工作只是看作一种例行公事。此外,工作方式方法单一也是造成党支部进行的活动与本单位中心工作相脱离从而形成“两张皮”的原因,这也导致有近三成的群众党员认为党支部活动的最终效果一般。在某高校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当问到“您如何评价党支部工作的方式方法”这一问题时,回答结果不容乐观,有71.5%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方式方法单一,应进行创新研究”。在实际的高校党建工作中,部分教工党支部不能将工作方式方法进行创新,不能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将活动贯穿于高校的教学、管理和育人的具体工作中去;而在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中,多年来一直沿用单调的活动方式,内容单一,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党员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方式方法上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在新时期,社会公共媒体高度发达,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党员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各种信息,而党组织提供的信息有限,教育效果远不及社会的影响。高校教职工是一个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他们对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对内容浅显的组织活动不感兴趣。高校实际工作运转方式有不同的类型,有的以行政工作为主,有的以教学学术活动为主,单一的党组织生活已经很难适应。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内容、方式、手段的创新,提高活动实效,调动广大党员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是我们应当解决的问题。对于一些新问题,当前我们缺乏前瞻性的考虑,有些办法比较零散,疲于奔命,有的还停留在原来的“老面孔、老办法”,不能与时俱进,不注意增强时代感。这些都是高校基层党支部活动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制约高校党建发展的重要方面,需要找到突破这些困境的良方,使基层党建活动真正生动开展起来,调动全体党员的主人翁意识。
2在党员考察和培养上存在重程序轻教育的问题
发展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发展对象进行考查是大学生入党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但考查标准的不完善使得这一环节问题重重,部分高校在学生党员发展上往往只注重硬性指标,许多党组织把学习成绩排名、是否获得奖学金、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可以量化的指标作为考察标准;甚至部分高校把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作为入党的硬性要求,而不是深入地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和动机,导致考察培养工作表面化。目前在大学校园中,要求入党的大学生主流是好的,但由于不良思潮以及就业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出现偏差。如有的学生认为入党可以为今后的就业和工作打好基础,有的学生把申请入党看成是标志进步、获得荣誉的一种手段。从近年用人位选拔毕业生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单位将学生是否为党员作为衡量在校表现及录用的重要标准之一,甚至连外企、私营单位接收大学毕业生时也青睐党员。因此,部分大学生入党的主要动机是增加就业的竞争力,是为了今后找一个好工作、获取更多提拔和重用的机会。在党员培养上重程序轻教育现在比较普遍,学生党员的发展过程中存在重入党前培养,轻入党后教育的倾向。入党不是为了狭隘的追求个人的进步,而是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个人能在历史进程中正确的发挥作用,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正确的入党动机是对祖国和人民充满热爱,信仰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愿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共产主义理论,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准备,这才是正确的入党动机。学生党员的培养按照程序规范化、制度化本无可厚非,但一旦出现流水线式发展党员的情况,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发展对象在培养过程中的教育效果,就是本末倒置。忽略了发展对象的思想教育和党员的再教育工作,就会出现组织上入党但思想上并未入党的现象。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服务意识淡薄,一些党员入党后放松思想改造,不在主观上努力提高思想修养。很多高校普遍建立大学生入党前的教育培训制度,但对大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则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机制,随意性较大,这导致了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的现象。可见,解决大学生思想上入党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3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受到网络化背景下的挑战
根据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我国网民规模继续稳步增长,网民总数达到4.57亿。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占30.6%,从学历结构看,大专以上学历占23.2%,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网络已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而且是社会控制系统的中枢。”大学生由于作息弹性、上网便利等因素,因而把网络作为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于鉴别力弱、好奇心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进而对高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而且,互联网又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全球性、平等性等与生俱来的特征,使得党的信息舆论主导权、整体意识形态等面临挑战。一方面,互联网成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战”的“战场”,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自身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竭力同我们的党和政府争夺思想阵地,争夺我们的青年。美国学者已提出“战略信息战争”的概念,将其列为对国家安全最具威胁的三大挑战之一来考虑,称其为“不用枪弹的战争”。另一方面,互联网增强了青年大学生的全球意识,但同时也削弱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在此情况下,高校党建工作如果不能主动顺应网络时代发展要求,固守传统党建模式,不创新工作方式,不拓展工作领域,抢占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势必会脱离学生、脱离现实,丧失党建工作的优势,滞后党建工作成效。互联网作为新兴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很多高校也相应地建立了网络信息员、管理员队伍。但相比传统的党建工作,一些高校对网络党建的认识及重视尚显不足。不仅对网络党建的内涵理解模糊,而且对网络党建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把网络党建简单地理解为党务工作进网或党务办公网络化,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网络党建,仅靠一两个人、一两个部门建设党建网站,存在网络形式主义,“重项目建设、轻系统更新维护,重网络建设、轻业务流程,重硬件设备、轻信息开发利用等现象”。近年来网络党建越来越受重视,很多高校也相应地建立了网络信息员、管理员队伍。但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的实际发展还受制于人才、资金等软硬件等方面。目前,既精通网络技术,又熟悉党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而资金投入的不足又严重影响了党建网站的日常维护及功能拓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