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吉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应尽可能的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这样才能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易于学生接受。
数学 生活化 实践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相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为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思想,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把数学真正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去。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在生活化情境中寻找和解决数学。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成功的一节课,离不开良好的情境引入。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的欲望。例如:执教《粉刷墙壁》一课,课前教师让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并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室的长、宽、高以及黑板、宣传栏、门、窗的长和宽进行测量,让学生感受粉刷匠的测量工作,丰富生活经验。课上,教师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与生活再次链接。当学生提出粉刷墙壁通常要粉刷两遍时,教师抛出“只买回刷到墙上的涂料能够用吗?”这一问题,学生会根据自己家装修或在电视上看别人装修时获得的生活经验,判断出这样一定不够,要多买一些才行。通过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分析、判断数学问题,从而解决数学问题,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来享受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化策略中学习数学。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凭借生活经验学习数学。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课程标准》也指出:“生活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关注孩子的生活经验,并充分地利用生活经验,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教学《精打细算》一课,教师问学生:“我家附近的文具店搞活动,a品牌笔126元7支,而b品牌笔105元6支。买哪种好呢?哪种更便宜呢?”于是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献计献策,最终提出先求出每种品牌笔的单价,再进行比较的方法。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其说是“学习数学”,倒不如说是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经过反思,达到“数学化”,其实就是将积累的经验加以提炼,升华成为数学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
2.捕捉生活现象学习数学。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根据学生已具备的一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捕捉到自然界中四季更换、周而复始的现象,从而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感知。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其他无穷无尽、循环往复的周期现象,进一步理解了“循环”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接着让学生观察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学生通过试算“10÷3”“20÷9”,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
数学课堂的根本目的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水平,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会使学生更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
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生活化实践中运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而且还要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做到学以致用。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发挥数学的整体功能,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调查“学生一周的消费一共需要多少钱,主要的用途”,“家里每月用电、用水情况,要付出多少钱”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他综合素养。
在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去观察“校门口的车流量”,并用数学方法予以量化,把车流量、车速、车子经过校门口时间与学生上学进校门、放学出校门的时间予以联系,从而得出“看清过往车辆,注意安全”的结论。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让数学知识以生活化的设计走进课堂,使学生学有意义的数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从真正意义上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尧城,何鹤梅.数学课程标准教育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4]数学书(北师大版义务教科书第十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