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双喜+文志凯
摘要: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和深入,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表现形态是目前必然要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所以,对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教学实践的提出,并不是全部否定现有的教学理论,而是对现有教学理论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在文章中,笔者将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存在的误区,分析该课程生成性教学的实践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实践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存在的误区
1.相关概念模糊不清
生成性教学概念模糊不清,是导致该课程教学实践中认识泛化的主要原因。在对生成性教学的认识与理解上,有的人是从教学意义上来理解,有的人是从心理层面上来理解,还有的人是从立足于生命的高度中来理解。再比如,从教学资源的角度中看,有的人认为生成是基于个体内部的思维活动,有的人认为生成是来自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中,也有的人甚至把外部环境的意外干扰当成是生成性因素。基于此,生成就导致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只重视形式上的互动,而忽略了互动的内涵和效果,只注重形式上的花哨,而忽略了基本内容是否被学生所接纳。总而言之,由于对生成性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含糊不清,缺乏统一的看法,才导致课堂教学实践中认识的泛化。
2.教学设计主观化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前的教学设计通常都是静态的。教师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参考资料进行认真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教学过程的安排甚至教学中的提问行为,都是教师的固有意识和已有经验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教什么、怎样教,很少会考虑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的问题,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从教师教学经验和主观判断出发而形成的教学设计,不但剥夺了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的主动权,同时还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得不到有效落实。
3.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也让小学阅读教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鼠标代替了粉笔,屏幕代替了黑板,录音代替了示范诵读,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情感碰撞被人机互动取而代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理想境界——联想、想象,也因多媒体所呈现的纷繁视觉材料而受到限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在课堂上也有所表现,但也由于“预设”的静止化而没有发挥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1.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由此可以了解到,智慧涵盖了个体多方面的素质,它融合了个体的知识、技能、经验与能力。智慧在教学中表征为“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就是课堂教学智慧。具体来说,课堂教学智慧是一种实践性智慧,是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教育学知识,创造性的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技能,体现着教学活动的机智性和创造性,是教师教育文化素质和教学技能水平的综合体现。
2.把读、思、议、练有机结合在一起
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朱子读书六法”提出的“熟读精思、虚心涵泳”,揭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学科本位,读书既要做到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朱熹提出熟读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明熟读有助于理解。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朱熹提出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对于精思的方法,朱熹提出了“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精心思考的结果。“虚心涵泳”,说明读书方法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考,仔细体会书中的含义,虚心静滤;所谓“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为此,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诵读与范读,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认真诵读,可以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孕育学生良好的审美品质;伴随教师精彩的范读,课文中真善美的丰富意蕴会像一股清泉流淌于学生稚嫩的心田,会引发学生情感的波澜,从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这样,语文的教与学便可实现和谐完美的统一。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征在生成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在整个教学期间,教师应找准语言训练点、知识能力生长点,适时创造读写训练的机会,设计诸如仿写、续写等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创作新文本,生成新的课程资源。
3.要做到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是一种美好的生活体验的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书本知识的传达者,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与学生主体性丧失,教学生活成为通过课程授受而进行的规训与被规训的生活,课堂则成为了一个规训与被规训的场域。肖川曾经说过:“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体现教学主体的两面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的信条把教师与学生之间本应存在的沟通与理解完全割裂开来了。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不再具有绝对权威,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存贮器,他们通过平等的对话、交流的方式,共同营造一种探究式的教育过程和氛围。通过“学习场域”的建构和不断改造,教师和学生双方通过合作学习、交往对话、行动体验,实现人性的发展与完善。在生成性阅读教学中,平等对话的实践诉求表现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沟通与合作是对话的过程、建构自我意义的对话目标。
4.改变教学的思维方式
传统的预成性思维方式已不适应教学的发展,更不适应动态的课堂,具体反映的课堂上,就是教师按继定的计划和步骤来组织教学,毫无挑战和创造可言,将教师和学生牢牢地束缚住。而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具有重创造、重差异的特点,正如邹广文与崔唯航在《从现成到生成——论哲学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中指出的那样,“在生成论的视野中,一切都是生成的,都处于永恒的变化过程之中,不再存在一个预定的本质”。这说明,只有用生成性思维来看待社会,研究教学才是科学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推进具有非线性的特征,也就是说教学的演化是多变的,我们要彻底摒弃以往的线性的预成性思维,设计多个框架式的方案,这样才能保证阅读课堂教学的路径呈现出非线性的特点,使整个课堂具有生机与活力,并充满弹性和张力。
结语: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它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实践。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促进学生的发展就是生成追求的目标,所以,在科学的教学预设的基础上,生成性教学就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效开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林天伦.论生成性教学的特征、原则与实施[J].教育研究.2010(06).
[2]李昊.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特质研究[D].渤海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