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的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研究

2017-01-17 02:56叶子辉邵利明吴文君
中国全科医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全科医师医学教育全科

叶子辉,邵利明,吴文君

·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健康中国视域下的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研究

叶子辉*,邵利明,吴文君

健康中国理念的提出是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具体化和目标化。本文以健康中国理念为视角,总结全科医学发展对大众健康和健康中国的作用与价值,分析我国现阶段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全科医学发展的不足,以及医学教育中全科医学发展滞后所产生的现实问题。同时,提出推进全科医学和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建议,包括正确认识全科医学和全科医学教育、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开展院校与社区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全科医学继续教育机制体系。

全科医学;教育,医学;健康中国

叶子辉,邵利明,吴文君.健康中国视域下的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19):2383-2388.[www.chinagp.net]

YE Z H,SHAO L M,WU W J.Development of general practic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y China[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7,20(19):2383-2388.

伴随《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1]的出台,习近平总书记重申“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论断,这是今后十五年推进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建设发展的行动纲领。“健康中国2030”是继原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理念提出后的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其将居民健康发展规划上升到新的高度[2]。健康中国理念的提出是进一步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以预防为主减少疾病发生,通过推进健康管理事业发展促进全民健康。“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理念的实施推进同时也要求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基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建立更为合理的体制机制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健康中国理念和全民健康概念是实现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目标从宏观指标数据向人民群众个体健康的转变,未来的医药卫生产业发展将更为注重个体的健康质量和居民的经济发展健康红利获得。全科医生作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也是现阶段分级诊疗制度的基层卫生保障关键,更是家庭签约服务的直接执行者,但受我国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存在人才培养不能有效满足医疗体制需求的情况。本文以健康中国为视角,明确了全科医学在建设健康中国中的作用与价值,分析了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不足和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1 全科医学在建设健康中国中的作用与价值

《纲要》中提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结合“保基层、强基层、建机制”的基层卫生服务建设理念。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国办发〔2016〕26号)中明确将“关于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管理的政策文件”作为年度工作重点。在《纲要》出台之前,国家层面已经认识到全科(家庭)医学在居民健康方面的重要价效作用,尤其是通过全科医生签约制度建立的分级诊疗体系,实现国家医疗卫生健康资源更为合理的配置。全科医生签约制度的建立,是推动国家健康计划的重要抓手,国家主导的健康计划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将逐步实现由粗放向精细的转变,是实现国家医疗卫生发展方向由供给侧医疗服务的产出供给向需求侧的健康管理干预降低疾病发生率的转变。

《纲要》中阐述的健康中国理念核心是居民的健康问题由治疗到预防的转变,即在疾病的未发生阶段通过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环境影响实现疾病发生率降低。据统计,影响我国人群死亡的主要病因和疾病危险因素分别为人类生物学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医疗卫生保健因素。除人类生物学因素是后天人类无法改变和避免的外,其他影响人类健康、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均可以通过公共卫生计划和家庭健康管理的方式进行预防。

居民健康问题是国家在经济发展后应当承担的政府责任,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保障和长久发展的人力成本保障。居民的健康成本会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均可预期寿命延长出现快速增长,为解决居民健康成本过快增长带来的社会压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探索新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以应对日益严重的专科分化医学模式带来的健康问题和满足老龄化社区疾病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作为普遍性社会问题,国家也主动承担起维护公众健康权益的责任,构建起国家主导的居民健康发展计划,如健康美国、健康日本21等,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为载体的基层、社区、家庭医疗卫生服务供需模式[3]。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西方国家中全科医师在医疗卫生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接诊并处理居民大部分的日常健康问题,并从事居民的健康管理工作。实行全科(家庭)医生制度,以家庭为单位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可以更为有效地提高医疗卫生产业的服务效率,将粗放式的健康服务供给逐步转变为精细化、精确式的健康服务供给。全科(家庭)医生是居民日常管理、预防保健与专业专科化高技术医疗机构之间的桥梁,是从专业医疗角度给予居民关于医疗措施和健康意见的。全科(家庭)医生是居民和医疗机构之间的行为个体或群体,制度化的建设将更为有效提升医疗服务的精细化和效率。

《纲要》提出的“健康中国2030”计划以及通过改变需求侧的方式推动居民健康计划发展,其中实现需求侧改革的重要手段为全科医师制度的建立和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通过建立稳定的全科(家庭)医师制度,将有效地推进以社区、家庭为单位的慢性病管理统化、区域人群健康管理规模化,从而推动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全科医师在基层、社区的工作职能和范围,将更为有效地调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以更高效、精准的方式服务人民群众。在总体上看,我国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为1.94人(2014年),同期英国为2.5人、美国为2.8人、新加坡为2.0(2013年),韩国为2.1人,我国与其他国家差别不大[4]。现阶段“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非单纯的因为医疗人员缺乏,而是存在医务人员学历水平低及过度专科化的现实困境。在美国,全科(家庭)医生承担超过40%的居民医疗服务工作量,医师群体中也有着超过30%的全科医师在执业[5]。据不完全统计,二、三级医院的门诊患者中,仅有5%左右的患者需要专科医生诊治,而90%以上的健康问题可以通过训练有素的全科医师来解决[6]。从现实的医疗经验来看,全科医师制度的建设和全科人才的培养关系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基本医疗服务供给制度建设的成功与否,也是新医改中实现分级诊疗制度的具体实施与落脚,是解决我国现存“看病难”问题的重要路径选择。现阶段,我国的全科医学发展和全科医师制度培养体系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体制机制,利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引导推进全科医学的发展和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健全,以此推动“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落地与实施,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提高。

2 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与实践

全科医学理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传入我国,国内学者也认识到基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需求的变化、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对我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出要在国内发展家庭医学、培养全科医师[7]。原首都医学院于1989年在国内创办首个全科医师培训中心,继而招收国内首届全科医学专业本科生(1992年),成为国内全科医学教育的拓荒者。经历了数年探索,1999年“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进入新的阶段,其后下发的《卫生部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卫科教发〔2000〕第34号)成为国内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指导纲要。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开始陆续建立全科医学专业并招收本科生,主要为培养具有处理临床常见病能力、掌握初级妇幼保健知识、为社区和家庭单位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的医学人才。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全科医学教育实践是国内医学教育对全科医学教育进行的有益探索,但此阶段国内医疗卫生体制环境受人力资源体制变革和医疗市场化影响,全科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缺乏必要的社会承接,即在国家层面缺乏对全科医生使用的政策指引,在市场层面尚不具有明显的全科人才需求,导致全科医学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困难,多数毕业生脱离全科医学范围注册在其他专科科室工作。受各种因素影响,在2004年以后,国内多所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本科专业基本停止招生,仅有的几所也逐渐缩小招生规模。全科医学教育发展遭遇与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也是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表象性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体上是不成功的”是全科医学教育发展受挫的根本原因。

2009年,新一轮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国家再次认识到全科医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和价值。2010年国家发改委、原卫生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布《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0〕561号),提出到2012年要完成的任务是“三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基本实现城市每万名居民有1~2名全科医生,农村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名全科医生”。同时提出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以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为培养目标的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恢复全科医学人才的本科培养工作。到2014年我国全科医生数达到172 597名,其中仅64 156名注册的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另有108 441名取得全科医学培训合格证但未将执业范围注册为全科[5]。

为进一步推进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建立和全科医学教育发展,《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构建起“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新的指导意见定义全科医生是“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是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并将其培养体系设定为“5+3”模式,即以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基础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以此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与此同时卓越医生教育体制的层次中,结合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计划,开展面向农村等基层地区的“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即以三年制医学专科毕业生为基础结合2年毕业后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5+3”和“3+2”,此两种模式是现阶段我国主要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3 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中突出存在的问题

全科医学的学科诞生是为了使医学实践能更好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需求,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医学发展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医学发展模式要求医学教育应当尽快做出合适的转变,推进医学院校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职能上的价值提升。现阶段,相对于我国的全科医师制度和全科医疗事业发展,医学教育和社会认知层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3.1 社会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定位存在偏差 我国在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时宣传“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此种社会认知直接将全科医生在基层服务的智能化定在处理“小病”,将全科医学的服务对象定位为居民日常健康中出现的“小病”。社会认知在医学教育上,就是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事业不愿意将人才培养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在培养从事“小病”治疗的全科医师上。因历史原因,目前在基层从事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存在学历水平不高、职称层次偏低、社会成就感不足、待遇保障水平低等问题。院校在培养全科医学人才时,学生对就业前景的不看好致使生源质量偏低,甚至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招生问题,部分医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后因困难又停招这个专业。同时,也造成了居民对基层全科医生的不信任,担心基层首诊在基层的要求影响自己自由就医,或者基层医生水平耽误自身病情[8]。政策的宣传也反映出社会对基层医疗的认知定位,这种定位不当直接影响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待遇水平和职业成就感,医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往往会避开这类基层的就业单位,即便是医学院校培养的定向全科医学人才在就业过程中也会选择逃避到基层去的被动局面。社会认知的偏差直接影响全科医学教育的开展和人才的培养,这种影响需要通过众多联动性改革予以转变。

3.2 继续医学教育的培养质量与数量难以兼顾 继续医学教育是现阶段实现基层医务人员向全科医师转型的重要途径,在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周期长的局面下,是培养全科医学人才最为有效的方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继续医学教育主要以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学习班、脱产式全科医学培训班等形式展开,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产生的效果和质量也存在差别。安徽省在2005—2012年,以半脱产继续教育的方式为基层轮训了万余名全科医学人才,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的6.6%,但这种继续教育培训存在层次低、质量失衡的问题[9],难以在基层有效开展全科(家庭)医疗工作,仅为日常业务能力的医生。浙江省开展的全日制脱产3~4年制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培养质量得到保证,在经过十余年发展培养两百余名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10],其中过半数培训合格学员并未选择到基层或社区就业。同时,虽然国内已经成立40多个国家级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基地,却普遍缺乏全科医师培训合格师资[11],很多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的资格也备受争议。通过继续医学教育的方式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在培养质量和数量上难以兼顾,同时受培训师资的影响,致使很多地区在人才培养上花费颇多却成效不足。

3.3 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衔接 国外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基础是院校教育,结合毕业后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等形式开展[12]。目前我国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在汲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人才培养与需求情况,采取院校教育和毕业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开展了“5+3”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全科医学方向)和“3+2”助理全科医师培养两种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前者属于高层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但目前存在医学生经历8年的高投入医学教育后,基层或社区就业趋向较低的情况。即便是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地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基层或社区就业趋向也仅为三成[13]。后者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使居民对基层的卫生服务能力持有怀疑态度,低层次基层趋向性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受临床经验和学历的双重限制,基层的医疗卫生供给能力并未得到明显提升,在推行分级诊疗中的基层首诊将存在较大难度。影响全科医师下基层的原因除收入待遇因素外,还有社会地位、职称晋升、职业成就感等多种因素。同时,部分高校在开展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将这部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定义为全科医学方向,但是现实培养过程中并未真正落实全科医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教育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存在培养层次与社会需求严重不符的局面,即高层次的全科医学人才难以下到基层服务社区,低层次的模式难以满足基层的医疗卫生需求。

4 健康中国视域下的全科医学教育变革与发展途径

健康中国理念的提出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肯定,也是让人民群众享受社会发展福利的现实路径选择。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改革进入深水区,就是要打破过往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供需模式,通过将“战线”前移,以预防为重点,降低人民群众的疾病发生率,以减少实际的医疗需求、改变现有医疗卫生供需关系紧张的局面。全科医学的发展和全科(家庭)医生制度的建立将更为有效地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工作“战线”,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任务从疾病的治疗逐步转变为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现实的全科医学和全科医师制度发展需求与我国医学教育存在的落差,需要重新审视医学教育的未来变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改革医学教育制度,加快建成适应行业特点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医学人才培训体系”,为现阶段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和全科医师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4.1 正确认识全科医学和全科医学教育 全科医学的兴起是对医疗过度专科化的现实回应,也是人类对医疗的要求从被动变为主动的过程,是构建在以家庭、社区为单位的集合医疗、保健、预防、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医疗行为方式。虽然全科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以家庭或社区为单位,但并非代表全科医学就是低技术含量或全科医师的医疗技术水平不高。根据国外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全科(家庭)医师的培养与专科的临床医师培养一样,是要有巨大时间投入的,一般培养年限为7~11年[14-15]。因此,需要重新认识全科医学和全科医师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价值与作用,全科医学并非从事低端医疗服务的、全科医师也不是技术水平低的群体,正确认识全科医学才是医学教育对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开始。首先全科医学的综合属性要求全科医师必须属于医学复合型人才,其培养体系应当是高水平的中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医学教育中应当单独设置全科医学专业及专业代码培养长学制本科人才,不应只是作为临床医学的一个培养方向。全科医学不仅包含临床治疗,更应是临床与预防医学、健康管理的结合,因而在人才培养上单纯以临床医学为基础容易出现问题。提高全科医师准入门槛,改变基层居民对全科医师社会地位认知偏低和技术水平不高的刻板印象,转变分级诊疗政策宣传方式和现实语境,进而提升全科医学和全科医师的社会接受度。

4.2 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针对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后反应,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转型期,居民的健康需求已经从疾病的治疗转向疾病的预防。国内非医疗保健品市场快速兴起,而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缓慢,是医疗卫生事业在居民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方面的不作为导致的。社会的需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在医学教育上的反应存在滞后效应,国内的众多医学院校中,目前在本科教育设置全科医学或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的院校仅有13所。这样的培养规模难以满足社会对全科医师的需求,特别是发达城市地区和偏远农村地区,致使目前从事基层全科医疗的主要是3年制专科生,毕业后经过2年医疗技术和公共卫生训练后,注册为助理全科医师在基层从事全科医疗工作。在部分偏远农村山区,这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权宜之计;在全社会层面,长久的发展容易产生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居民对基层医疗的不信任导致分级诊疗制度难以真正落实。市场和政策需求,医学教育应当顺势而为,本科医学院校应当开设全科医学本科专业,推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规模化;大力发展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为全科医学的基础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师资基础。同时探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科学体系,特别是长学制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可行性探究,探寻将全科医学专业本科生实习与规培融合的实践教育方式,在缩短整体培养时间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人才供给和质量。

4.3 开展院校与社区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对医学院校来说需要从基层社区的具体需求出发,做到人才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我国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在开展实践教学和遴选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会优先选择硬件设施好、临床经验丰富、科研实力强的二、三级综合医院。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提升临床技能规范和业务水平,但在全科医师的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临床训练与基层社区需求不相符、能力单一化与需求的多样化等矛盾局面。因此,医学院校在开展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建立起与社区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全科医学人才发展的定位和职能能力评价需要来自基层社区,即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这要求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吸收在基层社区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作为师资基础参与到教学任务制定和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中[16];二是挑选条件较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全科医学生的实践实习基地,推进校地共建全科医学实践基地,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科学化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同时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奠定基础[17]。现阶段,在医学院校普遍缺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经验的前提下,应当积极开展院校与社区合作的模式,推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以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探索方式将有效提高人才适用度。

4.4 建立健全全科医学继续教育机制体系 现阶段,社会对全科医师的需求不断扩大,院校教育是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基础,继续教育是全面提升全科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院校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存在周期长的问题,短期内无法成规模为基层社区培养实用全科医学人才。继续教育可以通过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将现有基层社区医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并可以保证其继续回到基层从事全科医疗工作。长期发展,全科医学继续教育也是全科医师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和抓手,合理的机制体制可以更好促进全科医学人才在毕业后更好地从事全科医疗、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应当存在两种模式:一是以医学院校为基础建立的继续教育学历提升班,即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硕士结合的制度,如此可以吸引部分在城市社区工作的基层医师向全科医师方向发展,并以此群体为骨干逐渐发展医学教育的基层带教人员;二是在区域医疗中心城市,依托医学院和高水平的综合医院建立全科医师轮训基地,前期主要从事社区医师向全科医师转变的轮训工作,后期从事全科医师的学分继续教育考核工作。综合国外模式,全科医学继续教育是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毕业后的全科医师资格取得,还是执业后的能力提升,均需要继续教育来完成[18]。对现阶段的我国来说,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既可以有效提升基层社区医务工作者的执业能力和技能,也可以有效改善居民对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认知。

5 小结

目前我国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后,居民可预期寿命明显增加,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未富先老等问题突出,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这些问题均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由此可预见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道路上,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同心协力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纲要》的出台,是对我国未来十五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划,是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顶层设计,也是党的惠民执政理念在健康领域的集中体现。《纲要》中特别强调全科医生的作用,因为全国范围的全科医师制度建立,一方面是通过健康管理推广普及实现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侧改革转变,降低疾病发生率,实现健康服务由治疗向预防和健康管理的转变;另一方面是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实现现阶段医疗服务供需关系的平衡,实现居民健康的最大化。全科医学的发展和全科医师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实施,辅之以分级诊疗制度中的基层首诊制度,以医保支付的方式将社区患者“截留”在社区,实现对大型综合医院患者流量的控制,进而实现对“看病难”问题的缓解。同时,全科医师制度的建立可以改善基层社区最为缺乏的健康管理服务供给,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降低居民的健康负担,实现“看病贵”问题的缓解[19]。健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全科医学和全科医师制度的发展,健康中国的发展不仅是机制体制的改变,还需要从更广泛的层面推进医疗理念和健康理念。

作者贡献:叶子辉进行研究设计与实施,叶子辉、邵利明进行论文撰写、成文,吴文君进行质量控制与审校。

本文无利益冲突。

[1]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7.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State Council.Outline of healthy China 2030 program[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16:2-7.

[2]王文娟,付敏.健康中国战略下医疗服务供给方式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6,32(6):58-61.DOI:10.3782/j.issn.1006-0863.2016.06.10. WANG W J,FU M.On the supply mode of medical services under healthy China program[J].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6,32(6):58-61.DOI:10.3782/j.issn.1006-0863.2016.06.10.

[3]TAYLOR R B.Family medicine:current issue and future practice[M].New York:Springer,1998:1-5.

[4]ROBERT T.The promise of family medicine:history,leadership,and the age of aquarius[J].J Am Board Fam Med,2006,19(2):183-190.DOI:10.3122/jabfm.19.2.183.

[5]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40.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PRC.Statistical yearbook of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PRC 2015[M].Beijing: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Press,2015:40.

[6]顾亚明,王小合.医改红利的制度创新和社会治理——日本经验的启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58-166. GU Y M,WANG X H.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social governance of bonus for health care reform:lessons from Japanese experience[M].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2015:158-166.

[7]许文博.发展家庭医学 培养全科医师[J].继续医学教育学报,1990,4(7):11-12. XU W B.Developing family medicine and training general practitioners[J].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1990,4(7):11-12.

[8]XU G P.A perspecti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medicine in China[J].Fam Med Community Health,2014,2(1):28-34.DOI:10.15212/FMCH.2014.0103.

[9]刘露.安徽省全科医生配置现状及公平性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4:41. LIU L.The research on the allocation status and fairnes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Anhui Province[D].Hefei:Anhui Medical University,2014:41.

[10]潘天园.浙江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十五年系统性回顾调查——关于全科医学发展模式的探讨[D].杭州:浙江大学,2015:27-49. PAN T Y.Fifteen year-retrospective survey on general practitioner residency training for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family medicine of China[D].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2015:27-49.

[11]方玉婷.中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及其发展和挑战[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78-81.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6.01.015. FANG Y T.Perspectives on China′s general medicine education,training,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6,19(1):78-81.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6.01.015.[12]徐静,钱东福,张丹,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适宜接受下转服务的疾病类型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31):3777-3780,3791.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5.31.003. XU J,QIAN D F,ZHANG D,et al.Types of diseases suitable for downward referral from hospitals to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5,18(31):3777-3780,3791.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5.31.003.[13]朱静芬,冯易,袁婷婷,等.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培训情况及学员就业意向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34):4226-4229.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5.34.018. ZHU J F,FENG Y,YUAN T T,et al.Investigation of theoretical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trainees in standardized training for residency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Shanghai[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5,18(34):4226-4229.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5.34.018.

[14]刘露,江启成.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比较与反思[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12):940-942. LIU L,JIANG Q C.Comparison and reflection of general medical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J].Chinese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2014,31(12):940-942.

[15]杜兆辉,储霄英,毛秀珍,等.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现况与展望[J].中华全科医学,2010,8(7):909-911. DU Z H,CHU X Y,MAO X Z,et al.Actuality and prospect of general medical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J].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2010,8(7):909-911.

[16]蒋培余,沈志坤,陆永良,等.浙江省首批定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9):2121-2124.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1.19. 003. JIANG P Y,SHEN Z K,LU Y L,et al.Rural-community-targeted training of the first batch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Zhejiang Province[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1,14(19):2121-2124.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1.19.003.

[17]潘湛,许冬武.校地共建全科医学本科社区实践基地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0(2):44-45.DOI:10.3969/j.issn.1002-1701.2016.02.022. PAN Z,XU D W.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establishing community practice base for general practice undergraduate medicine[J].China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2016,30(2):44-45.DOI:10.3969/j.issn.1002-1701.2016.02.022.

[18]ROLAND M,ROBERTS M,RHENIUS V,et al.GPAQ-R: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a version of the General Practice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for use for revalidation by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the UK[J].BMC Fam Pract,2013,14:160.

[19]陆萍,朱杰,金敏洁,等.家庭医生工作室标准化建设及服务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20(31):3376-3780.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6.31.003. LU P,ZHU J,JIN M J,et al.Standardized construction of studio of family physicians and its service effectiveness[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6,20(31):3376-3780.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6.31.003.

(本文编辑:王凤微)

Development of General Practic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y China

YEZi-hui*,SHAOLi-ming,WUWen-jun

SchoolofLaboratoryMedicine,HangzhouMedicalCollege,Hangzhou310053,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YEZi-hui,Aassistant;E-mail:yezihui1991@163.com

The Healthy China program proposes specific and targeted deman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delivery in China.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y China,we summarized the role and value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practice(GP) in maintaining public health and implementing the program of Healthy China,analyzed the insufficiencies in recent developments of GP and the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underdevelopment of GP education in China,and put forward some mea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P and GP education,such as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GP and GP education correctly,training for future healthcare providers in medical colleg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ociety,implementing the college-community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 for future healthcare providers and developing continuing education system for GP.

General practice;Education,medical;Healthy China

杭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M17JC031)——基层卫生服务供需模式研究;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2013KYA048)——浙江省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杭州医学院党建思政项目(DJ2016-03)——学制差异视角下医学人文教育实践研究

R 197

A

10.3969/j.issn.1007-9572.2017.19.017

2017-01-06;

2017-05-25)

310053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医学院检验医学院

*通信作者:叶子辉,助教;E-mail:yezihui1991@163.com

猜你喜欢
全科医师医学教育全科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医学人文融入全科医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探讨浙江省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患者对亚专长全科医师的认知和需求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