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探析

2017-01-16 01:19武国丽
东方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对策建议

武国丽

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现如今,我国的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已经全面实现,但是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我国大小城市纷纷出现了择校热现象,由此给社会及人民大众造成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本文从择校的原因、方式、影响、措施四个方面来分析择校热现象,希望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改革建议。

关键词:义务教育;择校原因;择校影响;对策建议

义务教育保障了公民最起码的受教育权利,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决定国家教育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基础教育的公平与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受教育的层次决定了受教育者未来在社会上的前途和命运,自发的择校热逐渐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但是择校现象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虽然我国也曾颁布一系列的禁止择校的法令,但是并不曾发挥到很好的作用。

一、择校的原因

1.1历史成因

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跟上国际发展形势,邓小平最先提出了重点校建设政策,这些重点学校无论是在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硬件设施上都明显优于非重点学校?。虽然在当时,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重点学校的弊端也日益明显。虽然后来宣布取消了重点学校政策,但是这种由重点学校造成的客观差距却并未消除,这便是择校现象出现的历史原因?。

1.2经济原因

教育先行已在国际上达成共识,我国已经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但是面对庞大的教育支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却无能为力,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低且城乡分布不均是造成择校的一大原因。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子女接受高质量教育的追求越发强烈,择校问题必然出现。

1.3社会的评价机制

社会对用人的评价机制是造成择校间接原因。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主要以高学历作为评价人才的基本标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父母从小学就开始择校,希望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一个好未来?。

1.4错误的教育观

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家长认为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是自己的义务。“教育商品论”的观点片面夸大了教育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作用,忽视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再这样的情况下,许多父母对于那些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升学率名列前茅的名校青睐有加。为了能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于那些有经济能力的家长来说,他们愿意不惜重金把自己的孩子送进重点学校。

二、择校的方式

2.1以分择校

以分择校就是利用考试成绩的高低来选择学校,考取高分的学生就读重点学校,考取分数低的学生就读普通学校…。成绩择校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效率性。以分择校的优势就是不用看重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经济地位,让学习最努力的学生占取优质资源,以分择校还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考取好学校,学生会化压力为动力,有利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但是这种惟分是举的择校方式,无形中加强了应试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2以钱择校

以钱择校就是以钱的多少来决定享受教育的质量好坏。对于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家庭来说,昂贵的择校费并不是问题,家长们不惜重金把孩子送进名校。但是对于一般的家庭和相对贫困的家庭来说,只能靠自己努力学习以分数择校来改变命运。据调查,有些小升初的择校费十分昂贵,甚至有1分100---1000元不等,择校费也是教育腐败的一种表现,这种择校方式不利于教育公平,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2.3以权择校

这种择校方式是指一些学校的部分领导人利用职务之便,向需要择校的家长收取高额择校费来出卖优质教育资源。利用这种择校方式的人在少数,毕竟认识高官领导的人并不多,大众们更是触不可及。但是这种择校方式造成的影响是最恶劣的,学校的领导人都把自己学校的优质资源以钱财的方式卖出,何来提高教育质量。这种择校方式更易滋生腐败问题。

三、择校影响

3.1积极影响

3.1.1增加教育经费

众所周知,家长为了使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不惜花费重金,高额的择校费,有利于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困境,也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收取的择校费可以作为一种奖励机制,激发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另外,还可以优化学校的基础设施。

3.1.2促进校际间的竞争

择校行为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面临家长和学校的选择,学校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为了争夺优质生源,各个学校必然会积极探索自身发展模式,提升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择校生,从而形成一种循环。

3.1.3创造就学机会

择校可以给学生创造另一次机会,如果因为就近入学而使自己就读了不合适自己的学校,则会埋没了一大批人才。当今社会用人机制过分强调高学历,虽说学历证书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能力,但是如今拥有了高学历才有了进入搞企业的敲门砖。

3.2消极影响

3.2.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择校行为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众所周知,城乡之间存在差异,在学校间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城市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明显多于乡镇。虽然有经济实力的家长能够把孩子送入城市中,但大部分家庭承担不起这样高额的择校费。长此以往,城市将会掠夺更多的教育资源,也会把一批优质的师资吸引到自己的学校中,而普通学校却招收不到学生,找不到老师。这样会造成极大的城乡差距,重点学校越来越发达,普通学校越来越薄弱。

3.2.2加重学生心理负担

择校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大部分择校行为都是家长自己做的决定,片面的追求名校,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一方面,学校过多的招收择校生会使本校学生人数膨胀,而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往往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而是机械性的注重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择校生择校方式的不同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他们往往被非择校生贴上“关系户”“有钱人”的标签,让他们觉得自己技不如人而产生自卑心理。

3.2.3滋生教育腐败

择校会滋生教育腐败,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福利事业,本来是具有公益性的特点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自择校费出现以来,学校的择校费越来越高不仅家长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买单,校长和老师也参与其中,这样会使学校成为牟取暴利的工具,学校只顾盈利而忽视了教育质量⑦。

四、择校措施

4.1加强政府干预

政府部门需要颁布一些法律法规在一定范围内减弱择校现象,促进教育公平,深化义务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资,争取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优化资源配置。另外,健全监督机制,改革教育保障机制,将优质资源进行强制性分配,分配还必须公正、透明。明确规定招生计划、收费标准。

4.2改变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望子成龙”的文化传统使大多数父母对于孩子寄予太重的期望。但是并不是学习成绩好就代表成功,家长不能片面的追求好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在以科学文化为中心的基础上,应当注重子女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因为在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是创新性人才,而不是只会学习的书呆子?。

4.3优化资源配置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引发择校问题的关键原因,主要包括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三个方面。教育资源的配置不仅包括师资力量、也包括各种教育设施。在师资配置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乡镇学校的薪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在教育设施方面,可以增加薄弱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建立健全教育基础设施。

小结:

择校现象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一定的效率性,但是仅靠择校费来增加教育经费,促进学校间的竞争是解决不了问题的⑧。政府应该大力倡导教育公平,努力使每个孩子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让学生能够真实的享受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公正⑨。

参考文献:

[1]王一军.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现代化的质量范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2(22)

[2]李焕.义务教育择校现状及合理性探究[C]河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3]乔元正.基础教育阶段中美两国择校行为比较研究[C]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4]张晓菲.我国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研究[C]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5]李志华,王坤庆.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

[6]徐丽平.择校:“堵”还是“疏”---一种基于分类法视角的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7(18)

[7]张岩.我国高中择校费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交际2011(03)

[8]胡艳萍.浅析和谐社会视野下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合理性[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4)

[9]孙慨玲.教育公平视野下义务教育择校问题[J],衡水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对策建议
税费改革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