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康 刘 宇 马海洋 张思雪 张继红
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200
理论研究
《药会图》源流与学术特色浅析
张慧康 刘 宇 马海洋 张思雪 张继红*
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200
对18回本药戏剧《药会图》的成书年代、历史源流、学术特色等进行初步分析,认为该剧成书年代约在晚清至民国三年间,系参考古本改编的戏曲。其以通俗的形式、戏曲化的语言生动地阐释了常用药物的药效特点、辨证原则、用药宜忌、养生防病等内容,既体现了作者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度掌握,又反映出其在文学艺术上的深刻造诣,彰显了医学和文化的互通与共融,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与推广提供了珍贵而有价值的素材。
《药会图》;源流;学术特色
《药会图》又名《药会图全传》,其全称为《新增药会图全集》,是迄今为止我国首部较为完整的药戏剧本。《药会图》系在河北省保定市安国发现的1914年木刻本,来源及作者均不详,后其影印本由衡水三义堂刊印。其中涉及90余位人物,全部以中药拟人命名,涵盖中草药根基类、全草类等90余味中药材。全剧以“人参为补益上品,藜芦为吐逆药品,药性相反”为引子,讲述了藜芦反叛人参,双方冲突尖锐,最后药王设法解和的故事。王艳玲等[1]经过深入研究后认为该剧拓展了我国古典戏曲剧目的题材范畴,是我国戏曲文化的又一新发现。笔者有幸拜读此书,现谨以文中“稽古摘要”部分为例,浅析该剧的历史源流与学术特色。
为探究《药会图》的来龙去脉,笔者深入分析了书中共18回的戏曲篇章。从角色看,《药会图》中包含生、旦、净、丑4个主要行当,其下又分为16个次级行当。曾有学者认为《药会图》出自元代关汉卿[2]之手,但笔者分析其语言内容和结构格式后发现,其与元代戏曲通行的“四折一楔子”笔法结构差距较大,且元代戏曲一般均以正旦独唱终场,这与《药会图》众角色大团圆的结局大有不同,故可较为确切地认定该本《药会图》并非关汉卿之作。
《药会图》包括“黄连金殿代本”、“藜芦常山发兵”、“黄大夫探病”、“川将军遭绑”、“石膏兄弟比古”、“百合母子遇难”、“贝母逢道姑”、“半夏做媒翁”、“白花蛇闹花园”、“红娘开药铺”、“鸡子法台捉妖”、“秦艽下山除邪”、“幻战珍珠岭”、“灵仙捉蛇说芦”、“花粉走马观山”、“香薷庵母子遇难”、“花烛夜阖家大团圆”等戏段。山西省曾发现[3]一卷10回版本的《药会图》,又称《十字梆子腔》,包括“栀子斗嘴”、“陀僧戏姑”、“蛇妖出现”、“石斛降妖”、“灵仙平寇”、“甘府投亲”、“红娘卖药”、“金钗遗祸”、“番鳖造反”、“甘草和国”共10回,与前述18回版本的章节有诸多相似之处,互参后发现,18回本的章节更丰富,内容也更加精细完整,由此可基本推断18回版本应晚于10回版本。
据史料记载,清代蒲松龄[4]曾经写过一卷《药绘图》,又名《草木传》,可能与《药会图》有情节类似的片段。蒲松龄的著作中记载有“药祟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内容,其中“草木传”为戏曲形式,剧中以药拟人,形象地介绍了600余味药物的性质和功用[4]。表明蒲氏不仅具备丰富的医药学知识,亦颇热衷和擅长民间通俗戏曲的创作,他用戏曲形式普及医药学知识,在医学史和戏曲史上堪称创举。通过分析可推测,18回本《药会图》的成书年代应该不会早于蒲松龄生活的时代,而且相关的中药戏剧,应该在蒲松龄生活的清代初期就已有成型的脚本。同时,笔者通过对戏曲内容格式的深入研习,认为《药会图》的文字体制与河北地区梆子戏曲的相似程度更大。
在“稽古摘要序”中作者言:“前已有药性歌,予见韵调和叶,因即其论而复编次之,与前不同。”也就是说,原来曾经有药性歌,但因为某种原因,根据原来版本的论述而重新编辑后,和以前的版本有所不同。句中的“叶”字,虽取自原文,但明显字义欠通,且即便是“叶”字,旧时“叶”写作“葉”,放在此处亦不甚合理。从上下文意可以推知,此处是说先前的药性歌韵调尚可,但体例不甚完整,所以才重新“编次”,编即增删内容,次即调整顺序和体例,最后编纂成该18回《药会图》。
同时,“稽古摘要”即是 “参照古本而摘择其要”之意,由此表明,《药会图》的内容即是参考古本改编而来,且根据其体例及内容可推测,其参考蒲氏《药性梆子腔》和《药绘图》的可能性较大。
“稽古摘要序”中的相关文字也可以为确定成书年代提供参考。序言中有“……又有有毒之药及十八反、十九畏……有内伤七情、外感六淫……”,其中涉及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十八反”、“十九畏”、内伤七情、外感六淫等概念,虽然古代早有论述,但距彼时不过三四百年时间,又因前贤已将部分概念进行了阐发,作者才会将其纳入序言。《药会图》中,“新增”意味着内容有增加,“全集”意味着全面,说明这本书既包括“稽古摘要”这本改编后的戏曲,也可能包括原先参考版的“本草宗义”(“宗”有宗承、参考之意,“义”即本义、主要内容)。在卷首刊印的“民国三年新镌”,一方面点明其为新作,另一方面说明本书与之前的版本确有不同。
综上,《药会图》的成书年代可能是在晚清到民国三年前的这段时间,且属参考古本改编的戏曲,在其中都可觅得“草木传”与河北梆子之神韵。
晚清至民国时期,西方科学文化大量涌入我国。当时的中医大家,另一方面立足岐黄之学,继承圣贤之说;另一方面接触西学,“开眼看世界”,为临证实践开拓视野。笔者拟从人参微寒和微温药性的论争、有毒中药附子的古代解毒法、“大戟畏的菖蒲,甘遂恶明远志”的五行生克规律、源于伤寒的六经辨证在养生治病的应用等方面探讨这本戏曲的时代特点与学术特色。
2.1 人参微寒微温的药性之辨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中药的药性一方面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成分,另一方面决定于炮制与服用方法[5],而《药会图》中对此特点的描述十分明显。在《药会图》第一回“黄连金殿代本”中,天子人参的定场诗中写道“味多甘苦性微凉,益土生金补劳伤。熟能温中生泻火,独成肺家益气王。”人参,邹澍[3]《本经疏证》记载:“味甘,微寒,微温,……主补五脏……且其色黄味甘,气凉质润,正和中土脾脏之德,故首入脾而仓廪崇矣,次入肺而治节行矣,次入肾而作强遂矣”。
微寒和微温这两种性质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是人参的两种炮制方法所产生的药性差异,“熟能温中生泻火”这一句点明了其中的原理。人参味甘微有苦味,生鲜品性微凉,而经过炮制后,人参性质变得偏于温热。民间常以为过服人参易化热上火,而对于气虚之人,服用生鲜品则有清火润肺、益肺气之功,恰到好处;而经过炮制后,“熟品”偏于温热,在补助元气时,过多服用确实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
2.2 有毒中药的古代解救 在药物成分研究水平不甚发达的古代,对于有毒中药的研究多不成熟,但古人结合自身的实践和经验,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简便解毒法,虽然有的方法现在看来有不当之处,但囿于当时的认识水平,不可过分苛责。《药会图》第1回中借用人物角色间的制敌策略道出了乌头类药物中毒的解救方法,戏词中云黄连为“将军”,说道“乌附惧犀角,先用菉豆煎恶毒,又使犀角平其性,急用黄土水破其阵势,又使童便制其野性。”乌头附子类药物[7],古人在传统中药配伍禁忌“十九畏”中已有记载“川乌草乌不顺犀”。从传统中医药理论来看,乌头、附子药性热,药性峻猛,而黄连苦寒清热,犀角药性偏凉,《药性论》记载其可“镇心神、解大热、散风毒”。绿豆、童便药性偏凉。《本草备要》记载:“中其毒者,黄连、犀角、甘草煎汤解之,黄土水亦可解”,现代化学研究表明,草乌-水牛角提取液中,草乌的乌头碱类成分溶出率降低,对应的草乌提取物成分含量明显减少[7]。
2.3 五行生克规律探寻 五行的生克乘侮属中医基础理论,《药会图》第1回云:“按五行生克,这大戟畏的菖蒲”。大戟苦寒有毒,归脾、肾、大肠经,功效泻下逐水,《药性论》中载“毒用菖蒲解之”,菖蒲味辛、性温,具有芳香走窜的特点,有豁痰开窍之功,二者药性相反,且根据中医阴阳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菖蒲辛温属于阳金,大戟苦寒泻下逐水属于阴木,金胜木,阳胜阴,也较好地解释了两者的药效制约关系。
2.4 辨证特色阐释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一大特点,“稽古摘要序”中云:“药不对症,仙方不应;证若合窍,是方都效”,精辟地揭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从古至今,辨证论治之法层出不穷、各有千秋,尤以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最为著名。在《药会图》第4回中有云:“本镇生来性刚强,专能凉血利大肠。一切实热与便燥,破击攻坚川大黄。本镇姓大名黄字锦文,人参驾前为臣,官拜将军之职,清晨起来坐了承气大堂。”而且,在文中大黄以厚朴、枳实为辅佐,在《伤寒论》中,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大承气汤,组成为大黄、枳实、厚朴、芒硝,主要针对阳明大热大实证[8],一般积热在里形成痞、满、燥、实者,都可以用大承气汤下之。《汤液本草》云:“味极厚,降也,阴也,入手足阳明经。”《象药类法》云:“性走而不守,泻诸实热不通,下大便,涤荡肠胃间热”[6],大黄具有苦寒通降、清泻热邪、攻下实热的功效,正合大热大实的基本病机,因此为大承气汤的君药;枳实、厚朴同用可以消痞除满,助芒硝、大黄泻下之力。而大黄道地产地为四川,尤以锦纹大黄为佳。
另第5回有(麻黄)唱:与兄长酌犀角凉血压惊,想当年与桂子发汗太重,解肌热多亏了石膏仁兄,有杏仁散风寒嗽逆匡定。《伤寒论》中,麻黄是太阳病麻黄汤的君药,“桂子”即指桂枝,也是麻黄汤中的主要药物。《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云:“(麻黄)升也,阴中阳也。其形中空,散寒邪而发表。九窍开通,头疼发表伤寒中风,咳逆上气,寒湿皮风。”[9]麻黄药力峻猛,久用易发汗太过,损伤正气,同时又因麻黄、桂枝药性温热,容易助长体内之热,当病邪传至阳明经时,一般会引发阳明热盛证。石膏性凉,可以解肌退热。犀角性凉,用于温病热证。有凉血压惊的功效[8]。
除此之外,第3回云:粳米可补脾清肺、麦芽能除胀。粳米是阳明病白虎汤的组成药物,《汤液本草》云:“气微寒,味甘苦,甘平,无毒,入手太阴经、少阴经。”《神农本草经会通》云:“本草诸家共言益脾胃,如何白虎汤用之入肺。以其阳明为胃之经,色为西方之白,故入肺也。”粳米可以益气、止烦、清肺热、养脾胃,而麦芽除胀的药效,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便有例证记载[10],张锡纯曾根据刘肃亭老中医用威灵仙助大承气汤证的启发,采用柴胡、麦芽升提宣通气机,既可帮助调肝郁而通行大便,又有疏肝理气之妙。第16回云:“正是血行须黄酒,发汗用葱姜。”《神农本草经会通》记载“(酒)主通行血脉”、“(葱白)通中发汗”[9]等,都反映了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辨证论治的合理应用,也体现出古人对于六经辨证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掌握。
《药会图》通过对药物药效特点的阐述,对药物毒性及用药禁忌的训诫,对基于六经辨证养生原则的发挥,以通俗的形式、戏曲的语言匠心独运地宣传和普及了中医药文化知识[11],既反映出作者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度掌握,亦彰显了其在文学艺术上独特的创造性,体现了医学和人文的互通共融,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宝贵素材,值得深入研究与挖掘。
[1]王艳玲,谢美生.戏曲文化的又一新发现[J].剧作家,2004,1(6):74-75.
[2]张本一.宋元医药剧表演形态论略[J].文化艺术研究,2013,6(2):78-79.
[3]杨燕飞,贾治中.药会图(抄本)校勘[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3(2):4.
[4]袁世硕,徐仲伟.蒲松龄评传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73.
[5]高红艳.中药炮制对临床药效的影响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 2015,24(8):102.
[6]邹澍.本经疏证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6-18.
[7]张世臣,李可.中国附子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8]赵国平.方剂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9]顾观光.神农本草经会通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0]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88.
[11]薛芳芸,许馨.谈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2):139.
Brief Analysis of Origin and Academic Features ofYaohuitu
ZHANG Huikang LIU Yu MA Haiyang ZHANG Sixue ZHANG Jihong*
School of Pharmacy of 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hijiazhuang 050200, China
This paper conduct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age,historical origin and academic features ofYaohuituthat a medicine property drama consisting of 18 series.It concludes that the drama was compiled around the period between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3rd year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adapted according to the ancient edition.The pharmacological function feature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principles,compatibility and incompatibility of medicinal and health maintenance of the commonly used medicines are vividly interpreted with dramatized language in popular form.This not only reflects the author’s good command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Chinese medicine, but also reflects the creative thoughts and high attainments in terms of literature and art, which demonstrates mutual intelligibility and harmony between medical science and culture, thus providing a precious and valuable masterpiece for the publication and popular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Yaohuitu; Origin; Academic Features
河北省教育厅中药学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项目(2015052265)。
张慧康(1996-),男,汉族,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中药学专业。E-mail:1934310915@qq.com
张继红(1963-),女,汉族,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药文化。E-mail:zjh6306@126.com
R2-5
A
1007-8517(2017)13-0001-03
2017-05-04 编辑:穆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