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俊
(辽宁省本溪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研究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效果
孙晓俊
(辽宁省本溪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目的探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患者,通过常规治疗方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6.0%(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为出现显著的不良反应。结论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而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利巴韦林注射液;流行性出血热;临床效果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是导致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发病原因,而该病的主要传播源则为鼠类。肾功能损伤、发热以及出血等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临床表现,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降低患者生命质量[1]。我院应用利巴韦林注射液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进行治疗,结果令人满,实际情况现做如下汇报。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对象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全部患者均满足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诊断标准[2],症状主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发热、尿蛋白等;并排除严重系统疾病患者。在100例患者中,男性与女性人数分别为56、44例;患者年龄为23~59岁,平均年龄(43.2±3.2)岁;病程1~10 d,平均病程(4.2± 0.9)d。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为抗感染、利尿、对症治疗、加强营养支持;如果患者存在肾功能衰竭,则应给予血液透析治疗,以改善肾功能,对于发热期患者来讲则应给予人血免疫丙种球蛋白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利巴韦林,10~15 mg/kg,每日1次,静点,抗病毒治疗5~7 d。全部患者均给予为期1周时间的治疗。
1.3 疗效判断标准: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缓解或者彻底消失,肝肾功能恢复正常,尿蛋白减少50%则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体征、症状有一定改善,肝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尿蛋白减少50%则为有效;患者病情没有变化,甚至加重则为无效。总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两组数据录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19.0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检验标准α=0.05,以P<0.05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经治疗,显效28例,有效19例,无效3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0%(47/50);对照组患者中的显效例数、有效例数与无效例数分别为23、15、12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6.0%(38/50);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显著的不良反应。
流行性出血热作为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流行性疾病,其传染源主要为鼠类,例如直接接触鼠类或者黑线姬鼠等的排泄物、分泌物,都可能引起流行性出血热,当感染上流行性出血热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会在人体血管、脏器等细胞中快速繁殖,进而引起细胞坏死、肿胀、变性,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3]。所以临床中应及时给予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科学、有效的治疗,进而来及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更快康复[4]。流行性出血热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现阶段依然缺乏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临床中主要采用综合疗法。发热期患者应采用人血免疫球蛋白治疗,对病毒、抗原复合物进行有效中和,让患者变态反应有效减轻;中晚期则应给予对症治疗。
利巴韦林作为合成广谱抗病毒药物,其抗病毒效果非常广泛。临床研究发现,利巴韦林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三氮唑核苷-5-单磷酸,能对DNA合成所必需的酶(次黄苷单磷酸脱氢酶)进行有效抑制,进一步来对细胞鸟苷三酸的生物合成进行有效抑制,最后来对病毒复制进行有效抑制[5-6]。
对本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显著的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中,临床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利巴韦林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乏力、贫血等是利巴韦林注射液的主要不良反应,患者在停药后不良反应即可消失;利巴韦林注射液会降低患者的白细胞和红细胞水平,在应用该药物治疗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和贫血患者时应小心谨慎[7-9];治疗期间临床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认真观察,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总之,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而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 孟蔚,王惠君,董春忠,等.热毒宁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0):1452-1453.
[2] 苏聪娟,马国静,白亚灵,等.利巴韦林药理毒理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11,24(3):446-447.
[3] 刘新枝,毕丽霞,李矫捷,等.流行性出血热6例[J].实用医药杂志, 2014,31(8):714.
[4] 孟蔚,王惠君,董春忠.热毒宁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0):1452-1453.
[5] 单爱兰,阴杰莹,吕杰,等.天津市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重点人群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2006,21(12):645-646.
[6] 王玉梅,郝富勇,张雪梅,等.应用逆转录酶链反应对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分型[J].微生物学杂志,2003,23(2):26-27.
[7] 邹志辉,周健明,林琳,等.深圳市龙岗区野鼠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1):5698-5699.
[8] 谢平金,温俊茂,卢锦东,等.白虎汤加减的临床应用[J].河南中医, 2015,35(2):217-219.
[9] 邱劲军,李丽廉,黄慈林,等.深圳市福田区1997-2006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及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3):932-934.
R373.3+<2 文献标识码:B class="emphasis_bold">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0-0125-022 文献标识码:B
1671-8194(2017)20-0125-02
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0-0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