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相成药对在脾胃病中的应用探析

2017-01-15 22:44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21期
关键词:枳实药性行气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 412012

理论研究

相反相成药对在脾胃病中的应用探析

李美珍孙必强袁晓红曾姣飞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 412012

对相反相成类药对在脾胃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根据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及组方用药理论,分析了脾胃病证中相反相成药对配伍应用的合理性、必要性,并归纳、总结了脾胃病中常用的寒热并用、消补兼施、升降同用、润燥合伍、通涩合剂等常用的相反相成药对配伍情况。

相反相成;药对;脾胃病

药对是指相对固定的两味药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伍应用,是中医临床复方中配伍应用的最基本形式[1]。这些药对,不是随意的将两味药配对,而是历代医家经验的总结,是诸多方剂的基本组成单位,且为部分方剂功用核心的体现。药对的配伍,药简力专效宏,或相须相使相助,或相反相成,或制毒纠偏,极大丰富了组方思维,为临证医者所亲睐。由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及药物药性特点,相反相成药对在脾胃病中配伍应用较多,包括寒热并用、消补兼施、升降同用、润燥合伍、通涩合剂等。笔者在临证中亦深有体会,这些药对在方剂中有画龙点睛之妙,兹作一探讨,以与同道商磋。

1 寒热并用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病多阳气不足,寒证多见;胃病多阳有余,阴液不足,热证多见。临床中焦病变易出现胃热脾寒,寒热错杂之证,再加之药物本身药性特点,为了制毒纠偏等,寒热药对配伍多见。常用的寒热药对有黄连与干姜、黄连与苏叶、黄连与吴茱萸、石膏与细辛、大黄与肉桂等。

1.1 黄连配干姜 黄连药性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善清胃热,除胃肠湿热;干姜药性辛热,功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尤善温暖中焦脾阳而散寒。二药配伍,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合奏散寒开结、清降邪热之功,用于中焦寒热互结,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之证。

1.2 黄连配苏叶 黄连药性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长泻心、胃之火;苏叶辛温芳香,能行气宽中,化浊和胃止呕。黄连得苏叶,不致过寒伤胃;苏叶得黄连,不致化火助热。二药寒温配对,辛开苦降,平调寒热,共奏清热化湿、和胃畅中之功,用于湿热阻困中焦所致恶心呕吐和胃中气滞热郁,胃失和降而致胃脘痞满,噫气,呕恶及肝胃郁热,胃气上逆所致的妊娠恶阻等。《温热经纬》中苏叶黄连汤即以此药对组成,用于湿热症,呕恶不止,亦治妊娠恶阻。李士懋教授经验方连苏饮亦以此药对配伍为主[2]。

1.3 黄连配吴茱萸 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吴茱萸药性辛苦热,辛散温通,归肝、胃、肾经,既能温肝暖胃以散寒止痛,又能疏肝降胃而止呕,且能温肾散寒助阳止泻。《删补名医方论》谓“黄连为主,以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以辛燥,开其肝郁”,二药配伍,一寒—热,一主一辅,相反相成,合奏清泻肝火,降逆和胃,开郁散结之效,用于治疗肝火偏旺,肝胃不和而致胁肋疼痛,呕吐吞酸、嘈杂等症。《丹溪心法》左心丸即由此药对构成。另外,黄连清肠止痢,吴茱萸畅中行气,合用又可治疗痢疾腹痛、里急后重。

1.4 石膏配细辛 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尤善清胃火;细辛辛温,辛香走窜,升散之力颇强,有较好的止痛作用。二药相伍,一寒一温,相反相成,以细辛之升浮引石膏上行头面而清阳明胃经之热,石膏之寒凉则可制细辛之温燥,清而不郁遏,散不助热,共奏清热泻火、通络止痛之功,二者合用,用于治疗胃火上攻之牙龈肿痛及头痛等。《景岳全书》二辛煎即用此药对配伍,治阳明胃火上炎,牙根、口、舌肿痛。

1.5 大黄配肉桂 大黄药性苦寒,善攻下积滞,治里实积滞便秘;肉桂辛热,能温补脾肾之阳,散寒止痛。肉桂之辛热可制大黄苦寒之峻烈,大黄之寒凉,则制肉桂辛热之弊。二药配伍,寒热既济,阴阳调和,共奏振脾阳通大便之功,用于寒积里实便秘之证。

2 消补兼施

五脏主要功能为“藏精气”,其生理特点为“藏而不泻”,病理方面易出现虚证,故临床常见脾气亏虚之证;而六腑主要功能为传化物,其生理特点为“泻而不藏”,其病理易出现不传化物所致腑实之证,故胃病多实。脾虚胃实,故脾胃病证治疗要消补结合,且临床诸多病证常为虚实夹杂证,加之为了抑制药物的副作用,故消补兼施在脾胃病证治疗中应用颇多,常用的药对有枳实与白术、鸡内金与白术、人参与木香、黄芪与莪术等。

2.1 枳实配白术 枳实苦辛降泄,行气化痰,善治脾胃气滞证;白术味甘能补,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之功,为脾胃气虚证要药。二者合伍,一消一补,泄中有补,补而不滞,泄不伤正,共达健脾消痞之效。如《金匮要略》枳术汤、《内外伤辨惑论》之枳术丸即为此药对组成。前者枳实量大,消重于补,治疗“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二者配伍,攻不伤正;后者白术量大,补重于消,用于脾胃虚弱,食积气滞痞满证。二药合用,健脾行气,补而不滞。

2.2 鸡内金配白术 鸡内金药性甘平,善磨谷消积,可治各种食积证,为消食要药;白术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为健脾益气要药。二药配对,一消一补,消补兼施,健脾开胃之功益胜。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积不消、运化无力之证。二药配伍之妙,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用鸡内金为脏器疗法。若再与白术等分并用,为消化瘀积之要药,更为健补脾胃之妙品,脾胃健壮,益能运化药力以消积也”。

2.3 人参配木香 人参为补气要药,既能大补元气,又善补脾肺之气;木香功能行气止痛,健脾消食,为治脾胃气滞证常用药。二药合伍,一补一消,人参得木香,补而不滞,木香得人参,行气而不致耗气,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之证。

2.4 黄芪配莪术 黄芪为补气要药,能补脾气、升脾胃清阳;莪术功能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善治瘀血所致癥瘕积聚及食积气滞证。二药配伍,消补结合,补而不滞,消不伤正,合奏益气化瘀消癥,行气散痞之功。如张锡纯所言:“参、芪补气,得三棱、莪术以流通之,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之力以消癥瘕”。周光照等[3]用此药对治疗胃黏膜萎缩、肠化,临床效果甚为显著。

3 升降同用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升胃降,中焦气机畅通,则纳运正常。如若湿浊困脾,脾失健运,清气不升,则可影响胃的受纳与通降;反之,如果饮食不节,食滞胃脘,胃失通降,亦可影响脾的运化、升清。且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升降药对配伍应用,斡旋气机,能较好的促进脾胃纳运功能的恢复,也有助于全身气机的调畅。常用的升降药对有柴胡与枳实、升麻与枳实(枳壳)、大黄与葛根等。

3.1 柴胡配枳实 柴胡能升举清阳,枳实能行气降气,二药配伍,升降同用,疏畅气机,用于脘腹痞满胀痛之证效佳,如四逆散即包含有此药对。余临证常用该方为基础治胃痛收效不错。

3.2 升麻配枳实(枳壳) 升麻药性辛散上行,能升脾胃清阳之气而举陷;枳实(枳壳)辛行苦泄,善降泄胃肠滞气。二药一升一降,合伍应用,开通痞塞,使清阳升浊阴降,与火麻仁、肉苁蓉等同用,用于治疗腹胀便秘证;二药流通气机,浊降清升,使脾胃升降有序,与补气升阳的黄芪、人参同用,则又可治中气下陷所致诸多内脏下垂病证。

3.3 大黄配葛根 葛根能升阳止泻,可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达止泻之功;大黄泻下攻积,祛瘀泻浊,善治胃肠积滞证。二药配对,升降协同,除湿热、消积滞、升清阳、降瘀浊,而达止泻之功,可用于湿热泻痢证,对于现代医学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4 润燥合伍

脾为湿土,“喜燥恶湿”;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正如《临证指南医案·卷二》所谓:“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燥胃润,燥湿相济,纳运相助,相反相成。病理上,脾易为湿所困,胃阴易受损伤,故治疗当如《医经余论》所言“治脾以燥药升之,所谓阳光照之也;治胃以润药降之,所谓雨露滋之也”。且燥药可制润药之腻,润药可防燥药之伤阴,故辛香温燥药与甘寒滋润药配伍在脾胃病中应用是较多的,润燥相济,互制互助,相反相成。常用的润燥配伍药对有麦冬与半夏、苍术与玄参、生地黄与白术、百合与乌药等。

4.1 麦冬配半夏 半夏辛温燥烈,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麦冬甘寒质润,善滋养胃阴,二药合伍,一燥一润,相制相助,滋而不腻,燥不伤阴,合奏燥湿化痰,养阴益胃,降逆止呕之功,适用于痰湿困脾而伴有胃阴不足证,或胃热呕逆之证,如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等方均含有此药对。临床医家[4]常用此药对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而见胃阴不足、脾运受阻所致脘痛如灼、口干口渴、食欲不振等,收效较好。

4.2 苍术配玄参 苍术药性辛香苦温,功能醒脾化湿浊之郁,为燥湿健脾要药;玄参甘苦咸寒,具有清热凉血、滋阴生津之效。苍术燥脾湿,玄参清胃热、滋胃阴,二药相合,一润一燥,苍术之温燥制玄参之滋腻,玄参则能制苍术之温燥,二者相反相成,合奏健脾助运、生津益胃之功,以复脾胃之职,可用于胃阴虚兼脾湿证。此二药亦为名医施今墨最常用治消渴药对[5]。

4.3 生地黄配白术 生地黄甘苦寒,质润不燥,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生津滑润大肠,有润肠通便之效;白术既能健脾燥湿以止泻,又可运脾以通便,有双向调节之功,《本草正义》谓其“能振动脾阳,而又疏通经络。然又最富脂膏,虽苦温能燥,而亦滋津液。且以气胜者流行迅利,本能致津液通便也。”二药配伍,一燥一润,养阴与健脾并进,相制相济,阳运阴布,调畅腑气以通便。可用于脾虚之便秘证的治疗。

4.4 百合配乌药 百合药性甘微寒,功能养阴润燥;乌药辛香温燥,善行气止痛,可用于三焦气滞疼痛之证。二药配伍,一寒一温,一润一燥,百合可制乌药之温燥,《神农本草经》又谓其“主邪气腹胀,心痛”,二药合用,共奏行气和胃止痛之功,用于阴虚气滞(或胃热气滞)所致脘腹疼痛之证,如百合乌药汤。顾自悦[6]用此药对结合平胃散治脾胃病收效颇佳。

5 通涩合剂

临床中一些反复发作的胃肠道泄泻之证,如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症见腹痛泄泻,大便黏滞,泻而不爽,辨证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单纯攻下,泻痢更甚,单纯涩肠,又致邪闭,反成便秘腹胀之变。此时,既要用具有泻下、行气活血、渗泄等通利作用的药物祛邪消滞,又需用固涩药以涩肠止泻,通涩并用,才能见效。常用的通涩并用药对有木香与肉豆蔻、干姜与赤石脂等。

5.1 木香与肉豆蔻 木香辛香温通,具有行气止痛之功;肉豆蔻功能涩肠止泻。二药相伍,通涩兼施,用于泻痢兼腹痛之证,如豆蔻香连丸、木香散、木香豆蔻丸等。

5.2 干姜配赤石脂 干姜辛热,善温暖脾胃,散寒通滞;赤石脂酸涩收敛,长于涩肠止泻。二药相合,既能温中散寒通滞,而又涩肠止泻,温通与涩肠并用,而达止痛止痢之功,用于虚寒下痢证,症见便脓血,腹痛喜温喜按等,方如桃花汤。

综上所述,由于中焦脾胃生理病理特点及组方用药制毒纠偏等的需要,相反相成药对在脾胃病中应用较多,且能使方剂疗效倍增,我们不但应学习、借鉴先贤在这方面的经验,且应善于临证总结、提炼,以期发现更多的有效药对,以增强脾胃病治疗效果,更好地揭示脾胃病方剂配伍用药规律。

[1]谭同来,刘庆林.常用中药配对与禁忌[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

[2]贺兴东,翁维良.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上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3]周光照,林吉品.林吉品医师治疗胃病常用药对举隅[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9):488-489.

[4]宋熠林,苏晓兰.魏玮教授治疗脾胃病常用药对浅析[J].环球中医药,2016,9(4):469-470.

[5]李智,齐铮.从施今墨药对浅析消渴病病机[J]. 北京中医药,2012,31(1):28-29.

[6]张小健.顾自悦百合乌药汤合平胃散治脾胃病[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8):4-5.

李美珍(1967-),女,汉族,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为方剂组方配伍规律。E-mail:820617281@qq.com

R961.1

A

1007-8517(2017)21-0001-03

2017-09-12 编辑:梁志庆)

猜你喜欢
枳实药性行气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中药枳实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张仲景运用厚朴、枳实探析*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识别真假枳实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明理篇)
战国时期房中学著作《行气铭玉杖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