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玲羽 张咩庆连建伟(指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浙江杭州310005
方药运用
连建伟运用乌梅丸治验举隅
汪玲羽 张咩庆#连建伟(指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浙江杭州310005
乌梅丸 连建伟 医案
连建伟教授临证40余载,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平脉辨证,精于舌脉,运用乌梅丸法治疗消化系统疾患,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笔者有幸跟随连教授学习,受益颇多,现将其运用乌梅丸法治疗验案飨于同道。
患者,男,54岁。2015年6月19日初诊。嗳气反酸半年余,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及促胃肠动力药疗效欠佳。嗳气频频,反酸明显伴口苦,食少腹胀,大便偏稀,舌质淡白、苔黄腻,左关弦,右脉缓,此乃寒热错杂之厥阴病也。处方:乌梅、党参各15g,黄连、川柏、炒当归、制附子、桂枝、干姜各6g,川椒、北细辛各3g。14剂。7月17日二诊:反酸大减,嗳气频频明显减轻,口苦仍存,便溏,舌质淡、苔黄腻,左关弦,右脉缓,再从厥阴论治,守上方黄连改为9g。14剂。7月31日三诊:反酸仍有,口苦大减,嗳气症状较前明显好转,大便成形,左关弦,右脉缓,舌质淡、苔薄腻,继守上方,乌梅改为20g。7剂。
按:该患者疾病已半年有余,且服用西药治疗,效果欠佳,病来已久,迁延难愈。连师诊得脉左关为弦,右脉为缓,《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景岳全书·脉神章》云:“弦脉为血气不和,为气逆,为邪胜,为肝强脾弱……”右脉缓,指的是脉来怠缓无力,弛纵不鼓之病脉,从脉诊来看,病机乃为肝强脾弱之证,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易致胃气上逆而发嗳气,故可见患者嗳气频频。肝气郁结,化热化火,肝气上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致吐酸口苦。肝气横逆犯脾,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则食少腹胀;气滞湿阻,便溏不爽。气郁化火犯胃致上热,肝气横逆伐脾致下寒,故成厥阴之上热下寒之证,且患者舌质淡白、苔黄腻,亦属寒热错杂之佐证。清代著名医家柯韵伯说:“仲景制乌梅丸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通理气血,调和三焦,为平治厥阴之主方。”连师投之于乌梅丸,疗效斐然,二诊患者反酸嗳气症状大减,但仍有口苦,黄连苦寒可清泻肝胆相火,故加大用量。三诊口苦嗳气明显好转,反酸仍存,加大乌梅用量,取其至酸之味、至柔之性,敛肝泻肝,补肝体以制其用,且大便已成形,脾阳虚衰得以纠复,患者服药后效果甚佳。
患者,男,54岁。2015年11月13日初诊。一年半来反复大便日七八行,泄后痛减,挟有粘液,曾行肠镜检查示:溃疡性结肠炎。舌质略红、苔薄腻,右脉缓,左关弦,拟乌梅丸法:乌梅15g,党参20g,川连、川柏、当归炭、炮姜各6g,桂枝、制附子各10g,川椒、北细辛各5g。14剂。12月11日二诊:现大便日二三行,粘液较前减少,肠鸣,舌苔薄腻,左关弦。守方加减,上方加煨木香6g。7剂。
按: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注疏厥阴病提纲时明确指出厥阴提纲证应用“乌梅丸主之。可以除蛔,亦可以止利”。《伤寒论》谓乌梅丸又主久利。连师认为,泻利日久,虽脉舌无热象,然肠道必有邪热,故须寒热相伍,方能中病。该患者病来已有一年半时日,久利不止,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脾失运化,则见泄后痛减,左关弦,右脉缓,为肝强脾弱之佐证。肝邪乘脾日久,易伴见脾阳虚弱的下寒证。泻利日久,肝郁化热,舌质红而见热象,故连师投之乌梅丸法,当归用炭,乃去性存用以防滑肠之弊。干姜易炮姜温阳止泻力强。二诊患者泻利次数明显减少,加用煨木香行气止痛,实肠止泻,加大疏肝理气,止泻之功用。此“久利”是寒热错杂所致,纯寒、纯热、纯补之药均不能愈此“久利”,运用乌梅丸温中补虚,清热止利,疗效显著。
乌梅丸是厥阴病之代表方,厥阴乃阴尽也,病至厥阴,传经已尽,以里无热、外无寒为安,厥阴病是主要体现在肝的病证。连师在运用乌梅丸时运用平脉辨证,多以诊得左关脉弦,右关缓或沉为主,并且在病证上有寒热之象,时时抓住寒热错杂病机,乌梅丸又主久利,连师认为久利肠道必有邪热,故久利兼有寒热之象亦可投之。连师运用乌梅丸紧扣厥阴病证特点,寒热错杂病机,巧用平脉辨证,依法立方,屡试不爽。
2016-09-12
#通讯作者:张咩庆,E-mail:zhangmq5566@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