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静,王宝亮
(1.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 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名师高徒·
王宝亮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
薛 静1,王宝亮2
(1.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 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王宝亮教授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炎,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急性起病,病情进展迅速,控制或预后不当易复发,严重者可留后遗症。王宝亮教授在治疗周围性面瘫过程中初期以“风、痰、毒”论治,主要分型是风痰阻络证和风毒阻络证。恢复期以“痿”论治,主要分型是肝肾阴虚证、脾虚痰阻证,气虚血瘀证。
王宝亮;中医师;周围性面瘫/中医药疗法;验案
王宝亮教授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精于脑血管疾病、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硬化等研究,周围性面瘫临床上以口角歪斜、额纹消失、眼睑扩大、流涎、讲话漏风,偶可伴有耳后乳突疼痛等为特点。王师治疗周围性面瘫有独特见解,运用临床取得了良好疗效。笔者有幸跟师,获益良多,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王师认为:“高巅之上惟风可到 ”,加之“风为百病之长”,故风邪为致病先导。正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病诸候”[1]载:“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除风邪之外,初期多有兼夹,或夹风寒、风热、风痰。正如《灵枢·经筋》中所云:“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百病皆由痰作祟。”王师认为周围性面瘫外感毒邪以风热为主,而儿童或老人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于脉络,气血瘀闭形成口,其主要病理因素为风、痰、虚、瘀,然祛风之药用量不当易致虚,虚久则瘀。
2.1 初期以“风、痰、毒”论治
初期外风侵袭,夹痰夹毒,风毒顽痰,实邪难去,标实为发病依据。临证主要分型风痰阻络证和风毒阻络证。风痰阻络证:主因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邪引动内蓄之痰浊,风痰阻于头面经络,经隧不利,筋肉失养,弛缓不用。临床除有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等外,伴随肌肤不仁或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数。治宜祛风、化痰、通络。方选牵正散和正容汤加减,药物组成:制白附子10 g,全蝎9 g,炒僵蚕12 g,防风9 g,秦艽20 g,红花10 g,川芎15 g,赤芍20 g,当归15 g。风毒阻络证:主因风性开泄,热为阳邪,攻窜流走,蕴结脉络,血络阻滞,毒瘀互结,头面经络不通。临床除有口眼歪斜,额纹变浅等外,伴随身热,咽喉红肿或疼痛,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宜清热解毒,祛风通络。方选:大秦艽汤和普济消毒饮加减,药物组成:制白附子10 g,黄芩15 g,川芎20 g,赤芍25 g,防风10 g,炒蔓荆子20 g,板蓝根20 g,薄荷10 g,白芷20 g,荆芥10 g,全蝎9 g,炒僵蚕12 g。
2.2 恢复期以“痿”论治
恢复期虚风触动,正气不足,邪气难去,治“痿”为重要环节。病位责之于肝、脾、肾。病理因素为虚、瘀。临证主要分型:肝肾不足证、脾虚痰阻证,气虚血瘀证。肝肾阴虚证:主因肝肾亏虚,阴精不足,筋脉失养所致[3]。临床除有口眼斜等外,伴腰膝酸软,舌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潜阳,补益肝肾。方选:虎潜丸加减,药物组成:熟地黄20 g,白芍 20 g,当归 15 g, 鸡血藤15 g,山药10 g,锁阳10 g ,陈皮15 g,制白附子10 g,全蝎9 g,炒僵蚕12 g。脾虚痰阻证:主因中气不足,脾失健运,聚久成痰。临床除有口眼斜等外,有食欲不佳,少气懒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健脾化湿祛痰。方选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药物组成:党参10 g,茯苓25 g,白术20 g,陈皮15 g,制白附子10 g,全蝎9 g,炒僵蚕12 g,蜈蚣2条,赤芍20 g,防风10 g,红花10 g。气虚血瘀证:主因脉络空虚,气虚推动无力,阻滞经络,筋脉失养。临床除有口眼斜等外,舌质暗红, 苔黄腻 ,脉弦滑或脉沉细。治宜补气活血化瘀。方选: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药物组成:黄芪30 g,桃仁5 g,红花10 g,川芎20 g,赤芍25 g,当归15 g,蜈蚣2条,炒僵蚕12 g,制白附子10 g,全蝎9 g。
王师治疗周围性面瘫,提倡药膳、推拿、针灸及脐疗等中医学疗法 。同时联合外治法(牵正散膏贴于患侧对应穴位)。另每晚用新鲜黄鳝血外敷于患侧面部[2]。治疗期间注意膳食及情绪调护,忌食生冷和辛辣的食物。
患者,男,12 岁,2016 年11 月 8 日初诊,主诉:面部麻木不适,伴右侧口角下垂流涎、右眼闭合不全2 d。现诊见:右侧面部麻木不适、口角下垂流涎,右眼闭合不全,饮食无味,面色萎黄,四肢乏力,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紫,苔薄白,脉沉细涩。西医诊断:面神经炎。中医诊断:周围性面瘫,证属阳气虚弱,外感风寒。治宜散寒助阳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给予再造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黄芪30 g,桂枝10 g,防风10 g,川芎15 g,赤芍15 g,制白附子6 g,全虫10 g,蜈蚣2条,炒僵蚕10 g,黄芩10 g,威灵仙20 g,秦艽20 g,白术20 g,红花10 g,甘草6 g。1 d 1剂,水煎服。联合针灸,主穴: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下关,浅刺。加牵正散膏1 d 1次。每晚睡前用新鲜黄鳝血外敷于患侧面部。同时嘱患者避风寒,忌急躁。1周后病情明显减轻,口角基本不歪,饮水不外流,2周后基本痊愈。
按 患者为儿童,四诊合参后考虑年幼体虚,气血不足,复感风寒,属虚实夹杂,治疗上除加桂枝、黄芪、川芎、赤芍等助阳益气,解表散寒、辅以补气养血祛瘀之药,以达标本兼治。
[1]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宋白杨,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
[2]王建利.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34例[J].四川中医,2003,21(3):33.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85.
(编辑 田晨辉)
1001-6910(2017)03-0043-03
R745.1+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3.19
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ZK1601NB047)
王宝亮,主任医师,wang-baoliang@163.com
2016-12-12;
2017-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