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降气汤加味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00例

2017-06-19 19:38:00李宗青
中医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降气苏子气喘

李宗青

(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肺病科,甘肃 白银 730900)

·临床研究·

苏子降气汤加味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00例

李宗青

(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肺病科,甘肃 白银 730900)

目的:观察苏子降气汤加味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口服苏子降气汤加味(苏子、陈皮、旱半夏、当归、前胡、桂枝、炒白芍、杏仁、厚朴、细辛、五味子、僵蚕、炙甘草、蜜紫菀、蜜款冬花、蜜麻黄、蜜百部、白果),对照组口服蛤蚧定喘胶囊。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63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93.0%;对照组痊愈49例,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27例,有效率为73.0%。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苏子降气汤加味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疗效,可明显改善咳嗽、气喘症状,且无毒副作用。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药疗法;苏子降气汤加味/治疗应用;临床观察

慢性支气管炎是以咳嗽、咳痰、气喘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病、多发病,老年人较多见,具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特点,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目前,现代医学主要采用抗炎、化痰、平喘、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等药物治疗。2014年12月—2016年10月,笔者采用苏子降气汤加味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0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室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0例,男24例,女76例;年龄平均(66.26±11.30)岁;病程平均(55.13±7.31)月。对照组100例,男33例,女67例;年龄平均(67.14±12.43)岁;病程平均(56.02±7.02)月。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内科学》[1]中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气喘,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 a或2 a以上;②排除其他可以引起类似症状的慢性疾病;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④血压、血常规、红细胞计数、心电图、颈椎X线片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2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内科学》[2]中咳嗽的诊断标准。

2.3 中医辨证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辨证为风寒袭肺型,症见:咳嗽声重,咳白色痰,气喘,短气不足以息,气急,咽痒,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大便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为风寒袭肺型;③年龄66~72岁;④治疗前1周内未使用其他治疗方法或药物;⑤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肝脏疾病、肾功能衰竭、精神病、阿尔茨海默病、中风后遗症肢体麻木不仁、恶性肿瘤者;②拒绝口服中药者;③处于急、慢性感染期间,包括结核、肝炎、艾滋病患者;④不能按疗程完成治疗导致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4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苏子降气汤加味,药物组成:苏子10 g,陈皮10 g,旱半夏10 g,当归10 g,前胡10 g,桂枝10 g,炒白芍12 g,杏仁10 g,厚朴10 g,细辛6 g,五味子10 g,僵蚕10 g,炙甘草10 g,蜜紫菀10 g,蜜款冬花10 g,蜜麻黄10,蜜百部10 g,白果10 g。每日1剂,水煎,于早、晚饭后温服。

对照组给予蛤蚧定喘胶囊(由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40810,每粒0.5 g),每次3粒,每日2次。

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5 观测指标

5.1 症状积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相关标准,观测咳嗽、气喘的症状积分。①咳嗽。无:计0分。轻度:白天间咳,不影响工作生活,计1分。中度:白天咳嗽或见夜里咳嗽,尚能坚持工作,计2分。重度:昼夜频咳或阵发,影响工作或休息,计3分。②气喘。无:计0分。轻度:偶发,不影响睡眠或活动,计1分。中度:喘息日夜可见,尚能坚持工作,计2分。重度:喘息不能平卧,影响睡眠及活动,计 3分。

5.2 安全性指标

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生化全项、心电图、胸片检查,观测有无不良反应。

6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相关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疗效指数为60%~<90%。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疗效指数为30%~<6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疗效指数<30%。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8.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90,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8.2 两组治疗前后咳嗽、气喘症状积分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咳嗽、气喘症状积分对比 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8.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9 讨 论

慢性支气管炎多由急性支气管炎转变而成。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病程缓慢,多数隐潜起病,初起在寒冷季节发病。患者常表现为咳嗽、咳痰的症状,尤清晨最明显,痰呈白色黏液泡沫状、黏稠不易咯出,在感染或受寒后症状迅速加剧,痰量增多、黏度增大或呈黄色脓性,有时咳痰中可带血,且随着病情发展,终年均有咳嗽、咳痰,而以秋冬为剧。该病早期多无特殊体征,大多数患者可在肺底部听到湿性和干性啰音,有时咳嗽或咳痰后消失;长期发作者可导致肺气肿。西药治疗多以控制感染、祛痰止咳、解痉平喘为主。

慢性支气管炎多归为中医学“咳嗽”范畴,病因不外乎外感六淫及内邪干肺。《保命集·咳嗽论》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医学入门·咳嗽》曰:“新咳有痰者外感,随时解散;无痰者便是火热,只宜清之。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无痰者清金降火。盖外感久则郁热,内伤久则火炎,俱宜开郁润燥。”《医门汇补·咳嗽》曰:“肺居至高,主持诸气,体之至清至轻者也。外因六淫,内因七情,肺金受伤,咳嗽之病从兹作矣。”咳嗽初期多为外感六淫之邪,导致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肺气逆而向上而致病。中老年患者多数咳嗽时间较长,久则肺、脾、肾俱虚,复加感受外邪,形成“上盛下虚”。

中医药在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中运用广泛。徐丽华等[4]随机调查70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详细记录全部四诊信息,采用AMOS软件建立数据模型,进行证实性因子分析(CFA),经三因子、四因子和五因子分析(CFA),发现三因子分析结果与临床实际相一致,并根据三因子分析结果排序,以标准回归系数0.4作为主次证界值,发现慢性支气管炎可概括为痰、瘀、虚3大类证候。池金莲[5]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贾士宏[6]将2015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8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咳嗽、喘息等症状消退时间较对照组更快(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中药内服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效果理想,可使疾病症状快速消退,减少并发症,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姚梅兰[7]收集2006年3月—2010年3月就诊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案,结果发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等临床症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采用止咳、化痰、平喘等方法,可使患者病情有效缓解。李洁[8]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病因不外两端,内因多为肺、脾、肾3脏功能失调,外因多为风、寒、热、燥、湿等邪气入侵,损伤肺气,导致痰邪壅滞,气道不利,上逆为咳;病机为肺气不清、痰瘀交阻。王兆根[9]将2010年1月—2011年12月就诊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70例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分型,并采用不同方剂进行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发现70例患者临床治愈24例,好转41例,无效5例,有效率达92.86%,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及临床缓解期3型患者治疗有效率均在90%以上,表明掌握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标准,正确分型并进行辨证论治,可以取得较好疗效。孙加兴[10]将108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如抗感染、止咳平喘、祛痰、营养支持、扩张气道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3%)明显优于对照组(79.6%) (P<0.05),表明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效果确切,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王大飞[11]将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在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在正规的基础治疗上采取合理的中医疗法可以显著提高疗效。

中医学理论认为: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日久往往与下虚上盛有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气虽主于肺,然其根在于肾。因天阳之气藏于肺,水谷之气聚于胃,两气相并积于胸中者是谓宗气,宗气虽在于上,但必须下藏肾中,借肾气摄纳主持则抟聚不散,始能产生气化作用,故虽肺主气实为气之标,但肾主纳气方为气之本也。肺属金,肾属水,有母子之义,肺气下藏于肾,《道藏》称之为“母隐子胎”。母子相亲,互相倚附,俾“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阴阳升降,息息相通,何病之有?然肾为水脏,中寄相火,若水火相济,其气为温,是名“少火生气”,则肺气得悦,来就其子,是肾能纳气矣。若下元虚衰,肾水不滋,相火过旺,少火变成壮火,是名“壮火食气”,肺畏火克,母子相仇,则肺气不能下藏于肾;亦有火衰水盛,水寒金冷,津液不得少火之蒸化,则留而为饮,上迫肺气,气不下达,亦不能下藏于肾。前者变生火旺灼金之喘咳,后者变生阳虚水寒、肾冷津凝之喘咳,然皆统属肾不纳气。苏子降气汤属于后者,具有宽胸理肺、温下利上、纳气平喘之效,能使肺肾之气相接,母子相亲,津气重新敷布,则诸症自可消除。

苏子降气汤出自《和剂局方》,由紫苏子、半夏、前胡、厚朴、陈皮、甘草、当归、生姜、大枣、肉桂组成,主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嗽短气、胸膈痞闷、咽喉不利,或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方中苏子、生姜、半夏、厚朴、陈皮开胸降逆,利气化痰;前胡宣肺下气;当归润燥养血;甘草安脾,调和诸药;妙在用肉桂以补君相之火,君火足则膻中阳振,膈上饮气自消,相火足则肾气蒸化,津液运布而浊饮得除;加沉香纳气入肾,同肉桂相伍,治上盛下虚更为有利。此方有行有补,有润有燥,治上顾下,标本兼施,为豁痰降气、平喘理嗽、利胸快膈、通秘和中、纳气归元之良方。笔者常在临床中配合白果、乌梅、细辛、蜜紫菀、蜜款冬花、蜜麻黄、蜜百部,以增强止咳、化痰、平喘之效。

本研究表明:苏子降气汤加味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疗效,可明显改善咳嗽、气喘症状,且无毒副作用。

10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

[4]徐丽华,王俊,陈启光,等.慢性支气管炎中医四诊信息调查及CFA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11):668-669.

[5]池金莲.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辨证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38):169.

[6]贾士宏.慢性支气管炎在中医内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6,26(16):84-85.

[7]姚梅兰.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方案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31):135.

[8]李洁,任世禾.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药治疗[J].吉林中医药,2012,32(8):786-788.

[9]王兆根.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药,2013,33(6):475.

[10]孙加兴.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辨证治疗[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15(5):101-102.

(编辑 颜 冬)

1001-6910(2017)03-0029-04

R562.2+1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3.12

李宗青(1972-),男(汉族),山东夏津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系疾病的临床研究。

2016-12-20;

2017-02-08

猜你喜欢
降气苏子气喘
The influence of 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sion droplets on the ion flow field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humidity
改善气喘的三款药膳
基层中医药(2021年2期)2021-03-26 19:31:53
我爱你,祖国
我的房间
自拟疏降和胃方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9例临床观察
健康大视野(2018年5期)2018-07-16 11:40:10
我被克隆了
憋得气喘
憋得气喘
Smog in Los Angeles
中学科技(2014年12期)2015-01-06 05:48:39
通腑降气汤治疗腑气郁滞型便秘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