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探讨呕吐下利病因病机*

2017-01-14 09:23骆欢欢
中医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太阴温病条文

王 婷,骆欢欢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

从《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探讨呕吐下利病因病机*

王 婷,骆欢欢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

《湿热病篇》作者为薛雪,字生白,江苏吴县人,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其对中医学的贡献是对湿温病进行了全面的定义,湿温病的病因、病机和不同病程阶段的症状体征的描述,以及湿温病的用药规律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是王士雄(孟英)将薛生白所著《湿热病篇》为主收编,在各派医家标注解析的基础上加入自身研读心得,使《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在《湿热病篇》的内容基础上集多位医家的按语,对推动湿温的理解和发展起重要意义。文中先对湿温概念进行探讨区分,湿温证病位在中焦,脾胃功能的运化水谷功能失常,直观表现出消化道症状,呕吐、下利均为消化道症状,在《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中出现较多,故总结浅析该组症状在湿温病中的病机,对湿温病临床辨证提供一点思路。

温热经纬;湿热病篇;湿温;呕吐;下利;薛生白

《湿热病篇》最早出现在舒松摩重刻《医师秘笈》中,作者是薛生白,章虚谷注释,王士雄(孟英)将其收编入《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中并进行进一步的注解。《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围绕温病湿热证,对薛生白湿温学术思想进行具体的阐述,集合章虚谷、汪曰桢、杨照藜对本篇的注释,王孟英在此基础上加入个人学术思想的理解,对文本有异议之处进行详细分析和推论,在按语中对证型总结性分析且加入不同医家相似的医案进行分析。《温热经纬》不仅仅为湿温的医学综述,还是集各家对湿温见解的宝库。

1 《湿热病篇》湿温含义

薛生白《湿热病篇》在吴本、江本均为湿温,故此处的湿热病既为湿温病。薛生白《湿热病篇》曰:“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或黄,口渴不引饮。”王孟英注该湿温病乃“既受湿又感暑也”,多发于长夏季节,天气炎热而雨水充沛,湿热蒸腾于天地之间,“始恶寒”是湿热之邪入侵,湿热邪气使卫表阳气稍被阻遏,“后但热不寒,汗出”为火热之邪主炎上,火热之性,燔灼焚焰,迫使津液外越。“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为湿温发病阐述,再结合症状分析,薛生白《湿热病篇》的湿温病机应为机体本身存在脾胃功能运化的失调,湿热之邪伤于中焦,发为湿温病。湿温之邪具有湿邪的黏滞之性和火热邪的上炎之性,“湿得热则湿愈滞,热得湿则热愈横”,两邪相加则助邪气之性长。中焦为气机运化之枢纽,受邪而致气机不能上通下达,胃气不降则呕吐,脾气不升则下利。《伤寒论》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太阴本病表现的主症为腹痛下利,为太阴脾虚而无力运化水谷自下,湿温下利兼有脾胃功能失常因素,又受湿邪与热邪程度的差异影响,故下利证型更为多样复杂。王孟英曰:“肺胃大肠,一气相通,温热究三焦,以此一脏二腑最为重。”呕吐、下利为脾胃大肠主要症状。

《湿热病篇》中提及呕吐条文为第15条、第16条、第17条,提及湿温下利条文为第23条、第40条、第44条,与之相鉴别的暑月病下利条文为第40条、第45条、第46条。

2 湿温病呕吐与“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湿温病的热邪是“夏令地气已热,而又加以天上之暑也”,热易化火,火性炎上,《黄帝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在薛生白《湿热病篇》有3个条文出现呕吐症状,呕吐为气机上逆表现,而湿温证以脾胃功能的失常为中心,脾胃升降功能的调节作用影响着气机的运化,气机上逆是气机运化失调的表现之一,把握脾胃功能的病机变化是治疗湿温病的枢纽。条文15曰:“湿热证,四五日,口大渴,胸闷欲绝,干呕不止,脉细数,舌光如镜。”此乃素体原本有胃阴不足、肝火旺盛而复感湿温之邪,阴虚火旺使邪气归阳明,舌光如镜的病机不是湿邪阻碍津液上承于口,而是湿温之邪对已虚胃阴的进一步消耗,胸闷欲绝是因胃阴大虚,胃功能减弱,使本已旺盛的肝胆之火上逆。条文16曰:“湿热证,身热口苦,呕吐清水,或痰多,湿热内留,木火上逆。”此素有痰饮而肝火旺,感受的湿温之邪从阳化热归阳明,同气相求,湿邪痰饮越盛,热邪肝火越旺,火趋上使痰饮上逆,出现呕吐清水、痰多的症状。条文17曰:“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欲死者,肺胃不和。”肺胃不和,最易致呕,湿热之邪感于阳明经,胃热而传热于肺,胃气、肺气均以降为顺,故肺胃同感热邪使气机上逆,肺主一身之气,则呕吐更甚。薛生白曰:“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中气是指体内阳气,阳偏旺则邪随火化归于阳明,阳偏虚则邪随湿化于归太阴。条文15中病机为阴虚火旺,条文16中病机为肝火亢盛,条文17中病机为胃火旺盛,均出现了机体的阳气偏盛于阴,使湿温之邪从阳化热而归阳明胃经,出现胃气上逆而呕吐,故湿温呕吐的病机为阳气偏盛,阳气走上而上逆致呕,充分反映了“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的病机理论。

3 湿温下利与湿温之邪程度的相关辨析

薛生白曰:“湿多热少,则蒙上流下,当三焦分治;湿热俱多,则下闭上壅,而三焦俱困。”湿温下利因湿邪和热邪程度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兼证。湿多热少,湿邪流下则出现下利者多,因湿邪下行之性的存在则湿热俱盛或热重于湿也可出现下利,湿热俱盛于气分可阻滞大肠气机,湿邪郁遏使热不能外散卫表而直逼入营血分,可出现热邪伤血之兼症。以下为湿温下利的证型区分。

3.1 热重于湿

条文23曰:“湿热证,十余日后,左关弦数,腹时痛,时圊血,肛门热痛,血液内燥,热邪传入厥阴之证。宜仿白头翁法。”本条文未专门指出肛门下坠感而单指肛门热痛而下利,提示本证应为热重于湿或湿热俱盛,故下利时常伴有出血病机,应是热毒深陷血分而迫血妄行,故采用凉血燥湿法,热邪入营易耗血、伤肝阴,不及时清热凉血可使邪入厥阴肝经,方用白头翁汤,黄芩、黄柏清热利湿,秦皮清热利湿、收敛止血,白头翁直下大肠入血分,清血中热毒而凉血;4味药清热燥湿,共除下陷大肠而动血之湿热之邪。

3.2 湿重于热

条文41曰:“湿热内滞太阴,郁久而为滞下,其证胸痞腹痛,下坠窘迫,脓血稠粘,里结后重,脉软数者,宜厚朴、黄芩、神曲、广皮、木香、槟榔、柴胡、煨葛根、银花炭、荆芥炭。”本条文病机为湿热之邪停滞太阴脾经,影响脾的正常功能;湿困脾可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水液和水谷失于运化则凝聚成湿浊,热蒸湿浊成脓,下陷于肠道,故用厚朴、神曲、广陈皮健脾祛湿以减少湿浊的产生,加以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而驱除已成湿浊;柴胡、葛根均能升举阳气,升已下陷之清阳,以除“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之因;脾气滞则失于统血,再加热邪的破血妄行,则出血更甚,故需银花炭、荆芥炭凉血止血。湿热之邪感病,热邪能动风伤血,故湿热之邪下利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出血不应单纯止血,应辨别相应病机进行治疗。两个下利夹血证进行比较,前者病机是湿热下注大肠伴肝火偏盛迫血妄行,湿热俱盛,症状表现为下利时赤多于白或赤白相兼,出血相对较轻;后者病机是湿热中阻,湿重于热,脾失健运,因脾失健运而湿浊化为白脓,故症状表现为下利时白多于赤,再加以脾虚失于统血,故出血程度较前者重。

3.3 热微湿盛

条文44曰:“暑湿内袭,腹痛吐利,胸痞脉缓者,湿浊内阻太阴。宜缩脾饮。”湿盛易困脾气伤脾阳,脾气输布水液功能受限,故王孟英按“缩脾饮即佐葛根、乌梅,一以振其敷布之权,一以缩其缓纵之势”,葛根与乌梅搭配能一展一收恢复脾的输布水液功能;草果、白扁豆、砂仁能助脾胃行气利水化湿,炙甘草能健脾气和中;此证热微而脾阳有损,故不用清凉药物而以辛温药物为主,能运阳气而化水湿。

薛生白曰:“湿轻暑重,则归阳明;暑少湿重,则归太阴。”湿热之邪侵袭人体,因其湿邪与热邪偏颇,当热重于湿邪时病位在阳明胃,当湿重于热邪时病位在太阴脾。条文23中邪气为热重于湿,病位在阳明胃,胃与大肠相表里,病机为邪移至大肠,湿热内陷大肠;条文41,44邪气均是湿重于热,病位在太阴脾,但表现湿重于热的程度差别,条文41是湿偏重于热邪,邪气仅内滞影响脾气运化功能,条文44则热微湿重,邪气直困脾阳。

4 暑月病下利的病机辨析

暑月病并非暑病,为“暑月乘凉饮冷,阳气为阴寒所遏”,是因夏季为避暑而受寒湿侵袭所致。《湿热病篇》中描述暑月病下利病机主要是寒湿下注大肠和寒湿直伤脾阳,与感受寒湿程度和受感者体质相关。

4.1 寒湿下注大肠

条文40曰:“暑月乘凉饮冷,阳气为阴寒所遏,皮肤蒸热,凛凛畏寒,头痛头重,自汗烦渴,或腹痛吐泻者,宜香薷、厚朴、扁豆等味。”寒邪袭表则有持续的畏寒表现,但因感邪为夏季湿热盛行,腠理开张、阳气鼓动、津液易伤的特质,故有自汗烦渴,并不能误认为是湿热所伤;腹痛下利则是寒湿下注大肠而泻;此证应是寒湿袭表并寒湿下注大肠,肺与大肠表里同病,药用香薷、厚朴、白扁豆能辛散表邪,温能驱寒,燥能化湿。

4.2 寒湿直伤脾阳

条文45曰:“暑月饮冷过多,寒湿内留,水谷不分,上吐下泻,肢冷脉伏者,宜大顺散。”病因为饮冷,寒邪偏盛,使寒湿之邪直伤脾胃阳气,脾阳内伤则阳气不足以鼓动外达而肢冷脉伏,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则水谷不分,出现下利;此证为寒湿内伤脾胃阳气所致,王安道曰:“此方甘草最多,干姜、杏仁、肉桂次之,除肉桂外,三物皆炒者。”炒用能直入脾胃,可见本方主用健脾和中之法,加以温补脾阳以振被伤之脾阳。

4.3 寒湿伤脾肾之阳

条文46曰:“肠痛下利,胸痞,烦躁,口渴,脉数大、按之豁然空者,宜冷香饮子。”此为寒邪过盛,伤于脾肾阳气。肾阳大伤,故虚阳上越,鼓动胃中无以输布运化而成的浊湿向上逆,浊湿阻痹胸阳则胸痞,浊湿蒙蔽心神则烦燥,肾阳虚无以气化,加以浊湿阻于中焦使水液不能上承于口则口渴,因并无热证的存在,口渴应伴有渴不欲饮。冷香饮子药物组成为附子、陈皮、草果、甘草、生姜,煎服应待冷后再服,避免热气与外越虚阳相格而耗阳;附子直入脾肾经而回阳救逆,收外越之阳,附子散寒之功配伍,以陈皮、草果辛温芳香化湿能除胃中浊湿之邪,生姜能降逆降上犯之浊湿。

暑月病下利与湿温病下利均发于夏季,但病因截然不同,前者为寒湿侵袭又伴有湿热气候条件的影响,后者为湿热侵袭。暑月病下利的治疗采用辛温药物为主,湿温病下利的治疗加以寒凉药物治疗,故在临床的治疗中应进行明确区分。

5 小结

综上分析可知,呕吐、下利作为湿温证的常发症状,存在不同的病因病机。呕吐发病中心为阴阳失衡、阳气偏胜,阳气偏胜包括肝火亢盛、胃火旺盛和阴虚火旺,故火性炎上,出现了气机上逆而呕。下利为太阴病的本经症状,而湿温下利在太阴经病基础上加以湿、热邪偏颇程度的综合作用,表现出不同程度不同兼证的湿温下利。暑月天地湿热,为解暑而饮冷、吹凉风后受寒出现下利,但暑月病下利病因与湿温病下利是大相径庭,暑月病下利是在暑月湿热天气条件下而寒湿内伤所致。王孟英在《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将呕吐下利症状的多种病因病机加以阐述,为后人理解提供了阶梯式的思维。

R22

A

10.3969/j.issn.1001 -6910.2017.11.01

1001-6910(2017)11-0001-03

骆欢欢,副研究员,医学博士,41070351@qq.co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673850)

2017-03-14;修回日期:2017-09-21(编辑 马 虹)

猜你喜欢
太阴温病条文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论债法在民法典中的编写体例
Thirty-Six Stratagems (1)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条文一则考义
法国拟立法禁止父母打小孩屁股
从阴阳大法初探太阴欲解时
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现象的思考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