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冉冉 陈家俊 段瑞娟 刘新黎 胡浩宇(指导)
胡浩宇治疗头痛经验
于冉冉1陈家俊1段瑞娟1刘新黎2胡浩宇2(指导)
头痛;情志因素;胡浩宇
胡浩宇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金华市名医,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胡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在神经病学领域中西合参,有着深厚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基础,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思维。胡老师尊崇“心身合一”的思想,在临床工作中强调不仅要看到疾病的躯体化表现,更应该注重人的心理状态,因此在临证时胡老师常细问病史,明确患者是否有情志问题,追溯疾病的内在根源,遣方用药,效果显著。笔者有幸师从胡老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其对头痛的认识与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胡教授认为在详细询问病史的基础上,应合理使用西医检查手段排除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头痛,以不至于误诊及延误治疗时机。对于功能性头痛,首辨外感和内伤,外感可由风、寒、湿、热之邪引起,内伤则由阳亢、肾虚、痰浊、瘀血等所致[1]。在考虑头痛的诸多病因时,胡老师尤其重视情志因素的叠加作用,他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会于此,倘若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可造成人体的气血失度、阴阳失调、脏腑失和,而头为六阳之首,百脉之宗,神明受扰,脑髓失养,邪聚脑窍,而致头痛。胡老师认为头痛病理机制多端,常表现兼夹证候,因此治疗上强调法随证变,方因法易,不能执一法一方而统疾病的始终。一般病情轻、时间短者,仅用药物治疗可奏效,但若病情重、发作频数者,应该在施用药物的同时,配合针灸、推拿治疗。
临床中,许多头痛患者常伴有焦虑不安、郁郁寡欢等情志症状,与肝之疏泄有密切关系,五脏中惟肝性喜条达,不受遏郁。忧愤恼怒,肝失疏泄,易于化火,气火俱逆于上以犯清府,久不得解则阳亢化火,继而耗伤阴血则肝肾亏虚,虚风挟火上扰清窍;肝郁或肝虚,气不畅达,血行无力则络脉瘀滞,气滞则津停,聚而成痰,如此则痰瘀痹阻清窍,清阳不升,浊气瘀积伏于脑络,亦见头痛。胡老师在治疗内伤头痛时,注重疏肝解郁,助肝行其疏泄之职,调节人体的情志活动,常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在方剂中常配伍柴胡、香附、郁金疏肝解郁;川楝子、黄芩、山栀子、牡丹皮、野菊花清泄肝火;钩藤、石决明、龙骨、牡蛎、天麻平肝熄风;当归、川芎、熟地黄补肝血;白芍、山萸肉、枸杞子、龟甲、墨旱莲滋阴补肝。
头痛反复发作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正气愈亏,故临证时常考虑患者不同时期的病理变化情况,予以辨证遣方。胡老师认为对于急性发作的头痛,平肝、化痰、行气、活血通络为主要治法,对于慢性发作的头痛则以滋补肝肾为主。头痛以实证居多,气滞、痰浊、血瘀是诱发此病的关键,故在辨清病证及其兼证后,用药中注意化痰、行气活血,胡老师常在所选主方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痰药,如茯苓、郁金、丹参、川芎、桃仁等,多有效验,因久病入络,其深入之邪,非痰即瘀,阻遏气血流通。对于症状重、病情胶结难愈者,根据“久痛入络”的观点,常配伍虫类药物,疏风通络而止痛,常加用全蝎、僵蚕、地龙、蜈蚣、土元等。虫类药其性多为辛平或甘温,其性多燥,胡老师多配伍养血滋阴之品,如以地黄或石斛同用,常有良效。
在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心理因素始终占据重要位置,现代医学认为头痛与生活事件有关,多种原因引起的情绪应激可诱发头痛。对于有情志因素的患者,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给予心理疏导。胡老师在临床工作中,主要将以下心理疗法用于临床工作中:(1)言语开导法:言语开导主要运用技巧性的语言,对患者进行说理劝导,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解除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给患者一定的心理支持;(2)移情易性疗法:移情易性,目的是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或者改变其周围环境,避开不良刺激所在,使其从某种情感转移到另外的人或事上,或者通过谈心、学习使其改变情操,这就是所谓移情易性。具体方法则因人因病而宜,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用唱歌、书法、绘画等陶冶情操,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3)放松疗法:如呼吸放松法,通过一定的姿势以及呼吸方式使机体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锻炼,调整患者的呼吸节律,所以在练习时,要静气宁神,排除杂念,切不可急于求成,还可以结合音乐疗法、想象疗法,通过调身、调心、调息让身体各个部分肌肉达到放松,使患者的情绪放松下来[2]。这些疗法对临床治疗情志因素所致的头痛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医者应当掌握。
病例1:李某,男,59岁,工人。2016年6月8日初诊。主诉:头痛间作10余年,加重1个月。近10年来头痛反复发作,遇情绪变化时尤其明显,曾服中药、西药治疗,效果不显。刻诊:头部胀痛,巅顶及两颧部尤甚,呈游走性,前额部拘紧感,伴胸胁满闷,心情低落,疼痛甚则夜寐不安,纳尚可,二便调,舌质红,苔黄微腻,脉弦涩。辅助检查:头颅CT示未见明显异常,排除脑实质病变。予焦虑抑郁量表测评结果提示中度抑郁状态。中医诊断:头痛,气滞血瘀型;治宜疏肝行气,活血通络。(1)中药处方:柴胡12g,白芍15g,香附9g,当归12g,川芎20g,天麻(先煎)15g,藁本、白芷各12g,桃仁10g,赤芍12g,半夏15g,蜈蚣1条,全蝎6g,石菖蒲9g,石斛(先煎)15g。7剂,每天1剂,水煎服。嘱其畅情志,适劳逸,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二诊:药后头痛减轻,仍有前额及眉棱骨胀痛,鼻部稍有麻木感,情绪低落稍好转,舌红,苔薄黄。原方化裁再进,上方加炒蔓荆子、白芥子各9g,7剂。三诊:患者自述服药期间,头痛程度明显缓解,发作次数亦少,胸闷不适改善,心情平稳,纳眠可,舌质略红,苔薄白微腻,脉细弦。原方基础化裁,上方去赤芍、蜈蚣、全蝎,加僵蚕15g,炒谷麦芽各12g,7剂。四诊:头痛大减,精神转佳,苔脉同前,余无不适。上方去桃仁、半夏,加熟地黄、山茱萸各15g,柏子仁、夜交藤各12g,7剂。守上方续服1个月,头痛缓解。随诊半年,未再复发。(2)西药治疗:予艾司西酞普兰片口服改善抑郁状态。(3)心理疏导:患者因反复头痛前来就诊,现症见心情低落,有“活着没意思”的想法,依据患者的情绪状态和言语表达,胡老师从患者一般情况入手,在询问过程中,了解到曾因成长经历、工作变动、家庭等问题苦闷,与患者商定后进行心理疏导。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胡老师认真倾听患者的问题,富有技巧性的观察、分析及询问后,予患者言语开导,让患者重新评价自己,鼓励、支持患者发展自己收藏的爱好,并结合家庭疗法来改善患者的家庭关系。七诊后患者心情改观,头痛症状好转,继续门诊随诊。
按:此患者头痛迁延不愈,胡老师为医谨慎,嘱患者完善进一步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便大胆用药,患者因情志问题反复出现头痛,故中药以疏肝行气,活血通络为基本大法。方中柴胡、白芍、香附疏肝解郁,调畅全身气机;桃仁、赤芍、川芎、当归活血化瘀,其中川芎辛温升散,为血中气药,能上行头目,下达血海,通行诸经气血,为治头痛要药[3];胡老师常加入白芷、石菖蒲以加强辛温通络,同时又用虫类药搜逐血络,宣通阳气,且恰当配伍引经药,使药物直达头面病所,共奏活血通脉,通窍止痛之效。头痛日久不愈,往往肝风、痰湿、瘀血兼杂为病,互为因果,立法处方不可顾此失彼,当兼顾化痰活血通络;痰湿瘀血渐消,头痛症状缓解后,久病及肾,肝肾亏虚,胡老师主张后期用熟地、制何首乌、山茱萸、枸杞子等滋补肝肾,健脑生髓。
病例2:冉某,女,43岁,工人。2016年6月22日初诊。主诉:头痛半年余。患者诉半年前情绪波动后出现头痛,近来因烦劳致病情加重。现症见:头顶部疼痛,呈胀痛,发时如针刺,感头部昏沉不舒,伴双眼胀,眼睛干涩,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多梦,早醒,胃纳一般,大便干结,小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辅助检查:头颅CT示未见明显异常。予焦虑抑郁量表测评结果提示焦虑抑郁状态。中医诊断:头痛,肝阳上亢型;治宜平肝潜阳,宁心安神。(1)中药处方:天麻15g,钩藤(后下)20g,白蒺藜15g,白芍20g,柴胡、藁本、赤芍各12g,川芎15g,山栀子10g,黄芩、杜仲、怀牛膝、桑寄生各15g,夜交藤、茯神各12g,甘草6g。上方服7剂。二诊:头痛稍有减轻,眼睛仍胀痛不适,仍宗前法继续服药,加杭白菊、密蒙花以增强平肝明目之功;继服7剂。三诊:药后头痛好转,眼睛干涩缓解,上方去山栀子、黄芩、茯神,加柏子仁12g,酸枣仁20g,生麦芽20g,7剂。守上方续服2周,头痛缓解。随诊半年,未再复发。(2)西药治疗:予帕罗西汀口服改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3)心理疏导:患者因阵发性头痛就诊,胡老师细问病史,问及家庭情况时,患者不自觉地回避,胡老师注意到患者在叙述时的犹豫停顿、语调变化、神情动作等,初步判断患者的头痛症状有情志因素的影响。在接下来的谈话中,胡老师耐心地解释病情,予以言语开导,给患者一定的心理支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患者再次就诊向胡老师讲述自己的问题,宣泄自己的情绪,并商定进行心理疏导。胡老师予患者言语开导,引导患者找到正确方法处理家庭关系;予放松训练,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六诊后患者头痛好转,心情改观,家庭关系缓和,继续门诊随诊。
按:本例综合脉证,辨证为肝阳上亢型,肝阳亢于上为标,肝肾之阴亏于下为本。阴虚阳亢,风阳上扰清窍则头痛,气血并走于上,蒙蔽清窍则头昏沉不舒;肝开窍于目,肝阳上亢则目胀,视物不清,肾水不能济心,则心烦、眠差。失眠与头痛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因此,常加用柏子仁、炒枣仁、夜交藤、珍珠母、生龙齿等平肝潜阳、养心安神药。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0.
[2]杨冬.基于中医理论的心理治疗[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1):22-23.
[3]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尚志钧等辑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69.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杭州310053);2浙江省金华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金华321000)
胡浩宇,Tel:13605798018;E-mail:jhhhy@hotmail.com
(收稿:2017-04-13修回:201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