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朗诵中的留白

2017-01-13 02:55樊煜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视像朗诵者重音

樊煜

(南昌广播电视台,江西南昌330000)



论朗诵中的留白

樊煜

(南昌广播电视台,江西南昌330000)

留白是指在艺术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它是建立在艺术体悟想象之上的创造性的表达形式,目的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诠释来表现生命的张力、情绪的空间和灵动的韵味,从而达到对传受二者内心的审美观照。留白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朗诵中经常运用,但是目前却缺少对朗诵中留白的具体阐释。因此,文章通过阐释“何为留白、何为朗诵中的留白以及朗诵留白与其他朗诵技巧之间的关系”,探究出留白对于朗诵艺术创作的实践指导作用。

朗诵;留白;停连;内心视像

艺术的发展随着人们审美层次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往新的高度攀登,作为有声语言艺术的朗诵也是如此。从早期俄国包括普希金、高尔基在内的作家对朗诵艺术的探索与实践,到现如今以“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夏青杯朗诵大赛”两大赛事作为中国目前最高水平的朗诵艺术交流的盛会,朗诵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被人们所热爱和追捧。目前,关于朗诵的书籍不胜枚举,里面关于朗诵技巧的讲解也是五花八门,但基本上都是立足于对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情景再现、对象感和内在语这七个方面的探讨。而这七个方面技巧的由来,多是“借鉴”了播音主持艺术的内外部表达技巧。朗诵和播音都属于有声语言艺术的范畴,但二者绝不是从属关系,有相似点,但表达的技巧层面多有不同。作为宣传的工具,播音主持着重信息表达的准确,而朗诵多强调表达者内心情感的抒发。因此,朗诵中独有的留白艺术表现手法应该被加以重视和深入探讨,让热爱朗诵的人们更多地发掘朗诵艺术独有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从而更好地发展朗诵艺术。

一、何为留白

留白这一概念最早是中国画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用于中国画创作过程中的谋篇布局,是指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

譬如,南宋四家中的马远和夏圭就是留白的大师,人称“马一角”“夏半边”。而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更是将留白运用得淋漓尽致。一幅画中,一叶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纹,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给人以想象的余地。空阔的江面与悠哉的垂钓者之间形成强大的情绪张力,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充分彰显了留白的空灵蕴藉的生命张力,以及物我共融、宇宙天心的审美体验,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就中国画而言,留白是建立在创作者想象之上的创造性的表达形式,目的是给作品以生命的张力、情绪的空间和灵动的韵味,从而使创作者和欣赏者调动其已有的经验、感受、知识和体验,获得愉悦共鸣的精神快感,从而完成对创作者和欣赏者内心的审美观照。

随着艺术表现手法的发展,留白也逐渐为书法、音乐、戏曲、朗诵等艺术所借鉴。

书法中的留白就是空隙,在行字之间。它一定是“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之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沧漪杂见,而先后相承”。否则,书法就会显得呆板凝滞,缺乏舞动,缺少字里的生命气韵。古往今来的书法家们都深谙此道,因此,所有的书法精品,都是字里行间疏密有致,抑扬顿挫,开张起势,游龙走蛇,有摇曳而来、迤逦而去的灵动。

音乐中的留白便是休止。一首曲子如果用音符填满空拍,欣赏者就没有了想象的空间,音乐便没有了生命力。在音乐演奏时,时常会有片刻的休止或停顿,有张有弛,才能体现音乐的节奏。在中国众多古琴曲中,无论《高山流水》《阳关三叠》,还是《梅花三弄》,无不是一唱三叹,浓淡得当,疏密有致,从而让人感受到音乐予人的那种关爱和魅力[1]。

纵观各艺术门类中关于留白的运用,其表现出的样式并不是“没有”,也不是单纯物理概念的“无”,而是心理层面的以无衬有,以有托无,有无相应,反见其妙。这其中充满禅趣和艺术辩证法,蕴涵东方哲学对立统一思想。

留白所留出的空白一定是与艺术作品的气韵和生命所共生的,它的“白”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白,而是生命的空灵、想象、蕴藉和回荡。所以,留白最讲究的就是在空白处留有热情的生命张力,让“无”中生“有”,使“虚”处见“实”,正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然而,这也并不是就意味着空白处的生命热情是恣意的、不可控的,留白处的生命张力一定是在创作者与欣赏者可控制的情绪范围之内的。因为,如果蕴藉的热情过度,就会烧灼美的想象空间。所以,留白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审美的眼光,更是一种高远的境界。

二、何为朗诵中的留白

朗诵中的留白,可以理解为有意味的情感顿歇,它不同于逻辑重音和逻辑句读。虽然留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稿件的逻辑力量,但更主要的是为了表明所朗诵稿件的心理意义。它是运动着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实践中的一种心理情感的表现形式,目的是为情感服务,是创作者表现强烈的内心波动和让内心情感酝酿、回荡的过程。运用留白可以提升作品的内在蕴藉,显示出丰富的个体生命体验的色彩,表达人生况味,让作品充满生命的灵动和活力。

由此便知,留白是一种与朗诵者情感时刻相关联的停顿形式。那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留白应该留多长的时间呢?有没有具体的时间度量标准呢?因为它与个人情感相关联,因此情绪的不稳定性决定了留白在朗诵的具体操作层面没有呆板的度量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朗诵中的留白是不受控制的。首先,朗诵者要明确的是留白过程中唤起情感运动的依据是什么?它分为潜意识情感唤起和理智意识情感唤起。潜意识情感唤起与朗诵者的学养、性格、经历等个性化因素有关,是朗诵者内心深层次的体验和观照,是留白展现出个性色彩的关键所在。潜意识对于情感的唤起是自发性的、无意识的,因而是真性情的。在潜意识观照下的留白时长充满了朗诵者个性化的色彩。这也是留白不同于逻辑停顿的根本所在,不同于播音主持中的停连技巧。但潜意识下的留白时长也受到理智意识的制约,并不是想留多久就留多久。理智意识层面的情感唤起更多的体现在技术性层面,由朗诵者的理智意识告诉朗诵者该如何积极地调动情感,留白多长时间最为恰当,因而理智意识是被动的、有意识的。它决定了朗诵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样子。其次,留白的长短还决定于一定的时间对一定的稿件内容的态度,它在很大程度上从属于朗诵者在创作时的心理状态[2]24。留白随着朗诵者的心理状态、听众的反应、内心视像的明确程度,改变着它的内部色彩。同时还随着朗诵者内心激动的程度、朗诵时意志坚强的程度,改变它停留的时间。

与此同时,留白不受任何语言规则的限制。恰恰相反,语言规则要完全服从于留白。因为,留白不仅可以影响语气、语调的表情达意,在个别情况下,还会影响到逻辑重音、逻辑停连。

朗诵中,应该在何处留白,也是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留白的地方可能是一句话的开始,也可以是一句话的中间,还可能是一句话的结束。

第一种情况,它提示即将读出的词的深层次意义[2]38,是全篇基调的酝酿过程。比如《海燕》,在朗诵出标题“海燕”和第一句“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之前,都可以运用留白。在标题前的留白提示即将读出的“海燕”背后所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坚定无畏的革命形象;文章第一句开头前运用留白,可以使朗诵者内心酝酿出“暴风雨”来临前革命暗涌的强大张力,酝酿出整篇《海燕》昂扬、有力、赞美的基调。

第二种情况,留白可以表现出已说出的思想和即将要表达的思想在心理上的从属关系,强调出这些思想的意义和对它们的态度[2]32。

比如在《姥姥我想你了》一文中:

“……我曾经问过她(姥姥),您觉得人的一辈子▲长吗?……”(▲表示留白处)

在此处留白,表现出朗诵者“我”和姥姥两个不同的生命体同时对于“一辈子”这一时间概念的感受与思考。姥姥的一辈子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就是沧海中的一粟,转瞬即逝了;而对于“我”这样一个青年人来说,姥姥活了80岁,我才活了20多岁,要与奶奶有同样时长的生命体验,我还得再活近60年,那真的是太长了。这80年里姥姥经历太多的生命际遇,有太多的故事无法说尽。然而,姥姥活得再长久,也终究摆脱不了死亡的现实,这也让我对于时间和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和体悟。因而,个体生命在宇宙前的无助和敬畏油然而生。所以,“一辈子”浓缩了丰富的内心涤荡,是人这样一个微小的生命个体对于宇宙的宏观与生命的微观之间矛盾的思考与体验,因此在“一辈子”后面进行留白,可以表达出朗诵者前后心理的波动与承接,表现出朗诵者对生命深层意义的探索和理解。

第三种情况,即在一句的句尾结束处留白,可以让朗诵者具体思想感情的运动得到延续,增强表达的语句的兴味,强调前面一句话或关键字词的深远意义。

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

在“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之后进行留白,一方面表现出赵州桥巧夺天工的美感,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出朗诵者对我国劳动人民的赞美和景仰之情。同时在美学层面上,通过朗诵者进入美好的内心视像,看见奇美的赵州桥,从而生发内心的欢喜,通过音声化的朗诵传达给欣赏者,在传受间形成审美的回荡,所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美感亦是如此。

三、朗诵留白与语言内外部表达技巧之间的关系

以上从朗诵中的留白本体出发,进行了论述。然而,留白只是朗诵艺术表现手法中的一种手段,朗诵的技巧还有其他表现形式,诸如停连、重音、节奏、内心视像等。在朗诵的过程中,留白这一手法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表现形式可以相互依存,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一)留白与停连的关系与区别

在朗诵中,留白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停顿,但留白却不仅仅是机械化的停顿,而是通过富有意蕴的停顿,表达出作品中强大的情感张力与丰富的内容色彩。至于留白可以在哪里停顿,停顿多长,前文已作阐释,不再赘述。这里主要阐释留白与停连技巧的区别。

一般意义上认为,朗诵中的停连技巧主要是指落实在逻辑顺序里的停顿,即逻辑停顿。在有声语言的创作过程中,语言的部分之间、层次之间、段落之间、小层次之间、语句之间、词组或词之间,有声语言总有休止、中断的地方,都属于停顿的范围[4]。逻辑停顿要求对朗诵文本绝对遵守语言的逻辑和顺序进行逻辑阅读,找到核心词,标上逻辑重音,把词划分为逻辑词组,由以上工作自然阐释逻辑停顿。逻辑停顿的时间比较固定,一般很短。

例如:(△表示逻辑停顿)

(1)宽恕不得△流放西伯利亚。

(2)宽恕△不得流放西伯利亚。

在表达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难处理的句子,如果不了解上下文的意思,逻辑停连不对,就会改变语句的意思,引起误会,这样的句子就需要运用逻辑停顿来表现语言的逻辑和顺序。

不同于停连,留白一般表现为心理上的停顿,即心理停顿。心理停顿所预留出的时空里,充满了丰富的内蕴与张力。

例如瞿玄和朗诵的作品《水调歌头·中秋》:(△停连、▲留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在朗诵中,瞿玄和通过“停连”对苏东坡当时欢饮达旦进而希望移情广寒宫的情态进行了展示,但是在“高处不胜▲寒”这一句的处理时,他在“寒”字前面做了充分的留白。从语法和逻辑句读上来看,“胜▲寒”之间是不应该停顿的,然而瞿玄和如此一诠释,则荡开了这一个时刻苏东坡因为醉酒进而进行生命体验的心理时间。从诗文可以猜想,在留白时间中,瞿玄和口中的东坡先生体验了“去月宫、月宫是何年月、月宫很远、月宫到处高楼广厦、月宫那么高也许会冷、因为怕冷不太敢去”等等的心理状态,同时“寒”字也承接了前文为什么展开如此多联想的心理关系。另外,此处的留白也强调了月宫“寒”,加之瞿玄和对于“寒”的音声化处理,让一个“寒”字富有人情味。

这样的朗诵实例还有很多。因此,留白不同于停连,它强调的是更高级的心理层面,为语言的内蕴提供酝酿和舒展的时间与空间。停连的目的在于说清楚一句话的意思,留白的目的不在于说明句子的逻辑意义,而是要表明朗诵者的心理意趣、审美情趣,从而让传授双方都能获得美的享受,进而实现愉悦共鸣的艺术要求。

虽然停连与留白有上述的区别,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停连还是可以发展成为留白。但由逻辑上升为心理层面的顿歇一定要遵守下面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保持逻辑停顿的功能;

第二,必须确切完成它在心理方面的任务。

逻辑停顿即停连的根本目的在于说清楚一句话的意思,让表达符合语序和语言环境是停连的首要任务。失去了这一功能,停连的意义也将随之消失。一段朗诵中,停连是普遍的,留白是个别的;停连必须要有,留白可以没有。如果所有的停连不按逻辑表达,美其名曰为情感和心理的表达服务,这是本末倒置,最终呈现出的朗诵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停连上升为留白首先要保存停连的逻辑功能。

其次,留白是为情感的抒发而服务的,它是运动着的思想感情积累酝酿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潜意识与理性意识共同创造的产物。因此,在留白的过程中,一定是让人回味悠长或者思绪万千的。停连上升为留白时,前期也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心理酝酿,这样才能够情动于中、声发于外。

(二)留白与重音的关系

所谓重音,就是一篇稿件,由许多表达独立意思、蕴含一定感情的语句组成,语句中的词或词组并不处于完全并列、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有的重要些,有的次要些。对那些重要的、主要的词或词组,朗诵时,要着重强调一下,以便突出地、明晰地表达出具体的语言目的和具体的思想感情。着重强调的词或词组,就是重音[5]。

留白的目的也是为情感服务,通过留取的空白给作品以生命的张力、情绪的空间和灵动的韵味。由此可见,留白和重音都有为了表达和丰富具体的语言目的和思想感情的创作目的。那么,这两种技巧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做到统一呢?以《老水手的歌》为例:

《老水手的歌》(▲留白、___重音部分)

………… 当年漂泊在大海上 在星光下 他在歌声中听到了 故乡的小溪▲潺潺流 而今,老年在故乡 他却又路远迢迢地 来看望大海 …………

下划线部分都是要着重强调的词。这首诗通过少年时的水手在海上搏击风浪与年老时的水手回来看望大海作对比,表达了作者虽然经受苦难,却仍充满理想主义的情怀。联系上下文,在“他在歌声中听到了故乡的小溪▲潺潺流”一句中,在“故乡的小溪”后运用留白,仿佛使朗诵者打开了时空的隧道,一方面通过物理时间的预留,强化了朗诵者和欣赏者心理的准备时间,一下子回到了老水手儿时的故乡小溪旁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在前后心理关系的承接中,让朗诵者和欣赏者在水手儿时、老年和当下三个时空中穿梭回荡,形成时空对比下的心理冲击力。另一方面,通过“潺潺流”前面的留白,突出强调了“潺潺流”,使得流水的潺潺更加纯粹和珍贵。升华出文章作者也好,朗诵者与欣赏者也好,无论在什么样的时空里驻足,内心都像儿时故乡潺潺的流水一样明澈,虽历经风雨,仍保持内心的干净与朴素。

由上例可以看到,留白与重音不但在创作目的上是统一的,在具体朗诵的过程中也是相互依存的。留白的运用可以升华重音强调的词语深层次的意义,进而提升朗诵作品的情感力量和审美品位。

(三)留白与节奏的关系

朗诵的节奏,是指由整个文本生发出来的、朗诵者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

在当下朗诵的作品中,绝大部分都是散文,鲜有韵文。那么,回环往复就不是同一词语的定位再现,也不是同一韵脚的定位呼应,而应该是语气的色彩分量,语势的相似体的不断显露。这相似语气,以重点语句、重点小层次等为主,不要求在非重点中相似。这相似语气,可以是一种色彩、分量、语势的相似,也可以是两种色彩、分量、语势的各自相似[6]。

留白作为运动着的思想感情在朗诵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情感的表现形式,是朗诵者表现强烈的内心波动和让内心情感在留白处酝酿和回荡的过程。落实在节奏方面,留白可以通过朗诵作品全文,通过文章前后的相同色彩、分量、语势表现出音声化作品整体节奏上的回环往复。

例如《姥姥我想你了》一文:(△停连、▲留白)

当那朵小花在这样的时节,△ 被我静静挂上冰冷的墙,△ 我早已忘记我是什么时候,△ 从一个孩子▲变成一个大人。△ 当那个我一生中最爱的人,△ 被放进一个木匣子的时候,△ 除了心灵无法抵御的悲泣,△ 或许,▲还有一丝释然的宽慰。△ ………… 我曾经问过她:△ “您觉得△人的一辈子▲长吗?”△ 她没有马上回答我,△ 只是久久地望着窗外青青的山,△ 像是把她的那个世纪又过了一遍似的,△ 然后,△默默的▲点了点头。△ “我老了,△就把我埋在这山上吧,△ 好让我看着你们。”△ 姥姥走了十年了,△ 我一直把那个夏天 为她拍下的微笑,△ 封存在一个小小的相框里,△ 放在我经常可以看到的地方,△ 也是为了让她经常能看到我,△ 经常地跟她说上一句:△ “姥姥,▲我想你了!”▲

《姥姥我想你了》这篇散文通过描写当下和从前两个时空中“我”对姥姥的追念,表达了外孙对已故姥姥的思念和深深的爱。在该文本中,开头和结尾的段落描写的都是当下时空,通过“我”的一些行为方式表达对姥姥深深的思念,节奏上低沉舒缓。那么,怎样的表达可以体现出低沉舒缓的节奏呢?比照范例首尾两段,首先情绪色彩上是一致的,时空上可以认为是共时空的。在留白与停连的选择运用上,首尾两段基本相似,这样朗诵者宣泄的情感依据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就是留白通过朗诵作品整体节奏上的回环往复所呈现出的效果。

第一段“当那朵小花在这样的时节,△被我静静挂上冰冷的墙,△我早已忘记我是什么时候,△从一个孩子▲变成一个大人。△”表现在当下时空中,平实叙述。但是最后一句“从一个孩子▲变成一个大人”,在变成大人前运用留白的手法,就放大了孩子长成大人这一句所包含的心理时间和其内在丰富性。孩子的成长伴随着姥姥的老去甚至是死亡,蓦然回首的刹那,一切都饱含物是人非的慨叹,从而生发出对姥姥的思念之情。文本最后一段也是在平实叙述,将姥姥的照片封存在相框里,放在经常可以看到的地方,目的也是跟文本第一段一样,表达对姥姥无尽的思念之情,所以情感基础和色彩就应该与第一段一样。最后一段也是在当下的时空中对姥姥的追忆。那么,朗诵者在实践中就可以选择同样的留白处理方式,“姥姥,▲我想你了!”▲。在“我想你了”前面,叫完一声“姥姥”后面运用留白,表达出此处的“想”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想念,而是进一步的升华。其中包含了外孙对已故姥姥的单纯的想念,有“我”这些年在思想上成熟后对于姥姥曾对我说的话语的理解,有“我”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慨等,而最后也用留白的处理方式,表现出“我想”的更加凝重而深远。

通过例证可见,留白作为一种富有情感的、观照内心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在具体的朗诵中通过处理相似色彩、分量、语势的句子或段落,表现出整个文章的内部节奏。虽然节奏的体现还可以通过其他技巧实现,如停连、明暗、快慢等,但是留白却是表现节奏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因为留白的运用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技巧层面,更多可以反映出朗诵作品在深层次的精神、性灵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回环往复的心理以及情绪的节奏。

(四)留白与内心视像的关系

所谓“内心视像”就是朗诵者在自己的创作想象中激发出一定的形象,通过语言的描述把内心的图景传达给听众。朗诵者在听众面前描绘出的内心视像是运动的连环画面,不是个别的插图。而这种想象中连续不断的画面,保证在朗诵者与听众中间建立起一种创作上的相互联系。这样的联系应当在传达作品的过程中产生。

朗诵中留白的顿歇不是空白的,而是运动着的思想感情的承接或者延续,而要想让思想感情能够时刻处于积极的不停的运动状态,就需要不断地向内心填补画面,从而让留白的“白”中充满丰富的意趣。

以作品《枸杞花开》为例:(▲留白)

我的家,在宁夏川一个叫做中宁的地方。这里满眼是无尽的戈壁,裸露的荒凉。可就是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却到处生长着一种倔强的生命——▲枸杞花!

《枸杞花开》讲述的是冯志远老师支教宁夏42年,无怨无悔献身大山的故事。大学毕业后,冯志远放弃去上海做老师的优厚待遇,只身一人前往宁夏支教,几年才回家一次。但他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而自己因为常年条件艰苦、饮食不规律导致双目失明、双腿瘫痪,最终离开了我们。例句是文章的第一段,主要颂扬的是虽然工作环境艰苦,但他不畏艰苦扎根宁夏的情怀。在对宁夏中宁冯老师的家进行描述的时候,分别用了“我的家”“宁夏川”“中宁”“无尽的戈壁”“荒凉”“贫瘠的土地”和“倔强的枸杞花”等视像。这些视像都以连续性的画面出现,表现出中宁的贫瘠与艰苦。而在最后一句,以“枸杞花”烘托像冯老师一样具有高贵可敬品质的人之前,运用留白的表现手法,使整个作品的情绪张力支撑到一个高潮,并通过最后的情感宣泄,把无限的赞美之情通过饱含深情的“枸杞花”三个字托送出来,让作品显得大气感人。

留白的运用对于连续出现的同质化的内心视像来说,就相当于一个情绪的闸口。内心视像在对情感酝酿与回荡后,最终可以通过留白烘托出来。并且,留白本身对朗诵者内心酝酿所提出的要求,让朗诵的作品和情感最终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升华。

因此,运动着的内心视像可以看作是留白技巧运用前必不可少的的准备阶段,没有内心视像作为依托的留白就是毫无情感可言的一片空白。同样,留白技巧是内心视像运动变化到一定情感高潮而宣泄情感的一种高级方式,可以提升整个酝酿过程的品质,让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更具有人性与个性的美感。

(五)留白与朗诵技巧之间的辩证关系

朗诵技巧除了停连、重音、节奏、内心视像外,还包括语气、内在语、副语言等。一般认为,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副语言等属于外部技巧;内心视像、内在语等属于内部技巧。外部技巧重视的是朗诵表现的形式层面,内部技巧则关注朗诵表达的内在动因,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依存。通过上述的论证,主要解决了留白这一朗诵艺术的表现手法与内外部技巧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肯定了留白在朗诵中的重要性。

在朗诵实践中,朗诵者还要切忌机械地照葫芦画瓢,生硬地模仿。因为朗诵艺术是鲜活的,思想情感是运动变化的,朗诵是充满人性、充满创造性、充满诗意的。因而,“情感”是朗诵创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在真实情感的观照下,诸如留白在内的朗诵技巧才会由无到有,从有再到无,从而让朗诵的生命韵味延伸,让朗诵艺术的创作从有形到无形。

四、结语

留白作为朗诵艺术二度创作中重要的处理方式,通过有意味的情感顿歇,使朗诵作品具有了内在气韵与心理律动。相比较见字出声或者伪抒情般的朗诵表达,留白不仅让朗诵者与听众在真情实感的观照下开展生命美感的体验,更是通过富有趣意的内心顿歇晕荡开了另一片更高更美的时空新境界,让朗诵者与听众在朗诵艺术作品中有所养、有所悟。

石涛说:“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7]呕血十斗,是技巧上的追求;啮雪一团,是精神上的超越和提升。技巧是朗诵之必备,朗诵当然需要呕心沥血的功夫,但一个真正的朗诵者不能停留在技巧的追求上,而应超越技巧,由技而进于道。朗诵不仅靠“练”,还须靠“养”。朗诵成功的关键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是独特的精神境界。所以养得一片宽快悦适的心灵,就像石涛所说的吞下一团洁白的雪,以冰雪的心灵——毫无尘染的高旷澄明之心——去朗诵,乃朗诵所必须。

[1]谈兴东.文学作品中留白手法的艺术意义[J].文学教育,2007(2):38-39.

[2]阿克肖诺夫.朗诵艺术[M].齐越,译.北京:广播出版社,1984.

[3]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4]张颂.朗读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5]付程.实用播音教程:第2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6]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7]朱良志.生命清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庄亚华

10.3969/j.issn.1673-0887.2016.06.011

2016-07-04

樊煜(1989— ),男,二级播音员。

H019

A

1673-0887(2016)06-0053-07

猜你喜欢
视像朗诵者重音
从HX视像财务分析看发展路径
单词重音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关于朗诵者朗诵与诗文作者朗诵的比较分析
浅谈朗诵者应该如何选择朗诵稿件
我是小小朗诵者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浅谈语句重音的把握
保千里:“科技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