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康复护理对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治疗效果的影响

2017-01-13 16:34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脑性痉挛小儿

任 青

河南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 驻马店 463000

系统康复护理对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治疗效果的影响

任 青

河南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 驻马店 463000

目的 分析系统康复护理对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2012-10—2014-01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76例,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系统康复护理,对比2组患儿恢复情况、关节活动度。结果 观察组恢复总有效率92.1%较对照组的78.9%高,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GMFM评分组间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GMFM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GMF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系统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小儿自理能力,促进患儿恢复,效果显著。

系统康复护理;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影响

脑性瘫痪(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时期出现的非进行性脑发育缺陷与脑损伤所致临床综合征,患儿临床表现主要是运动功能障碍、姿势异常等,严重者可终身残疾。痉挛型脑性瘫痪是指一侧上肢、下肢痉挛性瘫痪,而另一侧上肢、下肢正常。小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脑损伤或发育缺陷导致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出现痉挛型脑性瘫痪。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小儿的治疗,大部分是开展功能训练,促使一侧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现笔者选取76例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康复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更为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6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在2012-10—2014-01到我院就诊,经临床症状、体征、脑CT、脑电图等诊断,与《神经康复学》中痉挛型脑性瘫痪诊断标准相符[1];将7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4个月~3岁;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5个月~3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年龄1~3岁;患儿家长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且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患儿治疗与护理过程中依从性良好,可配合医护人员指导与家长讲解展开相应的锻炼。(2)排除标准:排除心、肾功能严重障碍患儿;中途脱落患儿;治疗依从性不佳、不能配合医护人员展开锻炼的患儿。

1.3 方法 2组患者均予以穴位点药物注射。对照组行功能康复训练。(1)抱姿指导。患儿坐于床上或卧于床上,分开两腿,一手托住臀部,一手扶住肩背部,将小儿竖立抱在怀中,分开两腿,搁置两侧髋部或髋部前后侧,促使下肢内收肌痉挛。或患儿背向抱者,四肢伸展,脊柱完全伸展,抱者一侧上肢于患儿下侧腋下伸出,对角线方向握住患儿上侧上臂,另一手于两腿间伸向前方,扶持骨盆,避免下肢分叉。(2)卧姿指导。在小儿胸部放置颈枕,双臂向前伸出,待患儿头部向前抬起或转动,将枕头抽出,利于小儿关节伸展,促进上肢运动。(3)坐位指导。小儿双腿慢慢摆成直腿坐,自然分开双腿,脊柱略微前屈伸展,同时让小儿将不同方向和高度的玩具拿到体前。小儿双下肢肌张力较高、具有独坐能力,可让小儿直立坐在小凳子上,屈曲双膝,双脚着地。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系统康复护理:(1)心理护理。患儿因疾病与外界接触较少,多会产生孤独、自闭、自卑等心理情绪,因此医护人员需多抚摸、拥抱患儿,鼓励、支持、爱护、关心患儿,与患儿多交谈,要有足够耐心,面带微笑,与小儿游戏,多以肢体接触小儿,使患儿逐渐走出自卑、自闭等不良状态。同时重视小儿家长的心理疏导,讲解脑瘫相关知识,指导功能康复训练措施及相关护理方法,使小儿在家庭中能够得有效护理。(2)穿脱衣护理。患儿衣物尽量宽大、绵柔,质地柔软、无刺激,穿脱方便。穿衣时取俯卧位,双腿分开,膝关节屈曲。患侧肘关节用手握住,慢慢拉直手臂,将衣服套在手臂上,然后穿另一侧。穿裤子时,双腿屈曲,脚尖外侧,一般患侧穿完后穿健侧,脱衣物时脱完健侧再脱患侧。保持患儿姿势对称。(3)饮食护理。患儿取半卧位,头微前屈,双臂扶持,屈曲髋部,向后用力推患儿胸部;或患儿头部放在护士胳膊上,头略微前屈,伸直背部,肩膀内收,髋关节屈曲为直角,略微分开,足底支撑。食物以丰富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清淡为主,如瘦肉、蛋、新鲜蔬菜、水果、奶等。饮水时,杯沿靠近下唇,避免咬杯。婴儿期患儿提倡母乳喂养,必要时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适当添加辅食。

1.4 疗效判定[2]采取Ashworth评定量表对患儿康复效果进行评估,治愈:小儿肌张力逐渐恢复正常,上下肢功能逐渐恢复;有效:肌张力下降1级以上;无效:肌张力无改变或增加。利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对患儿接受护理前后运动功能展开评价,这一评价量表包含功能区数量为5个,指标数合计88项,按照患儿完成程度对各项内容展开评分,分值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同时测量患儿治疗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展开组间对比。

2 结果

2.1 2组患儿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治愈20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1%(35/38);对照组治愈13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8.9%(30/38),2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患儿治疗后关节活动度对比 观察组足背屈角(87.6±8.2)°,腕伸角(148.9±3.6)°;对照组足背屈角(71.5±9.0)°,腕伸角(126.9±5.3)°;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GMFM评分为(37.4±12.5)分,观察组为(37.6±12.8)分;治疗后对照组GMFM评分为(47.5±13.5)分,观察组为(63.8±15.3)分;在治疗前2组GMFM评分组间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GMFM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GMF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主要表现为患侧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腕关节掌区角、股角、足背区角明显降低,站立行走时肩胛带内收、手掌区、髋关节外展、膝反张、踝关节外旋等。现阶段临床中对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的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帮助患儿逐渐恢复正常,确保其可自主学习、生活[3]。由于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活动范围小,长期处于肌紧张状态中,肌腱易挛缩、短缩、关节变形等,因此应加强患儿积极功能训练,使小儿残存运动功能得到恢复,与此同时也可改善部分病变肌肉关节,增加关节活动度,减轻关节痉挛,预防畸形。

本结果显示,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功能锻炼中采取系统性康复护理,可显著降低患儿高度紧张的肌张力,提高小儿治疗效果。在康复训练中,应有效抑制膝反张与尖足,适当使用矫形器或对膝关节予以调节,使各关节能够在正常范围内活动;小儿在站立稳定后,适当增加下肢负荷,重心移至患侧下肢,刺激患侧腹肌收缩的同时予以肩膀压迫,期间应注意小儿膝关节情况,避免翻身膝反张[4-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足背屈角、腕伸角较对照组高,可见系统康复护理在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明显改善小儿关节功能,提高关节活动度。通过研究还可发现,治疗前2组患者GMFM评分组间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GMFM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GMF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经系统康复护理后,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这可有效提高患儿及家长对患儿疾病康复的信心,促使患儿更好的接受后期治疗与康复指导,同时也可减轻患儿家长的心理压力,使家长看到患儿康复的希望。在实际实践过程中,笔者通过总结临床经验发现,对于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予以系统康复护理,注意纠正小儿日常生活中异常运动模式,同时注意培养护理人员高度的责任意识,加强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及运动功能指导,促使家长能够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多方一起努力,对小儿实施治疗和综合全面干预,可促使患儿早期康复。

总之,系统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小儿自理能力,改善患儿关节功能,可促使患儿的运动功能得到有效改善,显著提升治疗信心,值得临床推广。

[1] 陈玉英.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康复护理述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4):109-110.

[2] 曲笛,王雪峰.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的研究现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6(2):241-242.

[3] 罗丹.50例脑瘫患儿前庭功能训练的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65-366.

[4] 余正琴,吕复莉,唐久来.水疗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疗效评估与护理[J].安徽医学,2014,35(1):121-122.

[5] 刘巧娥.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2):107-108.

(收稿2016-06-11)

R473.74

B

1673-5110(2017)01-0131-02

猜你喜欢
脑性痉挛小儿
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
对脑性瘫痪言语功能障碍患儿实施补肾健脑针法结合ST训练治疗的效果分析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儿童脑性瘫痪的病因研究进展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小儿涵之三事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