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广新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大连 116021
护理干预对脑部肿瘤切除术患者机体及心理应激表现的影响
曲广新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大连 116021
目的 探究护理干预对脑部肿瘤切除术患者机体及心理应激表现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05—2014-08在我院进行脑部肿瘤切除术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2例因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终止研究,实际共82例患者完成研究。2组术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行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以认知干预、行为干预和心理干预为主要手段的规范化科学护理。比较2组不同时间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浆白细胞介素(IL-6)、皮质醇(Cor)及C反应蛋白(CRP)含量。结果 观察组术后5 d的SAS、SDS评分分别为(46.39±5.92)分、(41.28±4.83)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9.52±6.79)分、(45.82±5.44)分(P<0.05);术后24 h、5 d时,观察组HR、M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5 d的血浆IL-6、Cor、CRP含量分别为(141.76±21.44)pg/mL、(27.46±3.15)ng/L、(6.62±0.89)m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76.32±26.82)pg/mL、(31.28±3.27)ng/L、(7.87±1.21)mg/L(P<0.05)。结论 对脑部肿瘤切除术患者进行科学、规范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患者机体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心理状态,是促进术后恢复的有效措施。
护理干预;脑部肿瘤切除术;应激表现
脑部肿瘤是指发生于脑血管、脑神经、脑垂体等组织部位的原发性肿瘤或从其他部位转移的肿瘤[1]。此类肿瘤通常伴头痛、肢体行动不便、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对患者身体与心理均形成较大负担。目前对脑部肿瘤最有效的治疗办法仍是外科手术,手术可经切除肿瘤治疗疾病,同时也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程度损伤,加上患者本身对疾病、手术的担忧、恐惧,都会引起机体与心理的应激反应[2],影响术后恢复质量。为探究护理干预对脑部肿瘤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本文进行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05—2014-08在我院进行脑部肿瘤切除术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39例,年龄24~69岁,平均47.22岁,大脑半球肿瘤19例,脑膜瘤14例,脑胶质瘤21例,小脑肿瘤17例,鞍区肿瘤13例。排除标准:精神病患者、有认知障碍与沟通障碍者、合并心律失常、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者。脱落标准:治疗依从性差、术后发生体征检测出现急性异常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有2例因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转入急救室,终止研究,实际共82例患者完成研究。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研究对象知情并自愿参加,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2组术后均接受常规治疗,主要手段为指标检测与药物治疗,对照组围手术期进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疾病、手术知识宣教、抗生素防止感染,患者水、电解质平衡,观察组实施规范化、科学化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如下。
1.2.1 认知干预:对患者有针对性的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手术疗效与可能涉及的相关并发症,增加患者知情权。并经专业引导尽量消除患者顾虑,增加手术治疗依从性。术后患者通常出现剧烈疼痛,可对其解释为术后正常生理反应,配合使用相应止痛药,缓解患者紧张感。
1.2.2 行为干预:护理过程中增加与患者沟通交流,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及时了解患者自身感受,及时向医生反馈并采取对应措施,保证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恢复过程中进行松弛训练疗法,提升恢复质量,鼓励患者术后适时下床活动、按时作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1.2.3 心理干预:因脑部肿瘤疾病起病急,并会逐渐影响到患者各项生理功能,患者易产生害怕、消极的情绪,且脑部手术对机体损伤大于普外科手术,恢复进程长,均会相应增加患者心理负担。护理过程中应严密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增强心理疏导力度,注重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的沟通渠道建立,及时消除患者负面情绪。
1.3 观察指标 (1)2组患者不同时间心理状态评估: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3]于入院时、术后5 d分别对2组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数越高分别表示焦虑、抑郁症状越明显。(2)2组不同时间临床指标对比:分别于入院时、手术后24 h、术后5 d测量2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3)2组不同时间血液应激指标对比:分别于入院时、手术后5 d抽取2组患者肘静脉血样3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测量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IL-6)、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含量。
2.1 2组不同时间心理状况对比 观察组术后5 d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前后心理状况对比±s,分)
2.2 2组不同时间临床指标对比 术后24 h、5 d时,观察组HR、M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手术前后临床指标对比±s)
2.3 2组不同时间血浆指标对比 观察组术后5 d的血浆IL-6、Cor、CR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手术前后血浆指标对比±s)
手术应激是临床常见的应激反应,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患者负性情绪产生,对生理与心理状态均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患者生理系统紊乱[4],实际护理中不可忽视这一过程。脑部肿瘤是一类发病率较高的肿瘤,且多数为恶性肿瘤,危险性极高,手术切除是治疗颅内肿瘤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但手术在缓解病症的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机体创伤,加之脑部肿瘤的位置特殊性,患者心理负担往往较重,不及时加以干预可能造成患者应激反应强烈,不利于疾病治疗与康复。因此,对行脑部肿瘤切除术的患者进行规范有效的护理干预以降低应激反应是十分必要的。患者心理状态的健康程度与其治疗信心、依从性均有明显相关性,还可经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最终影响机体应激程度,这对脑外科手术患者的恢复过程中至关重要,因此护理过程中需重视心理干预。
临床数据显示,患者一旦出现手术应激,会经心理与生理异常造成神经系统异常,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与交感神经活动亢进,最终导致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紊乱[5]。本组研究经对比干预前后2组患者的心率、血压观察其机体应激状态,结果显示在术后24 h、5 d时观察组HR、MA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检测指标较对照组更平稳,应激反应较弱。此前有研究证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IL-6可作为应激反应中的细胞因子,一方面参与炎性反应,另一方面诱导CRP的合成[6]。另外,IL-6还可在应激反应中促进机体对皮质类固醇激素的释放,而该激素具有降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的作用,可阻碍患者术后恢复进程[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5 d时IL-6、Cor、CRP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表明观察组机体炎性因子含量较低,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因此,对脑部肿瘤切除术患者实行规范、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患者手术应激反应,有效改善机体与生理状态,利于提升术后恢复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1] 杨帆,钱会.优质护理在50例脑肿瘤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9):1 972-1 974.
[2] 张良美.护理干预对减轻清创缝合术中患者疼痛、焦虑抑郁情绪及应激反应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8):9-11.
[3] 段泉泉,胜利.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9):676-679.
[4] 李倩.妇科肿瘤手术患者术前访视护理对其心理状况、生理应激及满意度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0):1 354-1 357.
[5] 高珊.手术应激反应的监测与调控[J].医学综述,2014,20(11):2 011-2 013.
[6] 陆燕,易桔红,徐锡明,等.护理干预对脑胶质瘤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影响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23):2 172-2 173.
[7] 郭鹏,刘世平,张文生,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相关细胞因子和应激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3,28(2):80-83.
(收稿2016-05-17)
R473.74
B
1673-5110(2017)01-0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