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战略定力 加快电大转型

2017-01-12 02:50张海波
终身教育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办学转型

张海波

保持战略定力 加快电大转型

张海波

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正处在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的特殊重要历史时期,存在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要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必须从四个方面着手浓墨重彩,写出崭新文章:保持战略定力,盯紧奋斗目标;增强服务张力,争取更大作为;跃升综合实力,建设新型大学;凝聚发展动力,实现事业长青。

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升级;新型大学;开放大学;终身教育

电大正处在向开放大学的转型期,经过一个时期的奋斗,将会转型为一所新型大学,承担全民终身教育更加神圣的使命。但不管变成什么样的大学,电大作为其根基和前身的客观事实不能变,建成开放大学,不是电大历史的终结,而是电大历史的延续和更高层次的传承。当前摆在全国各级电大面前的共同任务是围绕电大转型升级如何凝聚智慧,谋篇布局,做好这篇利国利民、功德无量的大文章。

一、保持战略定力,盯紧奋斗目标

为什么提出保持战略定力?因为电大现在正处在非常特殊和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不可避免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并且短时间内还不能找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最容易发生战略上左右摇摆,犹豫彷徨,并导致实践上出现偏差。因此,此时最需要的是具有一种不为暂时困难、不为眼前利益、不为不同观点所影响和干扰的战略定力,如同写文章紧扣中心思想一样不离题不跑偏。

1.电大正处在非常特殊和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所谓特殊的历史时期指的是与历史通常的状态比较,存在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的历史时期,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组织形态方面的特殊性。电大创办30多年来,一直以中央、省、市、县四级电大为主体构成电大系统并以系统方式为社会提供大众化高等教育服务。十二五期间,根据国家部署,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原有系统中“5+1”所电大完成试点更名,由电大系统一元结构,变成了开放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并存的二元结构。因此,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原有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逐渐走向解体,但开放大学新体系还未完整建立起来,正处于原系统向新体系过渡之中。

二是功能构建方面的特殊性。电大从学历教育到向终身教育转型,是在复杂而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国家重视继续教育转型,大力推进网络教育资源高度开放和快速发展,电大学历继续教育的空间必定受到挤压和冲击;学校、政府、经济及社会等因素深刻影响着非学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希望短时期内实现终身教育覆盖很不现实。因此,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电大学历教育办学必须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才能保持原有的规模,非学历教育每发展一步都要投入较高的组织成本、智力成本和经济成本。

三是运行方式方面的特殊性。电大系统过去已经习惯于自上而下共同实施某一种办学项目,因而形成了“五统一”式的具有电大特色的运作模式。最近几年,电大系统运行方式逐步发生改变,个别化、多元化趋势日益显现。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各级电大迫切期望像以前一样,加强统一部署和工作指导,而上级开大或电大由于国家层面对系统转型尚未做出统一安排,恐生指挥越位和决策失当之嫌,导致系统自上而下的部署和活动明显减少和弱化,各级电大常常处在自主发挥和不知所措的矛盾之中。

四是定性定位方面的特殊性。电大创办以来,一直作为由各级政府主办的成人高校在履行职责,虽有一些基层电大与其他类型的学校进行整合,但多数电大在办学业务上还保持着相对独立性。近几年由于转型中对基层电大的定性定位不够具体,加之系统凝聚力下降,因此,对这方面出现的新问题不容忽视。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有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基层电大的定性定位模糊,有的作为某一所学校的一个内设机构,办学力量和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出现了被淡化、被弱化、被边缘化的倾向。

所谓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指的是与电大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历史时期,理由是:

一是从多维选择与唯一选择的角度认识电大这一时期的重要性。终身教育依赖全社会教育资源高度开放来共同支撑,电大也好,开放大学也好,仅是提供终身教育服务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国家、社会和社会成员根据需要可以从多种多样教育形式和教育资源中选择利用教育服务,通过竞争达到优胜劣汰。而电大则不然,因其专司终身教育职能的特性,只能把自身做大做强,成为众多教育服务提供者中的一支劲旅,此外没有第二种选择,不能做到这样,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

二是从机不可失与时不再来的角度认识电大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国家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成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建设目标之一。这对电大来说是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在2020年前这几年里也是电大转型决胜期。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电大能否快速转型为终身教育的重要支撑和骨干平台,影响和决定电大长远地位确立和作用发挥。如果在这期间不能很好地抓住机遇实现成功转型,就有可能在终身教育体系中被淘汰出局或只占有很小的份额,出现这样的结果将辜负国家和社会的殷殷期待。

三是从逆水行舟与不进则退的角度认识电大这一时期的重要性。我国教育正在进行着全局性的战略转型,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都在教育格局调整中力求准确定位,改革力度加大、发展速度加快。在这样一种形势之下,如果我们仍然按部就班,没有突破性的进展,那就意味着停滞、倒退和落伍。

四是从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的角度认识电大这一时期的重要性。马太效应指的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平衡之道指的是抑制事物向极端发展并通过调整措施使之趋于公平合理的规则。马太效应在教育领域表现尤为突出,越是好的学校,社会声誉越好,教育资源越集中,办学质量越高;反之,越是差的学校,社会声誉越不好,教育资源越匮乏,办学质量越低。电大应通过转型升级,尽快把自己发展成为强者,避免堕入弱势者行列,成为一种实现教育公平、社会正义的重要力量。

2.保持战略定力是双期叠加情况下成功转型的首要前提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电大现在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困惑与希望并存,成功条件与失败可能并存,要真正在复杂多变情况下,拨云见日,坚韧不拔,按期实现国家对电大提出的要求和发展目标,首先必须做到思想敏锐、政治敏感,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战略定力指的是对发展方向和目标所持有的意志、信念、决心、耐心以及因势、顺势、应势而为的能力和艺术。这种战略定力从何而来?我认为从深刻理解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的部署和要求中来,从正确运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认识论、实践论规律中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办好开放大学”的重大课题,2012年教育部做出了以电大为基础建设开放大学的实施部署。国务院和教育部领导人多次围绕推进电大系统转型进行阐述,教育部于2016年下达了《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

就目前来说,我们对开放大学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可能还有一些认识理解上的困惑没有解决。例如,就落实开放大学建设任务实施主体来说,是指已经更名为开放大学的,还是指包括正在转型中的广播电视大学?再如,不同层级的电大在新型办学体系当中是如何定位和分工的?转型的具体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是什么?等等。尽管这些问题还需要国家层面做出进一步阐述和安排,但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的文件和讲话毕竟还是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建设开放大学新型高校的总体构思,包括学校性质、历史使命、发展目标、建设任务、实施措施等,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什么是开放大学、开放大学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怎样建成开放大学等重大问题,从总体上回答了人们对电大转型的若干核心关切,为促进电大系统加速向开放大学转型,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动依据。这些文件和讲话精神代表的是国家的意志,是规定电大发展走向和最终归宿的纲领和指南,其基本要义和思想精髓,是我们获得战略定力的源泉,认真研读、深刻理解这些文件和讲话精神,非常必要。

一是有助于我们保持坚定的思想定力。这些文件和讲话,把服务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确定为开放大学建设指导思想,把“特色、开放、质量、创新”作为开放大学建设的四项原则。这样的表述把开放大学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也把开放大学的本质特征鲜明地突出出来。文件和讲话中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为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开放大学性质、内涵、建设道路和发展方向并将其具体化为工作规划和实践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

二是有助于我们保持坚定的目标定力。这些文件和讲话明确了两个关键目标:一个是学校建设目标,办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等学校。另一个是实现期限目标,到2020年,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初步形成。这两个目标作为国家战略被确定下来,意味着建设开放大学已经不再是停留在研究论证层面,而是进入了非常紧迫的实质性操作阶段。

三是有助于我们保持坚定的实践定力。这些讲话和文件提出的开放大学建设任务,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里被概括为十二项任务,全面体现了实体高校包括专业建设等内容的一般性要求,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开放大学以终身教育思想为引领的高度社会化办学,包括全纳性教育、宽进严出、学分银行等的特殊性要求;信息化建设在转型任务中占有突出位置,文件和讲话都对现代信息技术对终身学习的支撑作用提出比较具体的要求;文件和讲话贯穿创新精神,包括理念创新、环境创新、队伍及资源建设方式创新、学习组织模式创新、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创新、质量保证和监督评价机制创新等;文件和讲话始终突出了提高教育质量这条主线,从教、学、环境、支持、服务各个环节提出质量保证要求。只要我们认真学习理解这些文件和讲话精神,坚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思想、目标和实践定力,扎扎实实一项一项抓好落实,一定能够得到天道酬勤、成就功业的历史回报。

二、增强服务张力,争取更大作为

为什么提出增强服务张力?因为电大向开大转型,最重要的是使命的变化,即由以学历继续教育为主向终身教育转变。按照这样的转型要求,我们现在所能提供的教育服务包括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还很有限,无论专业门类、办学项目还是覆盖程度远不能满足学习者需求,教育服务总体上还显得比较守成和内敛,缺乏应有的张力和通透。因此,随着转型的进展,我们应当充分把原有的能量释放出来,同时适应新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主动向社会各需求方扩大和延伸相应服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围绕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领域和重大事件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使自身的事业得到发展壮大。

1.用创业创新方式支持服务于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因应全球性经济放缓和我国经济新常态而提出的战略要求,其本质是人民大众创造新产业、新经济、新动能的生产和社会实践。双创这一伟大战略能否取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人才、技术、研发能力和体制机制,这对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如何尽快融入这一广泛性群众性的伟大实践中,做到有力地支持双创、推动双创提出了全新课题。

从电大来讲,首先应通过自身的创业创新,敢于和善于做原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把原有优势做大做强,同时适应新的需求,培育形成教育新业态和新动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争取更大作为。

一是从政府关注和支持的方向着眼。各级政府规划、指导和推动双创,是依据对当地产业布局、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分析作出判断和进行部署的,总体上能够客观反映全局的状况和趋势。因此,政府关注和支持的双创项目,应当成为电大发展自己和提供教育服务的首选项目。

二是从市场形成和选择的方向着眼。在双创过程中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商品价格、社会分工、规模速度与效益、教育需求等起决定性作用,因此,电大开展双创、支持双创必须紧跟市场行情,重视市场变化,尊重市场规律。

三是从主体分布和需求的方向着眼。人民大众和创新型人才是创业创新主体力量,因社会分工差异呈广泛多样性分布并有不同的技术、知识、素质和能力的需求,电大只有面向创新主体,多方位提供多样性教育供给,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因此,一方面,应做好电大自身双创和支持服务于大众及万众双创的顶层设计,在全面熟悉本地区产业结构、经济形势基础上,对双创主体进行具体分析,从年龄和性别、背景和动机、素质和实力、角色和作用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创业创新群体。依据他们不同的创业创新选择和发展路径,实施不同的教育支持服务。

另一方面,应围绕双创进程中提出的各类教育新需求,组织开展相关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项目。比如,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国制造2025”、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优化小微企业经营管理、实现技术设备改造升级、支持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加速新知识新技能普及以及先进理念和现代管理培训等需求提供教育服务的项目。逐步积累创业创新教育资源,构建创业创新课程体系。有条件的,利用电大网络系统搭建双创信息服务平台,成为政府推动双创措施的一种策应行动,作用会更加突出。

2.用供给侧改革方式支持服务于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任务是落实“三去一补一降”,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资产重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推动低端产业和产品向中高端发展。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步深化,必然涉及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即劳动力的分化重组和社会分工的调整,改革产生的压力必然会直接传导到创业就业领域。电大教育能否做到与这种改革高度融合,给予改革以强大的精神、智慧、技术和能力支持,助力于科技进步与劳动力素质提高相协调,成为观测电大转型发展状态的一个晴雨表。

电大应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深化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来支持和服务于全局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电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应放在“补短板”上。

一是调整办学思路,弥补功能“短板”。目前电大非学历教育虽有一定进展,但由于受制于政府态度、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发展还很不平衡,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变化提出的新的教育需求。这是电大教育功能结构中存在的明显“短板”之一。因此,我们应当借双创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大势,突破固有习惯和畏难情绪,围绕企业创新、劳动力就业创业和供给侧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发现新需求,开发新项目,以提供有效精准的教育供给,促进电大办学和支持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起来。

二是建设与整合并举,弥补资源“短板”。现有教育资源与教育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传统教育项目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资源上,结构单一,缺乏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统性和集成化资源;教学资源多数由教学过程中积累形成,存在较多重复和矛盾,高端和优质资源明显不足;适应新需求的教育资源形成过程较长,有的资源刚刚建成,相应的教育项目已到达生命周期。总之,在学习资源、支持教师资源、保证教学质量资源等建设和应用方面,其开放程度、学科分布、网络工具和经费保障都存在诸多缺陷。因此,必须采用社会化的方式,把建设和整合结合起来,改造资源存量,做优特色资源,优化资源结构,提高资源效率,以优质、多元、有效的资源结构,为支持服务于双创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资源供给。

三是创新管理服务,弥补体制“短板”。提升电大教育服务能力,必须创新管理服务,克服现有体制弊端。要尽快明晰系统内各层级学校规格建制、任务定位、职能分工,使之承担起新体系内各自肩负的主体责任;加强中央、地方开大和省级电大统筹协调职能,在实施办学任务时,统分结合,优势互补,在能力、资源、经验、模式上实现共建共享共赢;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中心,梳理和改造现行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和管理服务方式,优化体制结构和整体功能。

3.用“互联网+”方式支持服务于“建设网络强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

我国提出的“建设网络强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成为经济提质增效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新工具和新引擎。面对这样一种更加智慧和更加体现现代化要求的发展任务,各类教育包括电大教育自然要置身其中,并把现代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应用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向高级形态迈进的条件予以全力支持。

电大长期以来利用互联网开展办学和培养人才,具有相当程度的“互联网+”的经验和基础。因此,我们应当抢抓这种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已有的优势,用“互联网+”方式支持服务于“互联网+”行动,在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为促进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的发育成长以及各种社会事业的繁荣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一是全面贯彻“互联网+”要求,与电大办学中的教学、管理、支持服务高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效能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形成以人为本、有求必应、跨越时空、开放共享的新型教育业态。二是利用“互联网+”方式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农村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三是紧跟技术发展前沿,及时吸纳新技术,实现电大体系全面升级。同时,大力开展普及性的互联网技能培训,为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培养人才和提供技术支持。

三、跃升综合实力,建设新型大学

为什么提出跃升综合实力?因为按照国家的规划,到2020年把电大建成新型大学,还有3年时间。新型大学不是名称新就行了,最重要的是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综合实力。要形成新型大学综合实力,时不我待,发展慢了不行。当前,要围绕新型大学标志性的条件和标准,突出重点,发力提速,加快全面转型进程。

1.加速构建新体系

构建新型办学体系,完善开放大学组织形态是由电大向开大转型升级的首要建设任务,没有这种新型办学体系作支撑,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就是空洞口号。新型办学体系新在哪里?

一是国家设计的开放大学,不是一所封闭的孤立的大学,而是以电大为基础,围绕终身教育共同任务,由政府、高校、社会各界教育力量广泛参与并整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办学体系。这种办学体系既依托于电大,但又不局限于电大,也有别于普通高校,其本质性的特征是社会化程度更高。从这一意义上看这种新型办学体系真正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二是开放大学新型办学体系,具有实体大学和虚拟大学双重特征。首先,开放大学是一所实体大学。其实体性是因开放大学作为一所大学,必须具有体现教育规律要求的大学办学条件,包括教师队伍、特色专业、学习资源、教学和办公场所、纸质和电子图书以及网络教育需要的仪器设备等。同时,开放大学又应当是一所虚拟大学,运用虚拟技术,模拟与现实大学相似的教学环境。学生通过互联网工具,完成入学、学习、交互过程,最终获取相应的学历和学位,从而大大提高终身教育人才培养效能。实体大学是虚拟大学的物质性基础,虚拟大学是实体大学的超时空再现,二者相得益彰。

三是处理办学体系内部相互关系的原则是共创共建共享共管共赢。根据最近几年国家关于开放大学建设的文件精神和试点经验,在中央和地方两级电大建设开放大学已成定局,市县级电大及其他参与单位均在开放大学办学体系中承担相应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这种格局决定了处理体系内相互关系必须坚持以“事业共同体”为基本理念。因此,依据这样一种认识,中央、地方开大和地方电大应不失时机,从建立新型办学体系民主决策机构入手,把原有系统内各级电大作为新体系主体纳入其中,搭建起新体系的基本框架;以项目牵动方式,逐步扩大体系规模,吸纳新成分,注入新活力,尽快把开放大学新型办学体系构建起来,提升学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教育覆盖能力,推动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走上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2.加速培育新能力

新能力是学校原来没有或者是存在不足的办学治校能力。这种能力既是满足终身教育多样化需求的教育服务能力,也是构成开放大学新型大学的现代元素。建设开放大学所需的新能力很多,其中最急需、最关键、最能体现新大学新业态、最影响转型进程的是以下四种能力:

一是服务开发能力。就是能够随时跟上社会发展进程,敏锐捕捉社会和人民的学习需求,及时抓住先机,迅速开发和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和办学项目,这种能力是履行终身教育职责之最首要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势必会对广泛弥漫在社会和社会成员中的学习需求视而不见,更何谈发挥终身教育功能。

二是资源整合能力。就是秉承大教育大资源的大视野,善于借势助力,形成聚合效应。在办学体系内部,要为了共同的任务和目标,把优质人力、物质、教学资源整合为一体,通过共建共享,实现共同发展。在办学体系之外,要通过项目引进、资源引进、技术引进、服务引进等方式融合外部资源,逐步消化吸收并内化为自身的办学能力。只有这样,把分散的优质资源通过社会化方式迅速地加以整合利用,实现学校体系、能力、任务的改造和重组,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教育资源的自然属性,扩大它们的社会属性,进而生成一种功能更加强大的新型教育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这种资源整合的能力,即使是再好的教育项目摆在面前,也会由于资源的配置和供给滞后,而无力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教育服务。

三是教育实施能力。就是在办学系统内要建立起能够把发展战略及任务落到实处的组织实施体系。要明确各办学单位职能分工,优化系统内各组成部分责权利关系结构,明确相关工作程序和实施规则。体系内有统一运作,有自主发展,高度协调,相互促进,有效保证完成好全局性战略规划及落实好每一个具体教育培训项目。没有这样一种能力,即使有了好的项目和资源,也会由于力量匮乏、指挥不力、协调缺失、行动掣肘等原因而不能达到初衷。

四是项目覆盖能力。就是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在巩固提升原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强化非学历教育项目开发推展。要尽快搭建起集优质教学资源、教学支持服务为一体的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类教育需求提供有效供给服务。非学历教育项目社会化程度较高,除国家统一规范举办的教育培训项目外,多有区域性、自发性和周期性特点,因此,要加速完善非学历教育项目开发和推广机制,做到新开发的教育项目得到迅速实施和有效覆盖,以增强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的社会功能并使其延长生命周期,这是一种扩大终身教育服务功能、投入少、见效快的重要能力。

3.加速形成新模式

所谓模式是在对经验和规律抽象升华的基础上形成的解决各类问题的有效方法。教育涉及招生办学、教学科研、组织领导、管理服务、监控评价等系统性社会活动,可以通过办学实践提炼出若干具体模式以指导工作。而人才培养模式由教育的性质任务所决定,在所有模式构建中处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因此,电大向开大转型,应依据开放、灵活、全纳、终身、优质的新特点,抓紧探索跨越不同教育层次和教育板块壁垒、适合大众化终身教育的新经验和新方法,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是构成新模式三个要素,包括目标和规格、资源和技术、方式和方法。目标和规格是新模式核心要素,不同教育和教育内容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如获得学历、就业、履职、提升情趣等,人才培养模式应依据培养目标和规格来探索总结。资源和技术也与传统人才培养有所不同,资源是经过整合了的优质资源,技术是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方式和方法不是对一般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具体描述,而是对泛在化、随机性学习中最有实效的学习经验做出的抽象和概括。

二是构建新模式三项原则,包括体现终身教育原则、坚持社会化导向原则、基于网络教育原则。终身教育原则规定了电大教育的类型和性质。社会化导向原则规定了电大教育的方向和灵魂。基于网络教育原则规定了电大教育的环境和特色。

三是提炼新模式三种途径,包括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借鉴与创新相结合、改革与创新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是把电大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传承光大,并及时总结新实践新经验形成新的理论概括。借鉴与创新相结合是从本校办学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经验,融合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相结合是破除思维定式和行为惯性,改革不合时宜的人才培养方式方法,通过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四是检验新模式的三条标准,包括理论实践相统一、教育者和学习者认同、易懂好记能做有效。理论实践相统一要看新模式概括的思想内涵是否准确表达了实践内容,实践活动是否贯彻了新模式的本质要求。教育者和学习者认同要看教育者和学习者双向主体特别是学习者方面是否普遍接受和认可。易懂好记能做有效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最重要的检验尺度。

4.加速创生新机制

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面临办学体系、领导体制、办学管理、业务流程、利益协调、选人用人等诸多方面不适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任务极其繁重。实现全局性体制机制转换,需要长期的历史过程。而加速建立完整有效的质量保证监控评价新机制是培育新型大学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有无这样一种新机制,关系到电大这种教育类型是否成熟、办学项目是否成熟、社会公信是否成熟,最终关系到教育转型是否到位。质量保证机制,是要建立人人时时处处学习环境下导学精准、资源充足、管理规范、服务到位的制度、办法和能力;质量监控机制,是要以适应学习者多样化自主学习为原则,创新包括监控平台、监控渠道、监控形式、监控内容在内的方式方法,做到随时发现和纠正偏差,保证各类教育培训的规范性;质量评价机制是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育培训项目,建立体现国家、社会、学习者要求的质量标准体系、规定明确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用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推进教育改革和质量提升。

四、凝聚发展动力,实现事业长青

为什么提出凝聚发展动力?因为发展动力是内源动力和外部动力之和,这些动力不是自发产生,须通过创新和集成才能真正形成。在推进转型过程中,要格外珍惜业已形成的发展基础和所有能够对电大事业起促进和帮助作用的积极因素,始终把培育和凝聚发展动力作为一条工作主线,通过经常的动力更新、补充和转换,不断产生新活力和新动力,目的是不仅要保证转型成功,更重要的是要保证事业长青。

1.依靠电大系统的创造创新产生永不枯竭的内源动力

电大发展首先要靠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全系统应增强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始终保持永不满足的精神状态,培养形成敏锐认识和接受新生事物的基本素养,不断适应需求变化产生创新动机和创新灵感。在推进转型过程中,要贯彻运用中央提出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方法,统筹规划创新发展战略和实施部署,保证各项创新活动协调有序高效。创新活动切入点,可从如下入手:

一是以目标为抓手开展创新。实现电大向开大转型,我们会规划和设定若干发展目标。总体目标为不同时期应当和争取达到的整体发展水平、为终身教育服务应当和争取做出的贡献。具体目标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招生办学目标、学校内涵和办学能力建设目标、体制机制创新目标、社会影响和社会公信评价目标等。每一个目标都是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抓手。找准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推进现实向目标前进和位移,既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内容,也是创新图变的广阔空间。

二是以需求为牵引开展创新。电大因需求之运而生,也因需求之力而长。源源不断的教育需求成为电大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巨大牵引力。我们要善于捕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人民生活之急需,选择创新课题,开展创新活动,为全系统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推动力。

三是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创新。面临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我们应尽量避免四面出击,要按照国家的要求、按照社会的期待、按照先进的标杆,客观地认识和找准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循序渐进累积发展成果,经过量变过程达到质变的结果。

2.集成社会各方助力电大发展的正能量,形成强大的外部动力

助力电大发展的正能量,首先来自于广泛性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我们应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并使之转化为电大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此外,我们还应当珍惜和利用好来自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外部动力。

一是来自于政府方面的动力。表现为政府将电大视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平台和组成部分,经常给电大下达各种教育培训任务;政府通过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出台相关政策、增加经费投入、协调整合资源、指导业务工作等措施支持电大发展,这些是超越电大自身最强大的外部动力。

二是来自于社会各方面的动力。表现为适合电大发挥作用的经济、社会和法制环境,社会成员对电大办学能力和信誉的认同肯定,以及他们的进取欲望和学习激情,还有来自于各方面的物质、精神、信息的资源以及社会舆论监督和激励等。这些是超越学校和政府之外最广泛的外部动力。

三是来自于合作者方面的动力。表现为以共同目标、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为前提的一方或多方合作,不仅能够把相关的资源和力量融为一体,产生1+1大于2的效果,还能够通过合作,互相启迪,共同借鉴,直接为自身的建设发展增加新的动能。这种动力既体现为来自于电大外部的动力,也由于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内源动力的性质。

3.电大应在凝聚发展动力中发挥主导作用

电大的发展动力呈现在多个维度,在全局性改革发展中,哪一种动力都不可或缺。必须不断发现挖掘、因势利导、培育壮大、凝聚整合,并将其全部纳入共同事业、共同项目和共同目标,进而使其为终身教育做功的能量达到最大化。如果不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做好凝聚发展动力的工作,就会有很多正能量由于缺乏引导和整合而损耗和流失。开放大学建设必须在政府领导下进行,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电大作为转型主体,不能什么事情都等靠政府,必须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一是通过创新凝聚发展动力,二是通过服务凝聚发展动力,三是通过宣传凝聚发展动力,四是通过合作凝聚发展动力。只要我们坚持把所有的发展动力都凝聚起来并实现同向发力,开大和电大就会永远保持事业长青。

[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EB/OL].[2016-08-15].http:∥www.gov.cn/zwgk/2011-01/12/content_1783332.htm.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EB/OL].[2016-08-15].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726/201602/t20160202_229322.html.

[3]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EB/OL].[2016-08-15].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40916/t20140916_1175898_1.shtml.

[4] 张海波.蜕变——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Abstract: As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system is at a special and important historic period of transforming and upgrading to The Open University,there are many new problems and features which are closely bound up with its future and fate.In order to realize the re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open a new era,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must be focused: maintaining the strategic focus and keeping the goal; enhancing service awareness and striving for greater success; improving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building a new university; strengthening the cohesiveness and achieving an everlasting success.

Keywords:Radio and TV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 upgrade; a new university; The Open University; lifelong education

责任编辑冯丽樱

KeepingtheStrategicFocusandSpeedinguptheTransformationofRadioand

TelevisionUniversity

ZHANGHai-bo/Education,Science,CultureandPublicHealthCommitteeofthePeople'sCongressCommitteeofLiaoningProvince

2017-05-03

10.13425/j.cnki.jjou.2017.05.002

张海波,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原党委书记,现任辽宁省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459120217@qq.com)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办学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我国终身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国外终身教育立法对我国构建相关机制的启示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