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莹
摘 要:新课程要求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老师、文本三者之间展开积极平等的对话,打造丰富而生成性的精彩语文课堂。基于此,本文认为立足文本、深入文本、品味文本、拓展文本,让学生体味语言内涵、感悟作品思想,进而联系生活,加深体验,才能有效对话,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启迪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初中语文;立足文本;拓展;生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B-0080-01
文本是教学的基础,是展开对话的纽带,不能脱离,更不能跳出。在教学中,作为开展对话的首席执行者——老师,首要任务就是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深入文本并准确把握文本,让学生把文本读好、读通、读懂、读透,并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即时把握生成瞬间,鼓励学生“读新”,突破文本,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文本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一、涵泳比较,体味语言内涵
新课改如火如荼,对话成为语文教学的关键词。但部分教师将课堂变为或哗众取宠,或蜻蜓点水,或偏离主题的模样,缺乏语文味,对话过于浅显,甚至沦为形式。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要求学生潜心涵泳,体味文字的音乐美和意蕴美。同时对于关键词句,我拿出同类词让学生比较揣摩,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在《雪》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这首意蕴丰富的散文诗,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坚强斗志,我让学生走进预设的情境,涵泳诗歌,踏雪寻“美”,从总括句“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到描摹江南雪景——“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冷绿的杂草”,从“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到“雨的惊魂”。学生们边诵读,边欣赏,边体味,加上轻快的音乐和点缀的图片,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品味作者笔下江南雪的秀丽、明艳、动人和朔方雪的恣意、独立、孤独。就这样,在涵泳诵读的基础上,学生们比较赏析最后一段:“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为什么要用“孤独”形容雪,为什么说是雨的“精魂”?“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面蕴含着鲁迅的坚定和无畏,读来回味无穷。
在诵读中,学生初步感悟了文本,对话也有了底蕴;在比较鉴赏中,学生体会了文本语言的丰富意蕴,并挖掘出言外之意,全身心投入,与文本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
二、紧扣话题,感悟思想情感
“缘文释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体现语文思想性、人文性的关键环节。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毕竟有限,很多时候容易偏题、跑题,背离文本的初衷,让学习无效。为了让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我会基于文本为学生构建一定的话题,带领学生一起探究文本世界,实现与文本、作家的多重深层对话,提纲挈领。
在《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中,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为学生构建了“品读母爱”的主体,让学生说出阅读体会。有的说,读完这篇课文,自己觉得史铁生是一个不幸的人,也是一个幸运的人。这是因为他在年纪轻轻时就失去双腿,但被母爱照亮,最终创造了文学殿堂;有的说,当一个人遇见苦难时,母亲总是第一个向你伸出手,无怨无悔,这就是无私而又伟大的母爱!有的说,这篇散文贵在细节的真实,以情动人,当我读到“整宿整宿翻来覆去”时,我仿佛看到这位母亲因为儿子病痛而极度煎熬的样子,朴实而真挚……学生们与作者、文本展开深层对话,而我也适时插入了《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等文的片段,将母爱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话题,学生的思考就有针对性,会更快找到文章的切入点,有的放矢,四面辐射生成有效的新观点、新思想,迸发智慧的火花。
三、延伸拓展,深化生活体验
随着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入,学生品味、比较、思辨、感悟,教师也要适时延伸拓展,将教学推向更高层次,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在教学中,我不会让生成变为“无源之水”,而是立足文本的同时又力求突破限制,为学生设计多样的延伸问题、拓展实验题,为学生进行类文链接或者拓展写作,深化生活体验。
在《福楼拜的星期天》一课的教学中,莫泊桑为我们刻画了四位著名作家的言语、动作、神态等,展现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可以说在这间简陋的单身宿舍中,四位大作家言谈或睿智、或犀利、或幽默、或生动,处处迸发着智慧的火花。学生们分小组比较了人物的特点,又总结了人物描写的方法。我觉得时机成熟,就为他们布置了情境体验作业——假如这四人正在讨论文学,这时候门铃响了,莫泊桑来访,你觉得这四位作家会怎样迎接莫泊桑?(抓住性格特点来想象)一时间,大家开始想象、讨论、争辩甚至表演,惟妙惟肖,将课堂推向高潮。
初中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搭建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潜能,促成新的生成点,实现教学外延的有效延伸,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以文本为基础,不要空谈理论,也不要太过随意,而是要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深入文本,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品读好词佳句,感悟真情实感,深化个性体验,让教学脱去浮躁,多了真切,多了生成,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乐园。
参考文献:
[1]郑波.语文课堂有效生成的前提与策略[J].新课程:下,2012,(3).
[2]李云霞.问题的动态生成与语文课堂有效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8).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