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
摘 要: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时,教师要做好教情和学情调查,针对教学实际展开布设。创新作业设计意识,丰富作业形式,拓展作业训练宽度,激发学生主动作业兴趣,全面塑造学生语文素质。
关键词:小学; 高年级; 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B-0073-02
作业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大背景下,课堂教学展现全新面貌,唯有作业设计还属于教改盲区。教师依然遵循传统做法,机械布置作业,不仅作业量过大,还缺少情趣,学生接受度较低。如何改变作业设计现状,有效激发学生作业兴趣,体现以生为本教学原则,拓宽学生作业训练域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一、创新设计理念,激发学生作业兴趣
(一)介入创新意识
作业设计介入创新意识,并非只是改变作业呈现的形式,而是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对作业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对作业开放性进行深度挖掘、对作业实践性进行适当整合、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科学升级。教师要从学生认知基点出发,减少机械性作业的数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用最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的灵动性作业,引导学生展开针对性训练,提升作业训练价值。作业创新是一种教学意识,教师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无论是课堂思考问题设计,还是课外训练内容选择,都要围绕学生思想实际展开,巩固发展学生学习认知。
例如,《姥姥的剪纸》,一位教师这样设计家庭作业:1.以课文插图为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小短文,不能过多参考课文语句。2.根据课文结尾“我的梦境”,续写《姥姥的剪纸》。3.亲手制作一件剪纸作品,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三个任务任选一个完成。从作业设计情况可以看出,这些作业形式与传统抄写为主的作业形式完全不同,注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开发,体现创新作业设计意识,学生对这样的作业任务自然会生发探索兴趣。
(二)丰富作业形式
语文作业形式众多,教师要有灵动意识,从不同角度进行形式创新,以提升学生兴趣指数。新课程标准对作业有明确规定:“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抄写是语文作业重要内容选择,学生对此有怨言。因此,教师在作业形式创新时,要避免出现大量抄写任务,多设计实践性作业。创新作业设计要减少书面作业,增加口头作业、动手作业;要减少作业照搬现象,增加教师自编内容;作业评价不能太过单调,要提升专业性、感染力。
《草原》作业设计时,教师在作业形式上展开改进:1.按照要求写句子:马上的男女老少都穿着各色的衣裳。(缩句)天空中飞舞着雄鹰。(扩句)2.“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场面,用讲述、绘画、舞蹈造型等方式展示出来。3.如果你去过草原,给大家讲述草原见闻;如果你去过其他地方,也可以展示照片,并讲讲具体经历。三个作业内容,教师从学生多种感知角度展开,有书面作业,有口头作业,有讨论性作业,也有实践性作业,作业形式多种多样,学生操作热情很高,训练效果值得期待。
二、尊重个体差异,体现作业分层意识
(一)作业设计体现梯度性
语文高年级学生个体差异更为明显,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注意题目难度的梯度性,体现分层教学意识。学生学力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感知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完成作业能力水平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对作业的诉求呈现个性化特征。教师在具体设计时,要对作业难度进行客观评估,充分观照不同群体学生的不同能力基础,提升作业覆盖面。教师不妨在作业要求方面给出分层要求,体现作业设计梯度。
如《鞋匠的儿子》课内作业设计:1.找近义词或反义词:尴尬( );卑微( );傲慢( );改善( )2.简答题:课文第三段中有三个“永远”,分别表达什么意愿?3.论述题:联系课文内容,说说阅读之后给自己的启示。三个题目至少选择两个完成。学生根据教师布置,很快就进入作业状态,课堂研究气氛渐浓。成果展示时,作业正确率相当高。从作业题目设计情况看,难度系数呈现梯度。第一题是最为简单的,第三题是最难的,学生会根据学力实际进行操作,提升了成功机会。
(二)作业应用体现选择性
学生作业能力有差距,在作业布置时,教师要落实分层教学原则,还需要增加作业选择性。为观照不同群体学生学习基础,教师可以给出一组作业,给学生选择权,表明哪些作业是必做题,哪些内容是选做题,学生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自然会根据自身能力进行作业训练。或者是教师指定不同群体学生选择不同作业任务,这样也可以提升作业针对性。分类作业设计时,教师还要避免出现歧视现象,不能让学生感觉被“特别关照”,更不能公开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要充分考虑学生自尊心。
例如,《烟台的海》作业设计:1.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2.请你做小导游,介绍烟台的海。3.观察一处景色,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注意成语应用。在这个作业设计中,虽然没有要求学生选择做题,但题目具有了选择性。第一题让学生自己找一段背诵,给学生更多自由;第二题做小导游,没有任何要求限制条件,学生可以自由发挥,非常灵活;(下转88页)(上接73页)第三题,写一段话,没有字数、方法等限制,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操作。
三、开辟实践作业,拓展作业训练域度
增加实践性作业分量,对提升学生认知品质有特殊作用。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一定操作实践能力,教师针对其学力基础和思维特点,适当投放实践性作业,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一)课内课外结合
语文作业设计时,教师还要考虑课内外结合的问题。语文作业可以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在具体设计时,教师往往对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不做特别考虑,造成课内外作业没有差别,学生作业积极性严重受挫。语文作业可选内容、可用形式众多,教师要结合实际,对作业内容进行适当整合,对作业形式进行适度创新,为学生提供丰富训练机会,这应该是作业设计的基本追求。
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可以对现成题目进行改造,提升训练价值。如《夹竹桃》,教师给出作业设计:1.填上关联词语,并展开仿写:( )夹竹桃有可贵的韧性,( )我爱上夹竹桃。2.课文从三个方面介绍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哪个?为什么?3.找出课文中的成语,用上其中三个写一段话,对自己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很显然,教师对作业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改进,观照了课内外认知,训练维度明显提升。
(二)接轨学生生活
学生生活与语文有太多契合点,这也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作业设计也应该与学生生活密切关联,这对提升学生作业兴趣有促进作用。教师要利用作业布置,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作业操作中,让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用手做,通过看书籍报刊、听广播、看电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全面训练学生语文感知品质。
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教师在作业设计时,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生活现实。如《理想的风筝》作业设计:1.作者为什么用《理想的风筝》做题目呢?2.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如果让你用两句话赞美老师,你将如何选择?3.你平时与老师有哪些难忘的交往?讲出来,同大家分享。三项作业有两项涉及学生生活实际,找赞美教师的名言,讲述与教师的交往,都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连,学生有亲身经历,对这样的作业自然有较强敏感性。
语文作业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制约因素,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改革传统作业布置习惯,让作业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及时介入创新教学理念,改变作业设计习惯做法,增加作业梯度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对课堂教学形成重要促进。
参考文献:
[1]郝月.对小学语文作业智能化设计的思考[J].语文知识,2016,(8).
[2]苗建.作业改革: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J].中小学管理,2012,(3).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