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翔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增强“模型意识”,让儿童感悟“模型思想”。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模型的建构过程,儿童的数学学习只有深入到“建模”“模型”的意义上,才能称得上是数学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建模;教学追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B-0048-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增强“模型意识”,让儿童感悟“模型思想”。同时,儿童的数学学习只有深入到“建模”“模型”的意义上,才能称得上是数学学习。当然,数学建模不同于数学解题,数学解题着眼于问题解决结果,而数学建模更多地指向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数学建模从无意识上升至有意识应该成为教师的教学追求。
一、 回归生活化情境,促进数学模型的建立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因此数学是一种“生活抽象”。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将学生带入数学知识的源头处、发端处,防止数学知识的蜕化,增强数学知识的“活性”,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与数学符号模型间搭建桥梁。例如,教学减法的性质,笔者首先让学生计算一组连减的题目,学生自主归纳出关于减法性质的数学模型:a-b-c=a-(b+c)。接着笔者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他们展开链接性的思维:小芳原来有a元钱,第一次买文具盒用去b元,第二次买削笔刀用去c元,现在还剩多少元。这就相当于小芳原有a元钱,两次一共用去(b+c)元钱,还剩多少元钱?原型唤醒,为数学符号提供了贴近儿童生活的背景。学生们对于另一个减法的性质a-b+c=a-(b-c)也进行了生动的意义赋予:小芳原有a元钱,付给营业员阿姨b元钱,营业员找回c元钱,小芳现在还剩a-b+c元钱。这就相当于小芳原有a元钱,付给营业员阿姨(b-c)元钱,小芳现在还剩a-(b-c)元钱。生活原型让抽象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起来,有力地助推数学理解。
二、复杂问题简单化,加深数学模型的理解
在数学史上,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数学家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并对之进行简化。例如,“哥尼斯堡的七桥问题”,就被欧拉简化成“一笔画问题”,“桥”被简化成“点”,“路”被简化成“线”。因此,数学建模的过程,可以说就是将错综复杂的生活问题、实际问题等,抽象简化成合理数学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儿童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属性或关系结构,用抽象的数学符号、概念提取问题中的数字信息。
例如,教学《平均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7册),笔者首先创设问题情境:两个队比赛一分钟搬砖头,甲队3人搬了27块,乙队4人搬了32块,哪一队获胜?学生认为用比总数的方法判断不公平,应该用“平均数”表示。随着条形统计图的出现,学生纷纷估测。因为甲队3人分别搬了7块、11块、9块,最多的是11块,最少的是7块,所以平均数应该在7~11块之间;因为乙队4人分别搬了7块、8块、8块、9块,最多的是9块,最少的是7块,所以平均数应该在7~9块之间。在估测的大前提下,有学生根据形象的条形统计图,产生了“移多补少”的想法。这时,又有几人分别加入了甲队和乙队,“移多补少”的方法已经显现出局限性。学生受到了“移多补少”过程中“移”的启发,觉得应该将每一队的总数先算出来,然后用总数除以人数,就可以算出每一队所搬砖头的平均数。由此建构平均数的计算模型: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时,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意义有了深刻理解:平均数并不代表具体的数,只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是一个有意义的统计量。
三、 思维发展多向化,实现数学模型的创新
基于数学建模的视角,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如表格、示意图、方形图、线段图等数学工具多向表征问题,能够创造性地建立数学模型。通常情况下,一个实际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建构不同的数学模型。在数学建模中,要培养儿童善于从数学的角度表征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儿童创新建构“问题”的表达方式。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对于这样一道习题:32支篮球队参加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即每场比赛淘汰一支球队)进行,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才能产生冠军?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理解“单场淘汰制”,然后让学生用简约方式概括出题意。于是有学生采用“列表法”,第一轮比赛16场,淘汰16支球队;第二轮比赛8场,淘汰8支球队……进而形成了数学模型:16+8+4+2+1=31场。有学生采用了画图法,将每支球队看成一个点,形成了数学的计算模型:16+8+4+2+1=31场。有学生用一个正方形代表32支球队,第一轮比赛淘汰一半;第二轮比赛淘汰剩下的一半,也就是总数的四分之一;第三轮淘汰剩下的四分之一的一半,也就是总数的八分之一;……,这样他们形成了32×(++++)=31(场)。有学生逆向思考,一共是32支球队,最后剩下1支球队,那么一定是淘汰了31支球队。因为一场比赛只能淘汰一支球队,所以一共要进行32-1=31(场)比赛。不同的表达、理解创生不同的数学模型,不同的数学模型见证着儿童不同的思维深度。
数学模型是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模型的建构过程。数学模型的诞生过程表征着儿童对数学的“再创造”,表征着儿童经历了“数字化”。这是一个生活问题数字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双向互动过程。在这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与理解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叶萍恺.小学数学的“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12期